食王传-第4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有一个轻伤?还是被自己人不小心误伤的?没人敢相信,都怀疑这个捷报是不是造了假的,尤其是曹老头,一听这话,仿佛就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喊了起来:“假的,一定是假的。”
王况微微一笑,没作答,倭奴的战力如此的不堪,本就是在他的估计范围内,那些个遣唐使,到了大唐后说是家族武士,但王况却知道,他们穿得戴的,无不是集合了全族之力凑起来的,东瀛是产银产金没错,但除此而外,其他确实极度的贫乏,尤其是还处于半原始氏族社会的倭奴的生产力,依据王况估计,两三个成年倭奴所创造的社会物资价值,还不如一个建州孩童都不是没有可能。
“陛下,臣再请参曹四门谎报军情连坐!”阎老头原本听了这个结果也是不大相信的,但他眼尖,回头扫视的时候看到了王况的微笑,王二朗笑了,这什么意思,这军情肯定是真的!得,既然已经和曹四门撕破脸了,那就干脆彻底一点,于是,他又加了一句。
“你,你胡说,某并没参王县伯谎报军情……”曹四门这下一跳老高,连坐这个词在他耳朵里已经是个噩梦,一听就起了条件反射。一个谋逆不臣之心就足够他喝一壶的了,再加上这么一个谎报军情连坐,如果放在前朝,九族都诛好几遍了,本朝虽是轻易不动用诛连,但却是可以流徙千里,如果一切是真,自己曹门一族,从此就要去那蛮荒之地,再没崛起之日。
许多人也都在回过神后看到了王况的微笑,这时候对曹老头也纷纷的鄙视起来,还著作郎呢,敢说不敢当,算哪门子的大丈夫?于是就有人呼喊到:“陛下,臣可为阎工部为证。”有一个带头的,就有两个,三个跟着附和的,最后几乎是异口同声的咬定了,曹四门当着陛下的面说那捷报是假的,就是属于变相的参奏。
李世民也看到了王况的微笑,于是问王况:“王璃,卿可敢接?”这是问王况有没把握呢。鹅滴乖乖,陛下这是什么问话?难道说王况如果不敢接,那么就许他不接?陛下对建安县伯也太宠了罢?
没有人知道李世民的心思,帝王心思,猜不透!只有王况大约摸出了一点,自己可以说是李老二看着成长起来的,李老二看着自己一步步的从一个不名一文的白身到今日的成就,不难排除李老二自己未尝没有成就感,这感觉王况也有过,每次看着二子,也就是王冼一步步的成长起来,他心里的自豪感也会越来越强,所以,王冼就是他的逆鳞,谁也碰不得。难道自己在李老二心中,也如同王冼在自己心中一样的地位么?
这让王况有那么一刻有点感动,甚至羞愧,因为他现在还在打着要将武媚娘打倒的心思,如果是武媚娘倒也罢了,不管出发点如何,但从结果上来看,归根到底王况是为李家皇朝而打的,可关键是王况这时候脑海里竟然闪现出长孙皇后一弯腰时两团雪白的风情,那回头时的无奈和遗憾来,那无奈和遗憾,颇有一种“我生君未生,恨不逢君未嫁时”的感觉(原句改了改)。
甩了甩头,王况又揉了揉太阳穴,将这些个不合当前场景的念头全甩出去,定下心来道:“回陛下,璃接了。”接了,那就是说,如果这个军情只要有一点点和事实上的大的出入,王况就得为黄大扛起谎报军情的罪来,那么他的县伯爵位可能就此不保,而如果没有什么出入,曹老头就要背上谎报军情的罪名。两个人,必须倒下一个了。
“好!”程知节出人意料的喊了声,冲王况竖了竖大拇指,一个肯为下属承担的上官,那就是好上官,别人程知节或许了解的不多,但对黄大,他可是一直在关注的,甚至可以说,黄大的不得升迁里面,也有他的努力,他不想这么好的苗子因为快速的升迁而消磨了斗志,黄大毕竟是白身出来,突然富贵临身,很难做到那些世家子一样已经富贵惯了的不以为意来。不升黄大,也是对他的一种爱护。
黄大能做到无伤亡而轻取东瀛,老魔王和尉迟敬德这些对黄大加了很多关注的人是信的,而且,自家小子不也说了么,二郎说,那倭奴就像小蚂蚁一样,大唐甚至都不用派兵去,只消得派些稍加训练的青壮过去,只要带足了给养,配齐了刀兵,一样轻松捏死。这话他们是有一半信的,既然青壮都能做到,大唐军士就更能做到了,而且还有黄大这员猛将在!
当下,老魔王一举笏板,尉迟敬德和秦琼向来和老魔王一起,三人基本上都是同进退,只有局势不明朗的时候,才会留一人下来以做应变的。这时候的局势已经是很明朗了,二郎从来不做没把握的事,只有那个曹老头,已经是方寸大乱,变蠢了看不出来。老魔王一举笏板,另外两个老家伙也举了笏板,齐声奏道:“陛下,吾等愿同建安县伯一道,接下这反坐了。”也就是说,他们要和王况一起,接下这个反坐,不过放到他们身上,如果王况有罪,就是连坐了他们。
三架马车一带头,其他的武官在李靖的默许下也纷纷表态愿意和建安县伯一起接了这反坐。甚至蒲熙亮也站了出,义正词严的接了下来,这下众臣对蒲熙亮是纷纷刮目相看,难得,蒲少匠竟然也有这分血性。
事已至此,局势已经彻底的倒向了王况这边,就连李靖袍袖里的琉求国主的贺表这时候上不上都已经无关大局了,那么多的官员为王况背书,已经让王况立于不败之地,哪怕是那军情真的是谎报了,所谓法不责众,李世民再有魄力,也是不能处罚一丝一毫的,顶多训斥几句了事。
“陛下,琉求国主奏。”直到此刻,李靖这才不慌不忙的将袍袖里笼得都温乎乎,熟得不能再熟的贺表掏了出来,递了上去。文人小说下载
老魔王盯了李靖一眼又看一眼王况,再和秦琼互相对视了一下,约略明白了些,暗道,某就说呢,你老小子怎么半天没个动静,原来埋伏了这么一手?既然是琉求国主请奏,那必定是对二郎而言是好事,对曹四门而言是坏事了,再看长孙无忌,竟然也是似乎松了那么口气,不由暗骂,老狐狸,定是事先得了消息了,不行,某回去要好好写封信去训一训自家小子了,同在建安,怎么人家长孙煜能做到的,你程处亮就做不到?再要这么浪荡下去,那就换人!
第三百八十八章 尘埃落定
事情进行到现在的地步,一折再折,拔高一个八度,眼看似乎就要转调了,没曾想又突然的再拔高,然后再转再拔,王况突然嘟哝了一句“阳关三叠”。王况于文上那是平庸之极,但他在后世还有个喜好,那就是喜欢听古曲,十大名曲那是手机和电脑上必存的,无聊就调出来听听,虽然做不到哼出个完整来的地步,但也是能做到一听就接下去了。
“好一个三叠,王县伯这个譬喻恰如其分,正是一叠加一叠,只是这阳关又是何故?”王况声小,但架不住蒲熙亮耳朵灵,竟然被他听了去,王况这才想起来,《阳关三叠》还是太原王家出身的王维所做,被后人谱成曲,这时候这小子还没出来呢,这又何解?不成,绝对不能给自己再戴上个能文的帽子,自己的老本,自己知道。
“哦,是我师父上次去建安的时候吟的一曲,某觉得好听就记得牢了些。”反正画眉和尚已经是决定帮他背黑锅了,虱子多了不怕痒,以后这样的机会还会有的,就再背一次好了。听王况这么一说,蒲熙亮也就没再较真,王县伯的师父,那是多么牛的人的存在,就连孙神仙前些时呆长安的时候,说起王县伯的师父,那也是充满仰慕的,既然是建安县伯的师父所吟,那也是理所当然,可怎么建安县伯就没继承了白眉大德的文采呢,或许,人各有志罢,就如自己,要让自己读书,那还不如让自己下地干活舒服。
毫无疑义的,琉求国主的贺表狠狠的煽了曹老头一个耳光,黄大是应了琉求国主的要求出兵的,这完全符合程序,而且因为建州水军的勇武,使得琉求国主竟然跑到建安定居起来,着实的长了大唐的国威,所以,黄大不仅无过,反而有功,有大功。
事情就这么突然的因为琉求国主的荷表,从高潮一下掉了下来,曹老头当场被削官,念其这些年来教导魏王也是出了不少力的,所以,李世民倒没再追究后面的其他责任,只给曹家一门三代不得录用的惩罚了事。
不要说三代不得录用,人走茶都要凉,何况三代人呢?过了三代,还有谁能记得住你曹家曾经的风光?所以,这个惩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不重,但却是釜底抽薪,曹家从此断了许多的路子,除非曹家后代争气,能出个大才子或者说是豪侠之流,否则就将从此没落了。
尘埃落定,李世民心中大是欢喜,一下就给了黄大升到了游击将军,这可是从五品下的官了,黄大经过东瀛一战,岂止是连升三级,这一跳就是十好几级,简直就是开创了大唐以来升官速度的先河,从不入品一下跨过那么多。
这时候是没人出言反对的,黄大这一仗打得,那是功劳明摆在那,二百多人,在东瀛简直是出入如无人之境,又给大唐夺下诺大的一个银矿来,谁要反对也行,那你有本事也去夺个这么大的银矿?几个国公都不反对,还有谁敢?
好吧,既然黄大都从五品下了,王况作为征东瀛的策划者,不升也说不过去,就这么地,辅国建安县伯变成了辅国建安县侯,正四品上,比起从三品的开国县侯低两级;奉议郎也给升到了朝议大夫,是个正五品下的位置,还是仪同各府司,还是没有说要王况搬到长安来。
王况是有点哭笑不得,好么,前面做那么大功劳,你就吝啬得很,升官是一点一点的升,这到后面,反而升得更快了,难道说升官也是有加速度的么?是不是官升得越高,人脉越丰厚,越往上阻力就越少?真真是叫个厚积薄发啊。
整个上午的朝会,剩下的时间就几乎都围绕着东瀛来进行,反而建东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