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北洋天下 >

第63章

北洋天下-第63章

小说: 北洋天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免费食品供应。要么呆在这里等着饿死,反正没有车皮能送大家返回国内。

没人想到能逃回国内,从赤塔到鄂木斯克铁路沿线,几乎每一根电线杆上都吊着一具尸体,黄种人或是犹太人,白卫军和赤卫军在相互指责这是对手所犯下的罪行。

为了自己或是一家人的生存,华工们被迫在身上套上俄式军服,拿起武器,然后进入分布在车里雅宾斯克到伊尔库斯克的华工新兵营里接受军事训练。

现在只剩下了俄国人的内战。

实际上本来俄国人有希望实现“和平”,英国外交大臣寇松提出一个肢解俄国人的方案:俄国境内的各种势力按现在的控制范围实现停火,在波兰成立一个独立国家,乌克兰、芬兰、波罗的海沿岸三国和白俄罗斯将脱离俄罗斯苏维埃政权,南高加索地区成立一个联邦,西伯利亚和远东的自治政府也将得到承认,在中亚,被帝俄吞并的布哈拉汗国和布哈拉汗国将恢复主权,并将成立一个以吉尔吉斯人为主体的联邦。

按照这个方案,帝俄将被肢解,苏维埃俄国所控制的领土只有不到帝国时期的三分之一,正焦头烂额,为保住政权而苦苦挣扎的布尔什维克们接受了这个方案。

但高尔察克却拒绝接受英国人的“和平方案”,他雄心勃勃地要一统俄国。

此时的林铄恨不能亲手宰了这小子。

盖达将军指挥的捷克军粉碎了红军东方面军发动的冬季攻势,并将苏维埃红军又赶回了卡马河西岸,但在东方南部战线,加伊率领的第一集团军和伏龙芝率领的第四集团军却取得重大战果,连续攻占乌法、奥伦堡和奥尔斯克等重要城市,与季诺维也夫的突厥斯坦方面军会合。

严冬来临,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暂时放弃了拼争,大地又恢复了平静。

1918年12月9日,张廷辅经过几天的艰难路程,好不容易才把他的司令部迁到了新尼古拉耶夫斯克。他本来预计用一天就能赶到这里,但西伯利亚铁路混乱的状况,让他的专列时走时停,在沃利亚,一小段铁轨还被游击队破坏过,结果他在那个小站就整整停留了一天的时间。

从伊尔库斯克到新尼古拉耶夫斯克600多公里的铁路,他们居然走了5天的时间,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火车终于驶进了新尼古拉耶夫斯克车站。

军事委员会的任命在他来之前就已经下达,以在俄国境内的共和军第3、第7、第13和15师及在满洲里的第9师为基础,各师扩充为集团军,原有番号不变,各支部队军官普遍都晋升一级。

张廷辅的第13师升格为第13集团军,部队被打散后与刚征召参军的华工们混编成四个师,扩充后兵员主要来自滞留在俄国的中国劳工,也有一部分退役的俄**官和士兵,其他几个集团军的情况也差不多,都在强迫这些可怜的劳工们进行军事训练。

“看样子上面真的准备帮俄国人打仗,但对我们有什么好处?”杨载雄站在窗口望着楼下小广场上正在进行训练的劳工们说道,他现在成了暂编14师的师长。

“总统做事肯定有他的道理,就象当初让我们去鄂西,这能让这支部队保存下来,否则的话,也许我们早就和其他部队一样被解散了。”张廷辅低着头正在看手上的一份报告,现在部队的补给是最让他头疼的问题,兵员倒是好找,在这两个月里,13集团军已经强征了近10万劳工,但所仅仅有三万多支步枪,而且枪支的型号驳杂,俄国人使用的莫辛纳甘,美国的“春田”步枪,日本人使用的三八式,一部分汉阳造八八式步枪,还有就是共和军标准配备的1915式中华步枪。

1915式中华步枪其实就是根据毛瑟M1904出口型步枪的仿制品,步枪口径为6。8毫米,相对于7。92毫米的毛瑟步枪而言,其枪重较轻,而且后坐力较小。这款步枪在前清时曾被选定为陆军标准制式步枪,民国成立后,北洋陆军部军械司司长蒋廷梓认为毛瑟6。8毫米M1904式步枪十分适合中国人体质,于1915年初将这型步枪选为北洋陆军的标准制式步枪,由于没有袁世凯称帝和护国战争的影响,这一标准就被推行下来。

国内各兵工厂中江南制造局、广东兵工厂和四川兵工厂在清末时就已经开始仿制生产6。8毫米的毛瑟步枪,而林铄接手后进行改扩建的福建机器局也按照清朝陆军部的制式在生产这款步枪。

1915式步枪枪机结构与毛瑟式步枪基本相同,只不过是弹头进行收口,将口径减为6。8毫米,这样弹壳内发射药量减少了五分之一,但对枪弹的初速和射程并没有多大影响。

美国人把他们在欧洲战场用剩的几十万支步枪都捐给了俄国战场,日本人也因为在外东北获得的巨大利益向中国干涉军提供了15万支步枪,高尔察克手下的白卫军并不缺少武器,问题是现在这些物资的运输是个大问题。

食品和冬装是首要的,兵械的运输安排在这些物资的后面,大部分的劳工们只好用木制的假枪进行训练。

还好,俄国严酷的冬天为中**队的训练的补充赢得了足够的时间。

第三章西伯利亚 十四、屠杀

1919年春,高尔察克组织起15万人的白军向莫斯科进军,郑以经和姜绍武率领的中国“劳工志愿军团”也加入到白匪军中,但大部分却停留在乌拉尔山东侧维持地方“治安”。

高尔察克的白卫军在最初进展顺利,盖达将军的捷克兵团居然攻到了莫斯科附近的梁赞一线,情况似乎对红军极为不利。苏委埃最高人民委员乌里扬诺夫甚至发出了“一切为了东线”和“必须粉碎高尔察克”的号召,大批党团员及工人赤卫军被派往东线战场,得到补充的苏维埃红军开始发动反击,战争形势也渐渐逆转。

跟在盖达的西伯利亚集团军之后的二十多万“华工军团”在白军占领伊热夫斯克、喀山、沃特金斯基这些俄国重工业基地和军工基地后,立即开始动手拆除当地工厂里的机械设备,并开始向鄂木斯克和叶卡捷琳堡进行大规模地搬迁、转移,对于搬运不走的大型设施就地进行爆破损毁,因为上峰的命令就是决不把一颗完整的螺丝留给苏维埃。

在中**团的强迫和利诱下,喀山、伊热夫斯克、彼尔姆等地,二百多万俄国人被迫离开故乡,向乌拉尔山另一侧迁移。

“那些如同蝗虫一般的中国人所过之处,所有的工厂和矿山都变成了废墟。”

在乌里扬诺夫同志“一切为了东线”的号召下,由水兵和工人组成的援兵正从彼得格勒和莫斯科源源不断地派往前线,而数十万被迫滞留在西伯利亚的华工成了白卫军主要的补充兵力来源。

从6月开始,高尔察克指挥的白卫军开始节节败退,伏龙芝指挥第四集团军和突厥斯集团军发起乌法战役,突厥斯坦集团军强渡别拉亚河,重创法国将军南热率领的白卫军奥伦堡集团,图哈切夫斯基领导的第五集团军解放了乌里扬诺夫的家乡辛比尔斯克。

绍林率领的红军第2、第3集团军组成和北方集群准备发起彼尔姆战役,中国志愿军团第一次遇到大规模的战斗。

中国人炸毁了卡马河上的铁路桥,几根散落的钢轨插在河泥中,燃烧的枕木在冒着黑烟。

苏维埃红军第2集团军在卡马河一线发起反击,阿津的第28师抢占了维亚特卡河上的渡口。属于红军的伏尔加河舰队派来两艘鱼雷艇,在鱼雷艇的掩护下,一个营的赤卫军乘坐驳船驶向对岸。

满载着士兵的驳船在河滩中搁浅,士兵们象一只只鸭子,扑腾!扑腾!全跳进了两俄尺深的河水中,河面上只露出几百颗脑袋。

轰!轰轰!阿津指挥手下的炮兵向河对面白军的阵地发射着炮弹。

从望远镜中看到自己这边阵地上炮弹猛烈的爆炸掀起漫天的泥土和浓烟,陈远侯有些担心自己手下的那些“农民”能否顶得住。

还好,战前军官们对手下连哄带吓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在炮击中只有几个人被吓得逃离战壕,这些离开了战壕保护的逃兵很快就被战场上乱飞的弹片或是流弹打倒在空地上,那些没被打死的伤兵发出说牟医泻桶Ш牛墒敲蝗烁姨稣胶救グ锼且话选

“抬起头来,准备射击!”军官们躬着腰在战壕中来回奔跑,不时照着一些不知所措的士兵屁股上踢上一脚。

啪!不知谁先开了第一枪,之后炒豆一般的枪声响了起来,密集的子弹洒向那些水里的“西瓜”,虽然枪法不怎么样,但终归在水里移动太慢,还是有些赤卫军被开了瓤。

“瞄准了再打!”

“奶奶的,把标尺定到300码!”

第一次参加战斗的劳工们大多紧张的发抖,许多人无所适从,枪声稀稀拉拉,若是在平地上估计赤卫军早就冲上了阵地,还好,俄国人陷在了河滩上的泥地里,移动缓慢。

阿津急了眼,指挥手上的炮兵连向中国人的阵地上猛烈轰击,把敌人的反击压了下去,“乌拉!”赤卫军们终于站上了河岸,准备发起冲锋。

嘟嘟嘟嘟嘟!

狡猾的中国人居然用拆下的枕木和钢轨垒成了几个地堡,数挺马克沁发出低沉的声响,让那些在德奥前线呆过的老兵心生恐惧,小半截身体还在水里的赤卫军们丝毫找不到隐蔽物,弹雨如同一条长鞭掠过水面,无情地抽打着水面的人群,受伤倒地就没有生还的希望,栽到水中只能被淹死。

不到一百人勉强冲上了河滩,向中国人的阵地发起勇敢的冲锋,但毕竟人数太少,这些人被打倒在冲锋的路上,离前沿阵地不到二十米的地方,最后一个冲锋的战士倒下。

阿津的心里在滴血,他手下最勇猛美善战的“共C主义营”就这样在与帝国主义中**队的作战中全军覆没。

红军的炮弹如雨点般在中国人的阵地上落下,似乎要为死难的战友复仇,只受过几个月军事训练的劳工们全身瑟瑟发抖地躲在挖好的防炮洞内,捂着耳朵忍受着炮弹爆炸带来的冲击,总算是经历了“炮火的洗礼”。

中国人在卡马河和维亚特卡河边守了10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