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异世明皇 >

第499章

异世明皇-第499章

小说: 异世明皇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没有表态,举子们可就郁闷了。好在在京师的御史们不够多,不然说不定还要对兵制改革指手画脚一番。

三天之后,刘宗周将评定好的进士文章呈了上来。这是崇祯朝第四次科举,对于考核格物杂学,实地考核,天。。。。。。

下读书人已经习惯了。而且从前三届的进士来看,大部分人都较为务实,吏部每年的考核都比较好。以前对科举改制的声音早就不见了。现在的学子不单是在家里读圣贤书,有些还在县里到县衙旁听,早早学习处理政务。这么一来,导致原来的幕僚们大量流失,估计师爷这个职业能否支撑下去都是未知之数,因为现行的科举考试内容,似乎师爷们更容易考上。

我翻看了下前三名的文章,赫然看到了吴伟业的名字,想不到他也进了刘宗周的推荐人选中,还有两个是刘同声、夏允彝。刘宗周挑选的人,在经史方面那是不用说的,所以我直接挑选看了他们的策论。

三人倒是大胆,对于驻兵改革的事宜直接抨击。吴伟业认为这样集中驻兵,人数已经高过一省之兵力,而总兵官虽然是驻兵之首,五年一调可以保证总兵官不能专权,但是下头的副官却是长期统帅士兵,唯恐会擅权架空总兵。刘同声则认为不能将兵制改革期望过高,他认为在太祖时代卫所屯田制度很好的防御了大明国防,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松弛,并非是因为制度的不好,而是因为人心涣散,他认为如何培养将领才是关键。夏允彝的突破点在于卫所分散到地方后,地方对军队拥有调遣的权力,那么怎么区分地方事务显得很重要,否则容易造成军权被滥用。

三人说的各有千秋,但对兵制也切中了要点。可以说他们这一届的进士是突然得到驻兵改革的消息,根本就没有时间回去跟人参详得出的结论。能看出这些东西也算是可以了,总比有的进士居然反而行之,在策论上大赞驻兵的好处。

按着刘宗周他们几个人的观点,自然是推荐吴伟业为魁首,但是吴伟业是铭心堂的人,想起外边人都说要想当状元都要先进铭心堂。而从策论来看,刘同声显得大气一些。于是乎,我便提笔圈了刘同声做本科状元,吴伟业榜眼,夏允彝为探花。

除了科考进士,我还让五军督府招收了一批有心在督府任职的举人,他们将补充新建的稽查府。由于四月份连着两次发出改革的诏书,让百姓们目不暇接,连着原本很是引人注目的春闱也暗淡了不少颜色。

  第两百六十四章 两位国公

到了五月的时候,开国公常炎林跟定国公徐子文已经回到了京师。这两位国公是我颇为倚重的大臣。从我即位开始,他们就一直帮我驻守最重要的战略要地。现在一晃过了十年,我也要让他们休息一下了。而且这个新建的五军督府也需要一个威望高的人主持,徐常两家最为合适。他们一回到京师还没有去驿站,我就让内侍将他们迎接进了内宫,直接在乾清宫接见了他们。

“微臣开国公常炎林(定国公徐子文)叩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两个人齐齐跪在了我的面前,我上次见到他们的时候,他们还正当壮年,现在却有了白发,可见这些年他们在大同没有少受苦,塞外的风光不是谁人都可以受得了的。

“两位爱卿快快请起!这些年你们为朕东奔西走的,朕心里记着呢!”

徐子文道:“臣等只是尽臣子之心,让皇上称赞愧不敢当!”

我呵呵一笑道:“怎么还跟朕闹这些虚文,朕还没有登基的时候就跟你们相识了,要不是你们扶持朕,现在还不知怎样呢!”

常炎林笑道:“皇上天资睿智,臣等万万不及。搅乱大明数十年的辽东之乱最终还是在皇上亲征下平定,臣等还没有贺喜皇上呢!”

我笑道:“哎呀,这还不是靠你们这些将领出力,朕只是担了个总领的职责。说起平辽,朕还记得当年跟常国公相识的时候就是说到辽事,想不到十余年后,咱们却是在乾清宫相见,人生许多事情倒也有许多想不到!不过我们老不要想着以前,现在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朕也还有许多要借助你们的地方!”

徐子文还没说话,常炎林就慨然道:“只要皇上用得着我老常的地方,一句话就可以了!”

“好好!朕要的就是你这个态度!不过这几年你们都在外头奔波,朕有意让你们在京师休息一下。虽然是休息,但还是有些事情给你们做。”

“请皇上吩咐!”

“呵呵,这个别着急,你们刚从大同来,说说那的情况吧!”

徐子文想了下道:“最近斡赤伦的儿子虎必特倒没有什么太多的动作,可能是因为皇上亲自平定了辽东,他们对我大明的军队有所忌惮!”

我点点头道:“这个倒在正常反应之中,喀喇沁的达来台吉应该也差不多!”

“皇上明鉴!臣等在没有收到皇上旨意的时候,苏泰福晋说是撒云娜公主要出嫁大明为妃,便说是去找活佛祈福。因为部落人马都在,臣等一时失察,待皇上旨意到了后才发现苏泰福晋带了几百人离了部落不知去向!”

常炎林接话道:“后来臣率人追了黄河边,仍旧是没有找到人!”

“没找到就算了,苏泰福晋是个聪明的女人!她既然有心走的话自然不会让你们轻易找到。不过可以知道她要去的肯定是乌斯藏,苏泰福晋去找她的男人去了!”

常炎林道:“臣跟老徐也是这么猜测的,所以已经发文给兰州的卢象升,让他注意进入青海的蒙古人!”

“人家去找林丹汗,这是很正常的!是朕失算了,朕原来料到林丹汗必死的,不想。。。不想居然还占据了乌斯藏,真是世事难料啊!”

常炎林跟徐子文心里有点犯嘀咕,之前他们还没有回来的时候,就一直在讨论这个问题,当年皇上重建察哈尔的时候,就肯定的说林丹汗会死在青海,当时朝廷没有接到确切的报告,但皇上却如此这么说,他们就没搞清楚皇上为这么会这么认为!只是这种问题,常炎林他们也不敢贸然去问皇上。

“那皇上的意思是。。。”

我也不对他们隐。。。。。。

瞒道:“朝廷以后肯定要对乌斯藏出兵的,而蒙古草原是不要再出现黄金家族的首领,他们的存在只会造成草原地区的动乱,所以。。。你们应该明白朕的意思!所以苏泰福晋这样去未必就是一件好事情,只是一个女人找自己的男人也是天经地义的事,退一步来说他们还是朕的岳父母,明军似乎不好下这个手!”

徐子文理会到了我的意思:“皇上的意思是借刀。。。”

我赞赏的点头道:“嗯,就是这个意思!”

常炎林跟徐子文不禁露出了深思的神色,林丹汗现在占据了乌斯藏,原来他就拥有十万之众,控弦骑兵也有两万,青海还有却图汗的人守住,康区也有白利土司,可以说林丹汗现在是在乌斯藏的中央地带,要想绕过去借刀杀人,难度还不是一般的高。

徐子文心中一动,小心恭谨的问道:“皇上是否已有了计划?”

我呵呵一笑道:“计划也说不上,只是有个初步的想法。咱们不能因为乌斯藏麻烦而放弃这么大片的领土!”

常炎林跟徐子文对望了一眼,现在这位皇上对国土的热切几乎盖过了当年的太祖成祖皇帝,像乌斯藏地区只要他们形势上臣服就可以了,但皇上却似乎有心将他们纳入大明的统治下。还有蒙古,那个西伯利亚地区,只怕离中原有万里之遥,蒙古人尚且不要的地方,皇上却想着归入大明版图。这种急遽扩张的想法让两位国公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从皇上的行事可以看得出,皇上并非好名之人,也不是说要夸耀文治武功。如果从实际出发,大明即使打下了这些地方,真正要建立郡县制度,那么所花费的精力,国力只怕得不偿失。当年成祖时代打下了安南,兼管了没有多久最终还是放弃了,因为根本就没有官员去那些地方履任,即使抽到了那里,官员们都想方设法逃避。如果皇上扩张到两个这么宽广的地方,不知道要填多少人力物力进去。只是他们作为臣子,总不能阻拦着皇上开疆扩土。

徐子文道:“请皇上指教!”

“去年乌斯藏的达赖喇嘛来投大明,朕手上有了一个进入乌斯藏的筹码。但是朕不想大明单独出兵,而是想邀请一位同盟参加。”

“蒙古人!”

“对,就是蒙古人!林丹汗跟却图汗是属于鞑靼人,而我们要找的同盟就是他们的死敌卫拉特人。”

通过卫拉特人来制约鞑靼的做法,在大明初期就很常见,但是经过数百年发展后,卫拉特人已经被赶到了极西北的地方,现在什么个情况中原已经不大了了。常炎林不由疑问道:“卫拉特人为什么要帮忙进攻乌斯藏呢?”

“呵呵,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了。蒙古人现在也分为了两种佛教信仰,林丹汗跟却图汗信仰的是红教,而其他大部分人信仰的是达赖喇嘛的黄教。拉萨作为圣地自然不会想着让对方占领,何况林丹汗他们还要灭了黄教,这是卫拉特人不能容忍的!所以呢,只要达赖喇嘛派人跟卫拉特人说明情况,希望他们跟大明联手出兵,想来他们是不会拒绝的!一个从青海进入,大明则从四川进入康区,这样乌斯藏就可以平定了!”

我刚说完,常炎林却皱眉反对道:“皇上,臣听闻乌斯藏地区地势复杂,且瘴气极多,即使由四川进入胜负之数难以预料,况且粮草难以转运,即使谨慎进兵也难以说平定康区。青海那边也是如此,何况卫拉特人能否打败却图汗也是未知之数。这用兵之事。。。”

常炎林说到这里突然想起就在几个月前皇上还亲自平定了辽东,自己似乎没有什么理由来说。。。。。。

皇上不知兵,而且这么贸贸然说也是犯了臣子的大忌,一时间不知道接口说下去的好。

徐子文赶紧接话道:“这些便是用兵乌斯藏的难处,臣等以为还需要仔细筹划做到万无一失才好,否则第二次进兵就会更加困难!”

我笑道:“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