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北洋天下 >

第4章

北洋天下-第4章

小说: 北洋天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官有什么效劳的地方,大人尽管说。”林朝栋心里嘀咕,自己刚向朝廷捐了二十万两银子,这才保住了林家和栋军如今的地位,刘大人该不会又让自己捐钱罢?

只见刘坤一端起茶杯喝了口茶继续说道:“这江南税赋,以两淮的盐税为一大宗收入,如今私盐泛滥,财税流失极多,如今各处巡防营都不中用,或与盐商勾结,或是军纪涣散,堂堂官兵居然常常在盐枭手上连吃败仗,任由其横行不法。”现下的情形让刘坤一不住摇头,大清国原来所依恃的八旗及汉军绿营早就不堪大用,后来称之为劲旅的湘、淮军各练营也迅速腐化堕落,如今也变得和那些八旗老爷兵差不多,满朝上下,居然没有多少可用之兵。“我派人查验了一下,这栋军各营兵员也足额,训练也很好,荫堂可谓是良将,难怪省三在世时不住夸奖。”

“大人过奖!”

“没什么过奖不过奖。”刘坤一摆了摆手,示意林朝栋继续坐下,“老夫准备大力整饬盐务,要调栋军稽查私盐,打击这些盐枭的气焰,你去做扬州城守备。荫堂,你还要帮老夫这个忙。”

荫堂是林朝栋的字,刘坤一这么称呼他表示把他当成自己人,而且还说到“帮忙”,林朝栋不能推辞,虽然知道此事艰难,也只能硬着头皮应承下来,“下官遵命便是!”林朝栋站起身来抱拳说道。

食盐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盐税实际上相当于人头税,自汉代以后就成为历代封建王朝主要的财政收入之一。历朝以来盐课都甚为沉重,倘若有人逃漏盐税,贩卖私盐,之间利润极大,就如后世制贩假烟一般。

贩卖私盐历朝都是重罪,属于提着脑袋干的营生,但其间巨额的利润,依然吸引着为数众多的亡命之徒参与其中。这些私盐贩子成群结伙,走私贩盐,偷逃盐税,却是屡禁不绝。各地盐枭都人数众多,个个凶悍至极,大多时候以武力对抗官府,遇到大队官兵围剿时便分散逃亡。

这些盐枭时聚时散,其中很多人还是朝廷任命的大盐商,与官府相互勾结,自洪杨之乱后,朝廷控制力日衰,各地官员更是贪墨不法,私盐泛滥也更为厉害。

由于甲午战争后给日本两亿三千多万两白银的赔款,各地方财政压力骤增,新栋军被刘坤一安排分另驻扎在苏北缉查私盐。这个年代大多数盐枭贩卖私盐都是通过水路,栋军中又分出一部分人马重新组建了两营水师。

林朝栋在离台后心灰意冷,大部分时间呆在厦门,只是为了原来手下一帮兄弟的生计着想,这才挂名栋军统领一职,实际上已经不太管营中事务。至于两江总督要求组建水师营一事,全部交由林铄全权打理。

栋军水师营设在了海门的崇海镇附近,林铄从栋军中抽调了一营人马,另外又从离台的乡民中征召了300多名十六、七岁的少年参加军事训练,为了将这些人变为自己的亲信,林铄决定亲自负责水师的指挥和训练。

崇海本来有一个很小和木质渔码头,另外还有一些修造渔船的私人作坊,林铄在确定了水师营的地址后就将这个小渔港买了下来,随即对码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附带着还建了一个简易的修造船厂,当然这家造船厂只能修造一些小型的木质渔船,至于用蒸汽机作动力的轮船,那却是只能想想而已。

转眼就到了光绪二十四年秋天。

秋风秋雨,人更愁。

出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大门,张元济忍不住长吁了一口气。

自戊戌政变的消息传出来后,他就没安心睡过一宿觉。满大街都是朝廷派出的兵勇在搜捕康有为、梁启超等人,许多参与维新的官员都被捉了起来,接着就传来谭嗣同、杨锐等六君子罹难的消息,一时间京城但凡参与了维新的官员心里都十分恐慌。

张元济也知道凶吉难卜,总归自己名列新党,与皇上推动变法有洗脱不去的干系。不过他并没有选择逃亡,仍照常到署值班,静候逮捕。

还了,重掌朝政的慈禧在盛怒之下杀了谭嗣同等人后,没有再大开杀戒,只是判徐致靖永远监禁,将张荫恒流放的新疆外,其余新党分子只是下旨革职永不叙用。

这样,怀着辛酸与庆幸的心情,张元济结束了自己的京官生涯,带着家眷一起离职南下,从天津乘船前往上海。

在船上,张元济遇到了甲午科的状元,南通人张謇。

张謇当上瀚林后,觉得在京做官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反而离职回乡办起了实业。此次上京销假,没想到正赶上戊戌政变,愈发绝了仕途的念头。

两位进士出身,又都有一腔报国之必,却失意官场,言语之间话正投机,相谈甚欢,大有相知恨晚之意。

轮船行了大半日,傍晚时分,正经过威海附近海面。

“黄海碧波恨满天,刘公岛外夕阳残;跨海东征知何日,邓公像前意黯然。”

两位正在甲板上闲谈,却见一旁不远处一位年青人,手扶栏杆,望着海面上刘公岛方向,满脸萧瑟之意。

张謇是大才,见这青年穿件淡蓝湖绉长衫,外罩绛紫缎面马褂,头顶一黑绸汪帽,上坠一块碧绿的闪玉帽饰,一看就是哪个富贵人家的公子哥儿。这年青人面带稚气,也就十八、九岁的样子,但刚才所吟诗文却似饱经沧桑,隐隐还有些杀伐之气。

张謇觉得好奇,向那青年一拱手说道:“好诗,不知小哥刚才所吟是何人所作?”

这个青年正是林铄,此时远远望见刘公岛处却为英国人所占,往来兵舰都悬挂着大英帝国的圣乔治旗,不禁感慨北洋水师的结局,将前世自己参观甲午战争纪念馆时所作的一首小诗随口吟了出来,不想惊动了身旁两位。

林铄转过身来,不好意思地拱手笑了笑:“适才见到刘公岛内尽是洋人兵舰,不由想象当年北洋水师盛况,小子心生感慨,随口吟出,却是贻笑大方。”

张謇不由动容:“没想到老兄大才,在下南通张謇,不知小兄弟是哪位先生的门下高足!”

林铄眼中一亮,“原来是状元公,却是久仰大名!在下漳州林铄,却没有什么功名,蒙祖上荫德,现任栋军充任守备一职,只是个武人,班门弄斧,让两位耻笑了。”说罢重新与两人见礼。

三人又攀谈起来,林铄将台湾如何被割让,林家怎样离台内渡,原原本本叙述了一遍,林铄年纪虽小,却是见多识广,一席故事说得其他两人不胜感慨。又谈起当前时政来,林铄话虽不多,偶尔几句,却是正中时弊,让张謇大感可惜,此等人物若是留心制艺,必将是个经济良才,真想将其纳入门下。

后来转念一想,自己都绝了仕途之念,这世道一门心思读书有又有何用?何必再误人子弟,这才作罢。

三人直聊到晚饭时间这才各自散去。

一夜无话。

林铄倒是有意结交张謇等人,不过簧夜拜访,太过冒昧,大家又不是熟人,怕留下反感,也就没动这心思。

第二天早上,船已行至吴淞,林铄这才找到张謇两人,留下自己的住址,告诉他们自己在上海经商,如果大家有什么需要,尽管吩咐。

林铄此行是陪伯父林朝栋进京觐见皇上,没想到正遇上了戊戌政变,在京城耽搁了一个多月,这才得以启程返回江南,船到上海,林铄等林家子弟自回租界,而张元济则要安顿一家老小,张謇则径自回到南通。

第一章清末 四、大通纱厂

南通长江边上的唐家闸,这里已经建成了一大片厂房,在大生纱厂的公事楼内,刚回到南通的张謇就遇到了困境。

掌管纱厂财务的银钱董蒋锡坤抱着工厂的帐目找到了张謇,“四先生,那批旧官机光清理锈蚀和购进配件、维修,再加之这向个月建厂房的开支,一共是八万七千多两银子,算上之前的开支,建厂集股的十五万两银子已经花得差不多,而现在连试机的棉花都没钱买了。”

张謇皱起了眉头,没想到自己辛苦了两年多办起的纱厂还无法运行,纱厂想要正常开工最少还得需要十几万的银子,可上哪去弄到这么大一笔钱呢?他想了了一会这才说道:“江宁商务局总办桂嵩庆答应给咱们六、七万两银子,而且当初盛宣怀在分官机时也答应给筹借十五万两银子,明个我就去找他们!”

张謇开办大生纱厂是想办成完全的商办企业。他在1895年12月在咨呈两江总督转奏清政府立案的兴办实业章程明确:由广东人潘华茂、福建人郭勋、浙江人樊芬,通州人刘桂馨、海门人沈燮均、陈维镛六位董事集股办厂。后来由于集股很不顺利时,江宁布政使桂嵩庆托人与通州董事商议,决定以先前张之洞为筹建湖北纱局所订购而放置于上海杨树浦江边的40800枚纱锭,折价50万两作为官股入厂,另招商股50万两。将“大生”改为官商合办。潘华茂、郭勋担心官股干预厂务,不久就反诲。

桂嵩庆急于将这批机器售出,还答应另为大生纱厂集股白银6~7万两。后来,上海的官僚买办盛宣怀为了取走官股的一半即作价白银25万两的纺纱机,自己另行办厂,答应帮张謇一起共筹新股15万两。

但是到了光绪二十三年冬天,大生纱厂开始破土动工兴建时,张謇屡催桂嵩庆答应筹集的股金到位,惧无回应,又多次向盛宣怀告急,盛宣怀也开始赖帐。

张謇先到了南京,桂嵩庆听到他来的消息后避而不见,他找不到人,只好转回到上海去找盛宣怀。

张謇冒雨在盛家花园见到盛宣怀,盛宣怀说当时我是签了协议帮你筹股,但上海的商人都不看好开纱厂这一行,集股不易,找不到人投资我有什么办法?

“那你自己的纱厂怎么就集股开了起来?”张謇气极,起身质问盛宣怀。

“那些商人们相信我,非得把钱投到我的厂子里,那有什么办法!”盛宣怀摊开两手,谁让你的后台翁大人倒台了呢?你的命不好,这又怪谁,现在我可不怕你。

张謇愤而离开盛家,回到客栈时发现手里所剩的旅费连坐船回到通州都有些困难,腹中饥饿,只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