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大唐天下 >

第206章

大唐天下-第206章

小说: 大唐天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哥舒翰和王维直翻白眼,齐声指责:“只有你这种龌龊人才会想到这种事,你不会乱来吧?小心军法侍候。”

“你们休要乱说,我哪是那种人呢。”李晟吓了一大跳,忙分辩。哥舒翰的军规极严,他不能不惧。

“大帅,监军究竟在做什么?”李白也是好奇。

“我给你们说……”哥舒翰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道:“监军在闭关,修炼绝世神功。”

“大帅,你在说笑。”李光弼一口道破。

“大帅说的是真的。”王维挠挠头,道:“监军已经闭关好久了,还没有出关。整日里找来图籍研究,也不知道他在研究什么。”

“监军肯定有谋划,说不定又有大仗可打了。”李晟眼睛放光,声调很高,精神抖擞。

他们都熟悉李昌国的脾性,如此这般,必然是有大谋划,众人齐齐点头,极为振奋。

“走,我们这就去看望监军,看他谋划的是什么好事。”众人心思皆同,就要朝李昌国的帐幕赶去。

“圣旨到!”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蹄声响起,远远有人叫嚷。

“陛下的旨意到了?”哥舒翰他们正在等待李隆基的旨意。

吐蕃灭了,接下来如何处置,这需要李隆基的旨意,若是没有李隆基的旨意,哥舒翰他们无法真正着手施行。

一队唐军旋风般冲到,飞身下马,冲哥舒翰见礼,把李隆基的旨意递上。

哥舒翰一把夺过,三两下展开,浏览起来。李白、郭子仪、李光弼、李晟他们伸长脖子,也看清了。

“这个……”众人看完,一脸的惊讶,很是无语。

原本以为朝中有处置吐蕃的定计,哪里想得到,却是含糊其词。整个旨意,唯一明确之处就在于要设立吐蕃都护府,命哥舒翰领军务,李白领政务,王维襄助李白。

含糊其词的就是如何治理吐蕃事,提了两种办法,一种是分封,一种是推行郡县。这两种办法的优劣全写明了,要征询他们的看法。

“走,找监军去。”哥舒翰反应过来,一挥手,带着众人直奔李昌国的帐幕。

他们一进入,吓了一大跳,只见李昌国的帐幕里摆满了各种图籍,还有几个吐蕃人,正在回答李昌国的问话。几个吐蕃人的态度极好,李昌国但有所问,他们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不敢有丝毫隐瞒。

李昌国挥挥手,这几个吐蕃人施礼退下。

“有什么事?”李昌国伸个懒腰问道。

“你自己看吧。这是陛下的圣旨。”哥舒翰把圣旨递过去,自己找个位置坐下来。

李白、郭子仪、李光弼、李晟各自找位置坐。

李昌国接过,展开一瞧,道:“两种治理之道,各有所长,你们以为哪种更好?”

“两种治理之策,各有所长,很难说哪种更合适。”哥舒翰沉吟着道:“分封旧例虽然要生乱,却适合眼下情形。大唐要与大食大战一场,这需要耗费很多钱粮,能省就省。等到与大食大战之后,那时有了财力,再来推行群县也不晚。”

“这么说,你是赞成分封旧例了?”李昌国眉头一挑,如同出鞘的利剑。

“权宜之策罢了。不过,我还是赞成丞相之策,推行郡县最为稳妥,可以一举杜绝后患。”哥舒翰的眉头拧得很紧,难以决断。

“李翰林呢?”李昌国盯着李白问道。

“哎!”李白长叹一声,道:“李林甫这奸贼固然可恨,我却不得不说,此贼有雄才,看得深远,郡县制实为上策。”

李白空负报国之志,不得其门而入,与李林甫有莫大的干系,李白对他是恨之入骨。却不得不承认,李林甫有大才,是难得的治国奇才,他看得深远,郡县制可以一举扫除吐蕃的后患,不会再生乱。

“我也赞成丞相之法。”郭子仪、李光弼同声表态。

“我嘛,对此等事从无高明之见,不敢置喙。不过,监军说哪种好,就哪种好。”李晟抚着额头,沉吟一阵,随了李昌国的意见。

“滑头。”众人都知道,这等事李晟决无高明见解,他的优点就在于驰骋疆场,而不是为治道出谋划策,这太难为他了。

好在,他还是精明人一个,出于对李昌国的信任,一切唯李昌国马首是瞻。

“监军,你的意思呢?”哥舒翰打量着李昌国。

众人的目光集中在李昌国身上,静等他的意见。

“这两种办法,归根结底,就是钱的问题。”李昌国并没有立时回答,而是剖析道:“分封旧例着实省钱,朝廷只需每年打赏一些财货就成,缺陷是大乱没有,小乱不断。郡县制能从根上解决这作乱之事,却是耗费太多,吐蕃太穷,难以承担这重负,此事不可不虑。”

李晟急性子,忙道:“监军,你说了这么多,究竟哪一种好?”

“只要解决了钱粮问题,一切都迎刃而解。”李昌国微微一笑,道:“我们的眼界可以放得更远些,不必拘泥于吐蕃。我们身边,就有一个大宝藏。”

“宝藏?”

“在哪里?”

“这里!”李昌国拿过一张地图,摊开,右手重重拍在上面。

“天竺!”众声大声惊呼。

第八章 灭天竺?

谁也没有想到,李昌国竟然提到天竺,要他们不惊讶都不成。

哥舒翰、李白、郭子仪、李光弼、王维眼里精光闪烁,一双眼睛睁得老大,若有所悟。

唯有李晟丈二金刚般摸不着头脑,埋怨李昌国:“监军,我们议的是哪种法子好,这和天竺有什么关系,你怎能乱扯呢?”

“呵呵。”哥舒翰、李白、郭子仪、李光弼、王维指点着李晟,发出一阵畅笑声,笑得特别欢畅,又有些戏谑。

“你们……这有何好笑的?”李晟更加迷糊了。

哥舒翰他们笑得更加欢实了。

“监军的意思就是说,若我们出兵灭了天竺,这钱财问题就解了,推行郡县就是最好的选择。”还是李光弼实在不忍再逗他了,为他解释。

“灭天竺?”李晟着实吃了一惊,一双眼睛瞪得滚圆,一脸的难以置信:“就算把天竺灭了,能弄到那么多钱财么?天竺能有什么好东西?除了糖以外,没什么东西摆得上台面。”

天竺的糖名声远扬,是当时糖的主要产地,曾经一段时间,唐朝使用的糖就是从天竺进口。唐太宗时期,曾派人去天竺学习制糖,从此制糖技术才传入中国,糖正式进入中国百姓的消费行列,甜食也就产生了。

当然,在当时,糖非常非常金贵,比起黄金还要贵重,只有达官显贵才能消费得起。即使如此,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比起以前只能使用蜂蜜强得太多了。

“所以呢,天竺能不能灭,灭了有什么好处,我们要好好议议。”李昌国点头。

灭天竺,李昌国只是一个提议,要不要施行,这需要商议。主要是灭掉天竺后有什么好处?若是灭掉天竺没什么好处,不划算的话,就不必动武了。若是有天大的好处,那就不妨把天竺给灭了。

“嗯,这事着实要好好议议。”哥舒翰、李白、郭子仪、李光弼、王维齐声赞同,围将上来,成一个圆圈。

“天竺地域广阔,物产丰饶,口众多,若是灭了的话,大唐就会有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金银粮草就不会有问题,足够吐蕃都护府使用。”哥舒翰大声道来。

“岂止是够用,应该还有很多节余,朝廷还可以支用。”李白搓着双手,大声道:“据王玄策讲,天竺很富饶,地域广,口众多,却是四分五裂,彼此间连年征战,与华夏的战国时代极为相似。大唐若要灭天竺,应该费不了多少事。”

王玄策是唐朝一个非常著名的使节,他曾经奉命出使天竺。印度国王阿罗顺那见他们的财货多,贪婪之心大起,把王玄策的随从全杀了,把王玄策和他的副使抓起来。王玄策发誓要报仇,找机会从东印度逃出来,逃到尼泊尔,见到尼泊尔国王,向尼泊尔借兵。经过一番游说,王玄策成功的说服了尼泊尔国王,借到七千军队。

当时的吐蕃正是松赞干布当政,他对唐朝还算友好,听说这事后,派了一千两百骑兵前来助战。王玄策再从周边国家借了一点军队,凑凑合合组成一支上万人的杂牌军。

就这么一点军队,王玄策踏上了复仇之路,对印度发起进攻。

阿罗顺那当然不把王玄策这点军队放在眼里,出动数万象兵前来围攻。王玄策沉着应战,用火牛阵大破象兵,打得阿罗顺那丢盔弃甲。

在王玄策的指挥下,杂牌军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一路攻城略地,打得阿罗顺那闻风丧胆,无路可逃,只得去投靠东印度。然而,王玄策接踵而至,把东印度也给打败了,王玄策准备把东印度灭了,东印度国王尸鸠摩吓得魂飞胆丧,忙派人求和,大送好处。

也许是王玄策考虑到即使把东印度灭了,唐朝离得太远,得不到好处,只能便宜靠得近的尼泊尔和吐蕃,这才接受了尸鸠摩的求和,放了东印度一马。

至于罪魁祸首阿罗顺那,王玄策最终活捉了。不仅活捉了阿罗顺那,还把他的王后也给抓了。至此,王玄策的复仇之举非常成功,这才撤军,押着阿罗顺那回到长安,向唐太宗献捷。唐太宗大喜过望,封王玄策散朝大夫。

王玄策凭一人一国复仇,差点灭了印度,这是一段佳话。其壮勇不在班超、傅介子这些著名的使臣之下。

“灭天竺的好处很多,完全可以解决我们的钱粮问题,那就灭了天竺。”郭子仪右手一握拳,声调很高,意气风发。

天竺之名,唐人早就听说过了,是当时的一个大国,尤其是唐僧入天竺让唐人全面了解了天竺,若是能灭了,其好处是不用想的。

“都同意了?”李昌国打视着众人。

“如此美事,岂能不同意?”李晟笑呵呵的,眼睛眯到一起了,一张嘴哪里合得拢:“又有仗打了,真是美事。”

“同意!”哥舒翰、李白、郭子仪、李光弼、王维重重点头。

“灭掉天竺有莫大的好处,这是肯定的。不过,我们还要商议如何打,打不打得过的问题。只有这事确定了,方能向陛下上奏。”李昌国很是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