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大唐天下 >

第35章

大唐天下-第35章

小说: 大唐天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以这样说,凡是中国人都是李白的粉丝!

李昌国心智成熟,心性非常稳定,等闲不会激动,更不会如此激动。

他来到唐朝有些时间了,见过的英雄豪杰不在少数,高仙芝、封常清、李嗣业、段秀实、哥舒翰……都是一代人杰,了不得的英雄豪杰。

李昌国与他们相处,或平辈论交,或成上下级,就没有激动过,眼下他却是激动难抑,这是李昌国两世为人头一遭。

谁叫他遇到的是诗仙李白呢?

李白流芳千古,留传下来的佳话太多,“铁杵磨成针”、“醉草吓蛮书”、“傲视公侯”、“天子呼来不上船”、“高力士脱靴”、“御手调羹”……多不胜数,只要是中国人都能说上一段半段的,哪怕是不识字的文盲也知道李白。

李白诗名传千古,写下的佳句、绝唱多不胜数,“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飞流直下三千尽,疑似银河落九天”、“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不论读没读过唐诗,不论识不识字,只要是中国人,都能吟诵李白的诗篇,谁叫李白诗篇万丈长呢?

“你是李翰林?”

高妙丽同样激动,俏媚眼里闪着炽烈的光芒,打量着李白,玉手紧握,手背发青了。

李昌国给高妙丽的惊呼声惊醒过来,甩甩头,打量着李白,只见李白浑身透着一股仙气,宛若仙人临世,让人不敢仰视,暗自感叹道:“李白号称诗仙,是因为他的诗中透着一股仙气。其实,诗中的仙气来自于他的谪仙气质。”

李白把二人的激动样儿看在眼里,很是淡然,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儿。

他才高八斗,才名遍天下,诗名遍天下,拥有的“粉丝”多不胜数,他所到之处,慕名而来者很多,这种粉丝激动的样儿他是见得太多了,一点也不惊奇。

“那是昔年称号。”李白早就给李隆基“赐金放还”了,早已不再是翰林,不过,人们仍是以李翰林称呼:“李白斗胆,敢问壮士高姓大名。”

李昌国心脏又是狠狠一跳,能得李白亲口问询姓名,李昌国自觉荣幸,吸口气,道:“在下李昌国,安西都护府校尉,奉副都护之命前来长安报捷。这位是副都护高仙芝的千金。”

“原来是安西都护府的壮士!”李白眼中光芒闪烁,极是明亮,把李昌国上上下下、仔仔细细地瞧了个遍,大是赞赏,道:“久闻安西都护府是大唐精锐,骁勇善战,今日一睹壮士英姿,方知此言不虚。”

在当时,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战事最为频繁的地方,这里的唐军特别能打,是唐朝的精锐,善战之名传遍天下。

能得李白赞赏,李昌国还真有“一字之褒胜于荣兖”的感觉,有些飘飘然了。

“哎!”李白脸色一黯,长叹一声,一脸的落寞,端起酒杯,拼命的灌酒,一口气喝了十来杯,这才放下酒杯,一脸的伤感。

谁都知道李白才高八斗,却是怀才不遇,他一心报国,却是报国无门,徒令后人叹息。乍闻安西都护府打了大胜仗的消息,触动了李白的心思,不免几许伤感。

李昌国理解他的心情,宽慰道:“李翰林,你不必介怀,你有诗言‘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以你之大才,必有一飞冲天的时候。”

这不过是宽慰之词,李昌国很是清楚,李白这辈子都不可能有报国的机会。

猛然间,李昌国转了一个让他自己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念头:“若给李白报国的机会,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这问题,无数人期待过,却是没有成为现实,李昌国暗中否定:“李白只能怀才不遇,不可能有报国的机会。”

再转念一想:“我今日遇到李白,这是缘分,若是有机会,我一定帮他弄到报国的机会。真要那样的话,李白会不会真的如他诗中所写那般‘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一飞冲天呢?”

李白若能建功立业,这绝对是千古佳话,弥补李白的遗憾,李昌国自己都期待不已,暗自下定决心:“若有机会,我一定帮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就在李昌国转念头之际,只见高妙丽一双俏媚眼闪着异彩,打量着李白,吟出了李白的名句:“李翰林,您给贵妃娘娘写的好诗呢。”

李白奉旨为杨贵妃写诗,是千古佳话,早就传遍天下,谁个不知,哪个不晓?

高妙丽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李翰林,您能为我写一首诗么?

李白才名传天下,能得他亲手写诗赞扬,那是何等的荣幸?有高妙丽这种想法的唐朝女人不知道有多少。

李白微微一笑,宛若春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瞄了一眼李昌国,道:“高姑娘,再好的诗及不是知己一赞。”

高妙丽的脸蛋刷的一下就红了,瞄了一眼李昌国,赶紧端起酒杯浅呷一口,以此来掩饰。

这个李白真是的,如此说话,那不是叫人难堪么?李昌国有些埋怨,也有些窃喜,赶紧转移话题,道:“久闻李翰斗酒诗百篇,不知可否作诗一首?”

要是能亲身见证李白作诗,那是何等的荣幸?李昌国异常期待。

不仅他期待,就是高妙丽也顾不得害羞,抬起头来,盯着李白,恨不得他马上写一首诗。

李白并没有说话,眉头微微一拧,端起酒杯,一杯接一杯地喝起来,一口气喝了十几杯,这才酒兴稍却,放下酒杯,道:“有了!”

“李白斗酒诗百篇”,越是喝得尽兴,诗才越是了得,果是不假!

第七章 京都长安

李白的诗太有名了,若是能亲眼见证名篇的诞生,这是莫大的荣耀,李昌国很是急迫,一双眼睛瞪得老大,死盯着李白,没有放过一个细节。

高妙丽也睁大一双俏媚眼盯着李白,迫不及待四个字全写在脸上了。

李白扫了二人一眼,缓缓念道:“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这是李白《忆秦娥》名篇,这词牌是李白首制,从此之后才有《忆秦娥》这一词牌名,在文坛影响很大。

不仅见证了千古名篇的诞生,还是开创一个词牌名的名篇,李昌国倍觉荣幸,红光满面,跟打了个大胜仗似的。

“好!好!好!”高妙丽白玉似的素手轻击,赞不绝口:“不愧是李翰林之诗!”

“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这句更是有名,流传千古。

“有此名篇,该当痛饮一番!”李昌国大是欢喜,提起酒壶为李白和高妙丽满上一杯,这才给自己斟上。

李白才高八斗,才名满天下,诗名满天下,好酒之名满天下,平生所好之物唯杯中酒,李昌国这一举动很对他的脾性,冲李昌国微微一笑,端起酒杯,道:“干!”

“干!”李昌国报以微笑,与李白碰了一杯,一仰脖子喝了下去,只觉滋味绵长,万分惬意,平生所饮之酒中,唯此杯最美。

此时此刻,李昌国方才体味到“文章佳句佐酒”的妙处,只觉韵味无穷,恨不得再饮三百杯,心中大是感慨:“怪不得李白斗酒诗百篇,个中滋味如此迷人。”

李白和李昌国同时亮出了杯底,两人举动竟然一致,不由得一愣,把酒杯打量打量,突然之间,两人大笑起来,顿生惺惺相惜之感。

酒还真是个好东西,能拉近人之间的距离,不少人因喝酒而成为知己,至死不悔。

李白是李昌国的超级偶像,李昌国遇到李白只有崇敬之情,两人之间的距离天地之远,没想到,因为一杯酒两人的距离骤生缩短,李昌国是特别欢喜。

同时,李昌国的心境发生了变化,对李白由崇敬变成了亲近,脑袋朝李白凑了凑,笑着问道:“李翰林在外游历,此番重返长安,不知有何贵干?”

“我一生好游历,自从赐金放还以后,离京东游,到了洛阳,结识杜子美……”李白微一凝思,说起了他这次重返长安的目的:“杜子美西入长安,不知近况如何?我这次重返长安,就是为了访杜子美。”

“杜甫?”

杜甫字子美,杜子美就是杜甫,李昌国再度惊讶不置,差点把舌头咬断了。

诗仙和诗圣相交莫逆,是中国文坛史上最为伟大的事件,没有之一,为后人传诵。

“你也知道杜子美?”李白颇有些诧异,打量着李昌国。

诗仙啊,你枉自才高八斗,怎么问出如此小白问题呢?只要是中国人,谁个不知道诗圣杜甫呢?

不知道杜甫,配做中国人吗?

李昌国还是以现代人的惯性思维在考虑问题,在心里有些埋怨李白。

然而,还真有人不知杜甫是谁,只听高妙丽以好奇的口吻问道:“杜甫是谁?”

李昌国翻着白眼,真有一巴掌把高妙丽拍醒的冲动,你是不是喝多了说胡话?

“能得才名满天下的李翰林如此器重,这个杜甫必是了得。”高妙丽眨巴着双眼,平添几许娇俏劲头。

“哎!”

李白一声叹息,微微摇摇头,道:“杜子美虽然才高八斗,却是美玉埋于尘中,知者不多,除了我,还有高适知其才外,再无人知杜子美之才。”

“啪!”

李昌国右手重重拍在额头上,暗自寻思,他适才是在用现代人的思维在考虑问题,大错特错了。

此时的杜甫还未成名,除了李白、高适知其大才外,谁也不知其才,好像一块美玉埋没在尘埃中,万丈光芒无人知晓。

“一别数载,无杜子美消息,可是,以杜子美之才,西入长安,一定能博得美名。”李白非常乐观,毕竟他知道杜甫的诗才,世间罕有。

放眼中国数千年历史,人才辈出,杰出的诗人很多,能与诗圣杜甫媲美的唯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