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大唐天下 >

第119章

大唐天下-第119章

小说: 大唐天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罟颐缓酶校永詈嗪屠盍指κ悠湮蓝酝贰

此时对付杨国忠,他们必然要助力,这就是一个“联合阵线”,为何不用呢?

要消除安史之乱,要一步一步的来,罪魁祸首们要一个一个的除掉,就先从杨国忠开始。

果然,李昌国的话音一落,陈玄礼马上就附和道:“杨大人误听误信,兴许会中了吐蕃奸细的诡计,此事不得不虑。”

陈玄礼心直嘴快,直接道破,杨国忠一张脸刷地一下就红了,蹭地一下站起来,就要反驳,却听陈玄礼接着道:“杨大人不谙军机,此事不知为宜。”

杨国忠眼下很得李隆基信任,却与后来的权倾天下还有很大的距离,还未干预军机,以此为借口把他排除在外再好不过了。

李隆基有心让杨国忠与闻此事,陈玄礼这一反对,让他有些为难。陈玄礼说得没错,杨国忠不谙军机,知与不知没多大的区别。

“父皇,儿臣以为,平定吐蕃,千古壮举,秦皇汉武未之成矣,必要万无一失。”李亨早就对杨国忠看不顺眼,两人暗中较着劲了,此时不落井下石,更待何时?

杨国忠眼中如欲喷出火来。

如此大事,若他得闻,他的地位就会凭空提升很多。若是不得与闻,那么,他的信任就打了折扣,他恼怒无已,狠狠剜了李昌国一眼,却是换来李昌国如剑的目光回刺。

在座之人中,就剩下李林甫没有表态了,众人的目光集中在他身上。

李林甫一如既往的表现,不动声色,端起茶盅呷得几口,淡淡笑道:“杨国大人才干非凡,是大唐的栋梁,如此军机倒也能知闻……”

杨国忠暗舒一口气,对李林甫不乏感激之意。

杨国忠能有今日,靠的是杨贵妃的裙带,然而,若无李林甫的提拔与指点,也没有他的今天。一旦得势,这小子就暗自盘算,要取代李林甫,早就对李林甫的相位构成了威胁,李林甫早就在找机会要收拾他,却是一直没有机会,眼下这等良机,李林甫会错过?

“平定吐蕃,千古壮举,谋划一定要密!”李林甫老奸巨猾,点到为止,不再往下说。

其意已明,杨国忠刚刚升起的感激之情荡然无存,暗中发誓,一定要找机会收拾李昌国、陈玄礼、太子李亨和李林甫。

如何决断,就在李隆基了,众人的目光又集中到李隆基身上。

李隆基眉头紧拧,沉吟不语。

李昌国他们坦然而座,杨国忠却是如坐针毡,紧张万分,他的前途就在李隆基的一念间。若是李隆基留下他,那么,说明他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地位很高;若是不留下他,他的地位就成了大问题。

“杨钊,你忠心为国,朕心甚慰。然,你未习兵事,知预并无助力,还是不要知晓的好。”李隆基尽可能把话说得温和些,让杨国忠好受些。

杨国忠听着李隆基的温和话语,如同被雷霆劈中了,他千方百计讨李隆基欢喜,送宝送礼,到头来却不如李昌国重要。

马屁精固然能让人欢喜,可是,与真正的功业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李隆基虽然大不如以前,毕竟还没糊涂,志吞四夷的雄心壮志还在,思来索去,还是决定偏向李昌国。

“臣告退!”杨国忠长吸一口气,尽可能把话说得平稳,然而,谁都能听得出他的话音在打颤。

见礼之后,杨国忠快步离去,每走一步都在打颤,一出了门,只觉背上凉飕飕的,才发觉出了一身的冷汗。

李林甫冲李昌国微微一笑。

李隆基选择了倾向李昌国,说明李昌国在李隆基心目中的分量不轻。以李林甫的聪明自然想得到,如此人物最好是为友,至不济也不能为敌,这是在向李昌国示好。

只要不威胁到李林甫的地位,李林甫就会“动循恪令”,李昌国虽然了得,仅限于军事方面,还没有表现出有治世之才,对他的相位没有一点威胁,他自然不用去树敌了。

李昌国微微一笑,算是回答。

“李昌国,你说吧。”李隆基挪了一下锦墩,更加靠近李昌国。

“陛下,臣的谋划是……”李昌国压低声音,开始解说。

一通解说,费时良久,李昌国方才说完。

李隆基、陈玄礼、李林甫、太子李亨紧拧着眉头,沉吟不语,李昌国静静的等待,并没有打扰他们。

如此重大的谋划,李隆基他们自然是要品味推敲一阵。

过了一阵,李隆基冲李亨问道:“太子,你以为此计如何?”

“父皇,儿臣以为此计不可行!”太子李亨摇摇头,道:“成算太低,太过冒险。虽说兵行险着,也要有足够的成算,象这种连一成都不到的谋划,委实难以施行。”

李隆基打量着李亨,不置可否,扭头笑问陈玄礼:“龙武大将军,你以为呢?”

“陛下,臣以为此计虽然成算不大,却是可以一试。”陈玄礼毕竟是武将,精通兵道:“此计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便是即使失败了,对大唐没什么损失,何不一试呢?”

“丞相以为呢?”李隆基打量着李林甫问道。

“陛下,臣以为此计可以一试。”李林甫一脸的平静,波澜不惊:“夜袭石堡城,也有人以为胜算不大,更是不敢出兵,还不一样打下来了?”

李林甫连枪夹棒的,这话在影射王忠嗣,也是在影射李亨。

果然,李隆基重重点头,道:“王忠嗣胆小如鼠,朕三番五次要他出兵攻打石堡城,他不敢出兵。如今,李昌国他们一举拔城,收复大非川,他能有何话说?”

这事虽然过去了,李隆基仍是很不开心,毕竟王忠嗣是他寄予厚望的重臣、义子,此时重提此事,依然不高兴,连带的把这笔账算到李亨头上了:“你与王忠嗣交厚,受了他的影响。这打仗,哪有十成十的成算?”

虚点着李亨,道:“若有十成十的成算,世上还有良将么?从宫里找个宦竖都能打胜仗!”

李亨满头大汗,诚惶诚恐,道:“父皇,儿臣知错了。”

“陛下,太子所言本是实情,就是臣也以为此计是险招。”李昌国为李亨开脱,适才李亨对他是鼎力支持,这叫投桃报李。

果然,李亨向李昌国投以感激的一瞥。

第十一章 就这么定了!

“陛下,此计行还是不行?”陈玄礼颇有些急切地问道,不容李隆基说话,马上又道:“陛下,此计虽然成算不大,是险招中的险招,可是,胜在对大唐的损失不大,不妨一试。”

李昌国是龙武军的双星之一,若是此计被采纳,他也倍感荣幸,不住为李昌国说话。

李隆基却并没有马上决断,而是沉吟着道:“李昌国,若是此计失败的话,又该如何?”

“陛下,若是失败,吐蕃仍是大唐的,只是在于早与晚的差别罢了。”李昌国在谋划这事时,早就把这些事想透了。

“还是大唐的?”这话有些惊人了,李隆基、李林甫、李亨、陈玄礼皆是惊讶,盯着李昌国,等他解说。

李昌国没有让他们失望,道:“陛下,依臣的料算,丢了大非川,对于吐蕃来说无异于天塌了,吐蕃一定会起大军前来大非川复仇,妄图击败我军,夺回大非川。”

“这是一定的!”众人重重点头,大是赞成这判断。

“大非川对于吐蕃的重要,就像中原对于华夏的重要,丢了大非川,大胡子一定不会甘心,他一定会亲征。”李隆基一边思索,一边道来,声调突然转高,问道:“李昌国,你是不是打算趁此一战,把大胡子活捉了?”

若能活捉墀德祖赞的话,堪称盛事,李隆基双眼放光,异常明亮,如同九天之上的烈日。

然而,他的话锋一转,道:“可是,这难度太大!成功的希望太小,比起你眼下的谋划还要小。”

墀德祖赞亲征大非川是给了唐军活捉他的良机,却是成算不大。他要逃的话,谁也奈何他不得。

李靖夜袭阴山,颉利可汗逃走,唐军追击长达四个月方才活捉他,其中的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

“若是活捉了大胡子,吐蕃倒是十拿九稳。”李隆基一握拳,骨节摩擦声响成一片。

“陛下英明。”李昌国礼节性的赞颂一句,话锋一转,道:“臣的谋划并不是如此,臣的谋划是,在大非川与吐蕃大战一场,尽可能歼灭吐蕃的军队。越是歼灭得多,吐蕃内部越是矛盾重重,彼此指责不断,大唐再抓住良机行离间之计,使吐蕃分裂……”

“啊!朕明白了!”李隆基绝顶聪明之人,李昌国的话才说了一半,他就明白过来,笑道:“大唐象前朝对付突厥那样,扶弱抑强,谁弱大唐就扶助谁,谁强大唐就打谁,让吐蕃谁也奈何不得谁,大唐再来寻找机会越过积石山。”

“到那时,即使大唐不想越过积石山,必有吐蕃前来长安请求大唐发兵越过积石山,正如突厥请求前朝出兵漠北一样。”陈玄礼也明白过来,声调很高,抢了李隆基的话头,道:“到那时,只要过了积石山,一切就由大唐说了算,要吐蕃灭吐蕃不敢存!”

“妙计!妙计!”李林甫难得的击掌赞叹,道:“前朝长孙晟行此计而裂突厥,李将军就是大唐的长孙晟!”

长孙晟是长孙皇后、长孙无忌的老爹,是突厥分裂的谋划者,虽然他的名头没有他的儿女响亮,然而,他对大华夏做出的贡献却一点也不比他的儿女小。

“丞相此言有理,却是不确!”李隆基摇头,道:“这应当是李昌国谋划中的下策?”

“陛下英明!”这次,李昌国是真心赞扬李隆基了得,一点就透。

“照你的谋划,若是上策不行,越过积石山失败的话,大唐就用下策,先歼灭吐蕃大军,促使吐蕃分裂,再寻机越过积石山,平定吐蕃。”李隆基把李昌国的谋划总结一番,冲李亨道:“太子,你可记住了?”

若是来年不能越过积石山,只能在大非川与吐蕃大战一场的话,灭吐蕃就要数十年的努力,李亨这个太子必须记住这一谋划。

“父皇请放心,儿臣记住了。”李亨大是振奋。

他不得不服气,李昌国的谋划很有道理,吐蕃一定是大唐的,只是早与晚罢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