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下-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麟德殿里摆满了短案矮几,整齐有序。
唐朝气象万千,举行大型酒宴这种事情不知道有多少回。当然,不完全是为了享乐,很多是因为唐朝灭国数十,举行的庆典多,对这种庆功宴,唐朝的经验丰富,操持起来一点也不费事。
“都坐吧。”李隆基手一挥,拉着李昌国和郭子仪来到自己的宝座前站定,大声道。
“谢陛下!”所有人齐声谢恩。
李隆基袍袖一甩,坐在宝座上,示意李昌国和郭子仪坐在他身边。
这有违礼仪,李昌国和郭子仪忙辞谢:“陛下,臣等不敢。”
“有什么敢不敢的?”李隆基一挥手道:“今儿是庆功,不是按官阶高低就座。朕要你们坐在这里,是便于问话。”
“这个……”李昌国和郭子仪沉吟。
“打吐蕃这一战很精彩,朕虽然从军报上知道不少,哪有你们这些亲自参与的人说来动听、惊险。”李隆基朝身旁的座位一指,道:“你们坐下。”
李昌国和郭子仪见他是认真的,这才谢恩坐下。
“陈玄礼、李林甫、太子、杨钊,还有你你你……都坐过来。”李隆基不断指点大臣,一众大臣忙着坐过来,挨得很紧,个个睁大眼睛,打量着李昌国和郭子仪。
不用想也知道,接下来将是李隆基他们刨根问底的时候了,谁叫此次平定吐蕃是如此的精彩呢?
“都想知道?”李隆基打量一眼群臣,微微一笑,道:“朕也想知道。不过,李昌国他们赶回来,有些累了乏了,先上些点心茶水,再问不迟。”
“是极,是极。”群臣心想也是这个理,只得强忍急切的心情,大声赞同。
李隆基金口一开,太监、宫女、杂役奔走不息,送上茶水点心。
唐朝是梦幻王朝,不仅仅在于其丰功伟绩,还在于百姓生活的富足,就是寻常百姓也能过得不错。食物更是丰富多彩,送上的点心丰富多样,足有二十余道,摆满了短案。
李隆基拿起一块点心,朝嘴里塞,笑道:“有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今天是庆功宴,朕的心情极好,这胃口也好。你们莫要拘礼,吃吧喝吧。”
正如他所说,他的心情极度之好,点心一块接一块的朝嘴里塞,一口气吃了近十块方才停下来。
有了他的带头作用,群臣也不客气了,吃点心喝茶。
李昌国和郭子仪当然不会客气。
最不客气的就是将士们了,李隆基一发话,他们就是大块大块的抓过来,狠狠朝嘴里塞。一边吃一边赞叹,真好吃,这是这辈子吃到的最好吃的点心了。
瞧他们那样子,一副狼吞虎咽的样子,好像八辈子没吃过东西了。
群臣看在眼里,不住咧嘴角,大是不屑。要不是碍于场合不合适,一定会出言讥嘲。
“这就是猛士之风。”李隆基看在眼里,对群臣道:“你们没上过战场,不知道战场上的可怕,有时数天数夜吃不上东西。有时只能抓时间吃点,这就要吃东西特别快。象你们整日里,一餐饭费时半个时辰,一个时辰,早就丢命了。”
战场上的情形瞬息万变,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变化,有时打起来数天数夜不得休息,有时只能抓紧时间胡乱塞点东西。吃饭慢了,很可能就送了性命,这就要求吃饭的速度一定要快。这些将士们在战场上打滚,早就练就了一副狼吞虎咽的本练。
这与群臣奉行的细嚼慢咽截然相反,要他们不鄙视都不行。
李昌国把群臣的样儿看在眼里,原本想为将士们挣点面子,莫要给他们看轻了。他还没说话,李隆基就解释了,这是在给将士们撑腰,道:“陛下所言极是。我们这些战场打滚的人,只会狼吞虎咽,不会细咀慢咽,也没有那时间,更没有机会。”
郭子仪也是致谢:“谢陛下。”
“正是有这些连吃饭都要抢时间的猛士,大唐才有今天的辉煌!”李隆基挥挥手,冲群臣道:“你们明白了吧?”
群臣没想到他们的鄙视竟然让李隆基亲口维护,虽然仍是轻视,却是不敢流露,忙道:“谢陛下教诲,朕等明白!”
“明白就好。”李隆基点点头,冲高力士一招,道:“你去告诉将士们了,放开了吃。不要把这里当成宫里,当成战场就成了。”
高力士应命,忙去传命。
不多一会儿,一片喧哗声响起,将士们真的不知道客气为何物,放开了吃点心,高声吆喝,仿佛这里是菜市口似的。
群臣看得直皱眉,李隆基却是乐呵呵的,重重点头,赞不绝口:“有如斯猛士,大唐足以驰骋天下!”
第二十一章 李龟年
李隆基深通兵道之人,他深知战场上的事情,不仅不以为忤,反倒是挺欢喜。
将士们的吃相虽然难看,却是透着一股虎气,这正是唐军能够灭国数十的原因所在,要李隆基不欢喜都不成。
群臣中有不少人不住皱眉头,嘴裂得更厉害了,已经形诸于色了。
“李昌国,给朕说说,这仗是如何打的?”李隆基冲李昌国道。
吐蕃之地,华夏数千年未收入版图,这次平定吐蕃是千古伟业,其中有很多精彩、惊险、动人心魄的大战。虽然有不少已经传开了,群臣却是知道,远远不如李昌国个谋划者、推手讲述动听,无不是竖起耳朵,凝神静听,生怕错过一个字。
李昌国应一声,开始讲述起来。
李隆基听得特别仔细,耳朵竖得高高的,神情专注,不时询问。听到紧要处,忍不住赞叹,大声赞好。
李昌国虽然不是讲故事的高手,倒也条分缕析,清楚明白,很是动听,很是惊险,时不时就会引得群臣惊呼。
“了得,了得!”李隆基击掌赞叹,笑道:“虽然朕早就看过军报,也听过传闻,却与你的讲述差得远。要不是你说,朕哪里想得到,平定吐蕃是如此的惊险,如此的艰难。”
“是啊。”陈玄礼接过话头,得意的一扬下巴,道:“虽然平定吐蕃一战困难,谁叫有我们龙武军参战呢?”
龙武军这次立下大功,陈玄礼自觉脸上有光,几乎是唱出来的。
“陈老儿,你不说,没人不知道,用不着你大吹特吹。”李隆基的心情极度之好,调侃起陈玄礼了,引来群臣一片笑声。
自从龙武军立功后,陈玄礼的尾巴就翘上天了,逢人就说,见人就讲,四处宣扬,生怕人们不知道似的,群臣早就听了不知道多少回。
“李昌国,你们这次打得不错,竟然把吐蕃平定了。”李隆基的身子前倾,离李昌国更近了,笑眯眯地道:“吐蕃之地,华夏数千年未能收入版图,竟然成于朕之手,朕想想就欢喜不已。”
“这都是陛下雄才大略,信任臣等。”李昌国回想起整下平定吐蕃一事,李隆基的功劳不小,忍不住赞叹。
他的谋划虽好,却是成功性太低,无异于一场赌博。要是换个人的话,肯定会犹豫再三,不会采纳的谋划。李隆基不仅采纳了,还放手让李昌国他们去做,要什么给什么,这实属难得,无论怎样赞叹都不过分。
“陛下英明!”群臣也赞同这点,齐声赞扬。
这颂扬与往昔不同,是真心的颂扬,李隆基当然听得出来,大是欢喜,右手一拍李昌国肩头道:“李昌国,你说,朕平定了吐蕃,朕之功业比起秦皇汉武如何?”
秦皇汉武虽然为后人诟病,毁誉不定,不过,却是中国古代帝王的两根标杆。很多人骂秦皇汉武,却是不得不承认,这两人对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很伟大。两千年过去了,无数人物在模仿,却是无法超越。
李隆基如此说话,实在是他太欢喜。然而,他的功业虽然大,要与秦皇汉武这两位开创中华民族格局的伟大帝王比起来,仍是有所不足。
当然,李昌国不会实话实说,而是笑着道:“陛下,臣以为,此等事臣不敢置喙,丹青史书就是最好的评价。”
“李昌国,你休要胡说。”杨国忠一直对李昌国不爽,终于抓到李昌国的小辫子了,大声呵斥:“陛下功盖三代,远超秦皇汉武,你竟敢胡言乱语。”
李隆基的心情极度之好,本是讨一个好听的说法而已,按理说,只要稍懂点人情世故的人都会凑凑趣趣。李昌国的话的确是与李隆基的期待不符,群臣为李昌国担心。
陈玄礼就要为李昌国开脱,却见李隆基哈哈一笑,道:“好个李昌国,朕本想讨一欢喜说法,你竟然不给,惜字如金啊。不过,这才是好样的,诤臣自古便如是。”
杨国忠大为失落,多好的中伤李昌国的机会啊。
“丹青史书才是最好的评价,这话很有理。”李隆基笑眯眯地点头,道:“秦皇汉武为后人诟病,然而,谁也不能否定他们的丰功伟业。由是可见,自古以来,帝王的功业不是因为臣子说好就是好的,不能因为有人骂你是坏的就一无是处,而是记在丹青史书上,任由后人评说,这才是真的。”
“陛下圣明!”李昌国这次是真的服气了,李隆基是个明白人,并不因为自己平定了吐蕃而沾沾自喜。
“朕的功业是很大,可是,却不能与秦皇汉武相比,因为他们开创的是格局,华夏的统一格局。”李隆基也是个明白人,笑道:“若是朕能把大食灭了,那样的话,朕之功业才能超过秦皇汉武。”
开创格局之艰难,远远胜过征服吐蕃。
“好了,不说这事了。”李隆基挥挥手,接着问询一些细节问题。他最感兴趣的就是从天而降攻打破壶口一事,掏根掏底的问。
这事有些超过李隆基的认知范畴,李昌国费了好一通口舌,才给他解释清楚。
李隆基问完了,群臣又问。不多一会儿,李昌国、郭子仪就给一众大臣围了个水泄不通,问东问西。李隆基笑眯眯地看着,听着李昌国、郭子仪为他们解释。
李昌国、郭子仪这里要位高权重之人才能前来问询,一般的大臣不可以有此等资格,他们转而来到将士们身边,问来问去。
对于此等事,将士们是百说不厌,有问必答,而且他们是粗喉咙大嗓子,跟打雷似的,震得群臣耳朵嗡嗡作响。群臣虽是生厌,却是好奇心太盛,只得强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