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名门 >

第370章

名门-第370章

小说: 名门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时值腊八节前夜,尽管天气寒冷,但大街上依旧人来人往,分外地热闹,张焕的马车在十几名亲兵的护卫下,穿过一个又一个的街坊,缓缓向西而行,他不愿向北走,那里离官衙太近,会影响他逛街的心情,这时,马车到了光德坊,再向前走便是西市,现在正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之时,西市关门也晚,可以看见络绎不绝的人流向西市方向涌去。

马车很快就要驶出光德坊,对面地西市大门已经清晰可见,忽然,花锦绣看见在靠坊门的一条小路上竟是灯火辉煌,里面人潮如织,喧闹非常,似乎比那西市还有热闹几分,她便好奇地问道:“老爷,哪是做什么的?”

张焕也有些奇怪,光德坊他走过好几次,还记得那边是一条荒路,还有一座废弃的寺院,几时变得这般热闹?他便命一名亲兵道:“去看一看,那里面是做什么的?”

片刻,亲兵跑回来禀报,“都督,那里面有许多人在摆小货摊,卖些零食杂物。”

“原来是一些小摊贩,也没什么意思,继续前行。”张焕一挥手命道。

“老爷,带我去看看吧!我、我的发箍坏了,正想去买一个。”花锦绣的眼睛里充满了向往,她抱着张焕的胳膊,有些撒娇地央求道。

张焕被她高耸的胸部蹭着胳膊,心中不由一荡。便附在她耳边低声笑道:“那你今天晚上好好伺候我,我就带你去。”

“嗯!”花锦绣脸一红,轻轻点了点头。

……

“客官,来看看我这拨浪鼓,这可是河东平遥地正宗货,保准你地儿子喜欢,小公子。是不是?”

……

“大哥地小娘长得标致啊!长大后一定能进宫当贵妃,若买了我这串珍珠项链。呵呵!那就是当皇后的命了,大哥也可以跟着享福了,怎么样,来一串?”

……

一路上,吆喝呼唤声不绝于耳,这条小路是在一排房子地后面,房子低矮的屋檐下挂满了灯笼。所以显得灯火辉煌,道路两边原本长满了杂草,现在杂草早已被踩平,摆着各种各样的摊子,大多是用木头钉成架子,显得十分简陋,还有些人就连这种简陋地木架子也没有,直接用块布往地上一铺。堆了一些不知从哪里搞来的旧货杂物。

这其实就有点象后世地小商品市场,卖的都是低档货,又不用缴税,所以价格十分便宜,吸引了大批贫寒人家前来光顾,临近年关了。在这里给儿子买几样小玩具,给娘子和女儿买几样廉价的首饰,也算有个交代。

小路上挤满了前来买东西的长安百姓,一群一群的少女们流连在各个小摊前挑选木梳、耳坠等小玩意。

虽然张焕对这里的东西是看不上眼,但在这里可以体验到长安下层百姓的生活,也算是一种私访民意,倒是花锦绣兴致盎然,拉着张焕一路游逛,十几名亲兵紧张地跟在他们后面,唯恐有什么闪失。

花锦绣出身贫寒。父母又早亡。她从八岁起便靠给人洗衣为生,偶然攒下几文钱。她也会去太原类似地小摊上买一点梳子、小铜镜等日用品,所以对这种小货摊便一直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感情,这时,她见一个摊子上摆满了黄杨木梳,还有各种各样的黄杨木发箍,她就象发现宝藏一般欢叫一声,拉着张焕便凑上前。

摊主是一对六十余岁的老夫妻,他们也不会吆喝,只眼巴巴地等人上前,地段又是在最角落,故生意十分冷清,他们见有人上来了,老大娘连忙笑道:“姑娘,你买一个吧!便宜呢。”

老头子也跟着憨厚地笑了笑,“买一个吧!”

张焕听他们口音似乎也是河东一带,又见老两口衣服破旧,不由动了恻隐之心,便对花锦绣道:“就多买几个吧!给她们也带一点。”

两个老人见他们肯多买,脸上的核桃纹象笑开了花似的,“这都是老伴做的,便宜,五文钱一把,我这里还有更便宜的,只要三文钱。”

老大娘又从身后取出一个小布包,颤抖着手想解开,可是怎么也解不开,她不由低声埋怨老伴道:“谁叫你系得这么紧。”

张焕笑了笑,便接过布包,“我来!”

他两下便将布包解开了,里面也是几十把梳子,不过是用普通地柳木做的,做得倒也精致。

“大爷,这是你自己做的吗?”

老人点了点头,却找不到什么话说,旁边的大娘连忙接口道:“我老头子做了几十年的木梳匠,在太原很是有名,太原张家知道吗?连他们家也用呢!”

“我家老爷就是……”花锦绣刚要说出来,张焕却拦住了她的话头,他微微笑道:“我也是河东太原人,咱们还是老乡。”

他乡遇老乡,老头子呵呵笑了起来,“我说你地口音怎么有点耳熟,原来也是太原人,来!坐一坐。”老人向旁边让了让,给张焕让出一块空地来。

张焕笑了一下,便挨着他坐下,一边看着花锦绣挑选梳子,一边笑着问道:“大爷和大娘这么大的年纪了,怎么不在家里呆着,还出来做小买卖?让儿女来卖就是了。”

听张焕提到儿子,老人眼中一阵黯然,叹了口气道:“今年河东遭了大灾,大家没饭吃了。大儿子和儿媳卖身给寺院为奴,小儿子说去陇右从军,至今也没有消息,我和老伴琢磨着,总不能饿死吧!便来长安投奔亲戚,可他们也困难,养不活我们。只能摆个小摊卖点木梳等小东西赚几文钱糊口。”

张焕心中一阵难过,老人见了。便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小伙子,没关系,我们老了,也没有什么要求,能有口饭吃就行了,比起他们还算不错。”

老人指了指旁边地几个小商贩。“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就靠卖这点东西养活一家子呢!”

“大爷,你们在这里卖东西,官府管不管?”

“怎么不管!”旁边一名小贩忿忿道:“我们在这里卖东西,挣点小钱连卖米都不够,可西市里的商铺还嫌我们抢了他们的生意,便跑到官府那里告状,结果天天有衙役过来找事。凶得象强盗一样,跑慢一步就被砸摊子,有的还被抓去吃板子,交了赎金才能放出来。”

“晚上不管,他们都回家了。”老人笑着补充道:“而且我们这里是角落,虽然生意不好。但官府来人却好跑一点。”

“还说跑,你跑得动吗?”老大娘有点不高兴地数落他道:“昨天还挨了一棍子,老命差点没送掉!”

她话音刚落,就听见坊门那边象炸了窝一般,无数的小摊贩抗着大包小包向这边狂奔而来,路人哭爹叫娘,乱成了一团,张焕眼疾手快,一把将花锦绣拉到自己身边。

“杨大爷,快跑吧!”旁边的小贩将地摊布的四角一兜。撒腿便跑。

老人脸色霎时变得惨白。声音颤抖着道:“糟了,他们来了。”

“老头子。快来帮我收呀!”老大娘急得手直哆嗦,却怎么也收不起来。

张焕一把按住了两个老人,“你们不要怕,有我在,看谁敢动你们!”

他站了起来,对亲兵们喝令道:“去把他们给我揪来!”

亲兵们得令,纷纷挽起袖子冲到前面去了。

老人有些惊异地望着张焕,“小哥也是官么?”

张焕笑了笑道:“大爷认为呢?”

老人摇了摇头,“当官地不会到我们这里买东西,更不会和我一起坐在地上,我看不象。”

张焕笑而不答,这时,亲兵们连推带攘地揪了十几个差役过来,一脚将他们踢翻在张焕面前,“都督,就是这帮人作恶。”

“都督?”老人地心猛地‘砰砰’跳了起来。

差役并不是衙役,属于没有正式编制地那种,衙役们不愿做地苦事累事都让他们去做,他们也要吃饭、也要捞钱,所以压榨起百姓来比那些衙役还要狠十倍,无论哪朝哪代,他们就是社会中的一大毒瘤,靠他们捞油水也是官场里自古以来的一大潜规则。

张焕背着手走到他们面前,冷冷地问道:“是谁让你们来砸摊子的?”

这些差役都是在市井中混的,他们知道今天遇到了大人物,而且那些士兵还叫此人都督,这个官可不是他们惹得起的。

为首地一名差役头战战兢兢道:“是长安县王县尉的命令,我们不敢不从。”

“都督,我去把他们县令找来。”一名亲兵校尉上前道。

“不!”张焕回头对影子般跟着自己的方无情道:“你去一趟隔壁的延寿坊,给我把京兆尹韩延年找来。”

那对老夫妻终于明白过来,他们眼前这个年轻人可是个了不得的人,老两口‘扑通’跪了下来,“大老爷,我们不知,请恕罪!”

张焕连忙将他们扶起,笑着安抚他们道:“两位老人家千万不用害怕,我们是老乡,而且你们的小儿子还去我的陇右从军,就更不是外人了。”

“你是……”老人隐隐约约有点明白过来。

“老人家,你以后自会知道。”张焕招手叫来两名亲兵,将两个老人交给他们道:“给我将他们好好安置了,还有,立即发信到陇右,命胡镛务必要找到他们的儿子。”

亲兵领命,连忙将老人搀扶到一旁,又过了片刻,京兆尹韩延年带着长安县县令刘适慌慌张张赶了过来,刘适正好在他府上。

韩延年也就是原来地太原尹,张若镐一手提拔之人,张家倒台后他便投靠了裴俊,年初刚刚从河东调来为京兆尹,他是认识张焕的,他急忙上前施礼,“京兆尹韩延年参见张尚书!”

旁边的长安县县令刘适一见跪在地上的差役们,他的头‘嗡!’地一下大了,也连忙战战兢兢上前道:“卑职长安县县令刘适参见张尚书!”

这时,几乎所有的小商贩们都悄悄回来了,他们远远地站在两边,呆愣愣地望着发生地一切,张焕冷笑了一声,指着这些小贩对韩延年道:“我想向韩使君替他们求个情,以后能否准他们在此营生,让他们谋一条生路?”

韩延年暗叹一口气,这点小事情还把自己叫来,分明是想把事情闹大,以捞取民意,明天此事必将成为轰动长安的一大趣闻。

“尚书有令,卑职怎敢不从。”他回头便对刘适道:“此事就交给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