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晚唐 >

第668章

晚唐-第668章

小说: 晚唐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瞧了一眼李璟,发现李璟正坐在那里,等着他们的意见。

“兴绪兄,不知道你对此是什么意见?”崔芸卿没有第一个发言,而是先推到了李振的头上,让他第一个发言。

这倒并不是他圆滑,而是这次李璟召集左右仆射、左右丞和六部尚书入内议事,要议的事情太重大了。事先半点风声也没有,进来后,突然就每人发下一份折子,上面居然是写的关于对眼下大行台内官职等的改动。

按这上面说的,这次改动太大了,首先当下众人都盯着的六镇节度使之职将要取消。

取消百余年的节度使制还不是全部,这折子上所述的,尽然是要全面改革现有的官制和军制。这个改革极大,崔芸卿一时也不知道究竟是不是李璟的意思。因此,他并没有第一时间赞成或者反对。

李璟今天头戴着展脚硬翅幞头,身穿着紫色袍衫,腰间系着一条玉带,脚下却是一双高筒小牛皮羊毛靴,端坐在椅上。

李振一接到这份折子的时候,就已经一目了然,这个没有署名的折子定然是出自于郡王之手。他只是匆匆扫过一遍,便已经看明白,这个折子的本意就是为了削权、分权,如同以往对刺史的削权分权一样,这次分的是节度使之权。

在这个折子上,李璟的改革方案写的很清楚,将取消节度使制度,改而在州之上设立行省。

如今的东北道就属于行尚书省,不过品级上是大行台。而按这折子上,却似要建立小一级的行省。但却又与以往的行台制度不同,新的行省制度,代替原来的节度使,废节度使,却又并不设行台尚书令。

而是要将原来总揽一镇事务的节度使职权一分为三,和原来州刺史一分为三,改为刺史、防御使和按察使一样,这个行省也是如此。

新的行省,将设主管民事行政的总督一员,主管司法的提督一员,主管一省军事的都督一员。

东北道将对现有各州进行裁撤合并,最后设三十州一百县。

原来的六镇,则将改为五行省。

五省分别为辽东行省,辽西行省,山东行省、北平行省、安东行省。

现在的淄青镇和登莱镇合二为一,成为新的山东行省,下辖淄州、青州、登州、莱州、齐州五州之地。

而辽东之地。则将以辽河为界,辽河以东、鸭绿江以北。一直到渤海扶余以南,包括辽东半岛,将划为辽东行省。辽东行省州县合并后,辖金州、建州、安州、辽州、铁州、溪州、沈州七个州。

而辽河以西,西辽河以南、土河以东,燕山以北,辽西丘陵与契丹草原东部,将划为辽西行省。包括营州、锦州、宁州、阜州、扶州、科州、盘州。

安东行省则是乌骨江以东。鸭绿江以南地区,包括原来辽东半岛鸭绿江口的岫州划为安东行省。包括清州、恒州、丹州、何州、仙州,其中何州与仙州都是后来从渤海国又割让出来的土地。

北平省,则是燕山一带、太行以东、辽海以西之地。包括平州、蓟州、檀州、以及新打下的顺州、景州。

原来的辽东之地,合并裁撤掉了几个州。

六个镇与五个行省,本来区别不大,根本上来说。每个行省的地盘还要扩大了一些。

但是,原来执掌一镇的节度使却被废除,改为了三督分领一省大权。

可以看的出来,改制的核心就是分权。

原来刺史的权利很大,但自从改制后,刺史只掌民政。连司法权也没有了,军权更加没有。

不过各州的防御使实际上也并没有什么实权,李振看到这个行省改制后,便开始把目光重点放在了主管一省军事的都督这个职位上。州的防御使,没有真正的掌军实权。那这个都督是否有掌军实权?

如果都督依然实际掌握一省军权,那么这个改革变动的并不大。

李振继续后翻。马上看到后面果然有他猜测中的内容。

在废除节度使改行省设三督后,此次对于军制改革更深。

新设五军都督府和参谋院,与兵部一起主掌军令军政事务。

但这三个部门却又有不同,按折子上所叙述,改制之后,大行台设立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将主管大行台所有的军队,为大行台军队最高指挥机关,掌控东北道所有军队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五军之间互不隶属,每军统辖大约二十个营。五军都督直接隶属于大行台尚书令。拥有统兵权,但无调兵权。

而参谋院,负责制订战略决策,处理防卫事务,并负责招募、检阅、调遣军队。参谋院拥有调兵权,不过没有统兵权。

而兵部,经过改制后,所有的重要权柄全都分给五军都督府和参谋院,兵部将只负责武将的考选,主管团结兵、乡兵,管理仪仗、车驾,协调户部调拨军粮、军饷,负责后勤与装备。处理的是行政与后勤工作。

而按新规定,握兵权则掌握在大行台尚书令的手上。每次军队出征,将由大行台尚书令任命将领统兵。且规定,各军统帅还得实行更戍法和轮调法,将领领兵最多三年,就须更换将领。而士兵戍卫三年满,也须轮调戍地。

总之,原来大行台六省之中权柄最高的兵部,突然之间权利尽分给了参谋院和五军都督府,兵部只成了负责行政与后勤事务的清水衙门。

新成立的参谋院相当于朝廷的枢密院,拥有调兵权,却没有统兵权。

五军都督府则相当于朝廷早期的十二卫,拥有统兵权,却没有调兵权。

大行台尚书令拥有握兵权,军队出征时,统帅由大行台尚书令任命。

而在这一个统兵权、握兵权、调兵权三权分立的情况下,地方上的行省都督,虽有统一省之军事的名目,但实际上就和大行台里的兵部一样,主管的是一省的军事行政与后勤工作,管的是团结兵与乡兵。

而且在这一制度下,非战时,军都以营为单位分驻各地,营以上将领则留在大行台所在地五军都督府。遇战时,大行台尚书令调将用兵,战事结束,兵归驻地,将军回五军都督府。

而除此外,这次的改制,还有已经开始运营的监察厅系统,并各县的吏员改制。

不过比起废节度使设行省,削兵部权,设参谋院和五军都督府这几件重大改变,李振等人却没有心思去关注吏制改革了。

一口气看完手中的折子,李振长松一口气,他知道,东北道又要经历一轮大变天了!

第685章 内阁

李振仔细看完这封改制折子,沉吟半晌,开口说道:“郡王,职下有个问题。”

端坐于上首的李璟微微颌首,目光转向李振,笑道:“右仆射请说。”

李振目光与李璟交汇,问道:“依此折子,则地方属州和行省的权利削减,集权于大行台。只是大行台左右仆射和六部尚书之外,又设五军都督府和参谋院,再设监察厅。此外这司法厅和检察厅却又是何机构?”

“右仆射问的好。”李璟含笑道:“监察厅已经组建开始运行,相信大家已经清楚其职能作用。而这司法厅和检察厅新设,其职能也是十分重要。大行台中有有刑部,这司法厅与刑部相当,却并不属于刑部管辖,职能与朝廷中的大理寺相当,管理大行台辖下五行省三十州内的司法,在各州设法庭、各县设法院,专门处理司法诉讼纠纷。并管理州县监狱以及劳改农场。而监察厅,相当于朝廷所设之御史台,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可以风闻奏事,但没有司法权力。同时,监察厅还负责承担对贪腐案件的侦查及对公诉案件向司法厅提起检控。”

李振略一思忖,便已经明白这监察厅、司法厅、检察厅这三个厅的职能了。监察厅是直属于郡王的情报与特务机构,司法厅则相当于大理寺与刑部的大部份职能,州县中的司法权,审案判案、羁押犯人等权利都移交到了司法厅中,司法厅的司法科、司法处、司法局分别隶属于县的县尉、州的按察使、行省的提督之下。

而这监察厅。也就是御史台的职能,风闻奏事。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但却又比御史台的职权还大,还拥有承担对贪腐案件的侦察,以及对刑事案件的检控权。

这几个机构的设置,已经越发的说明,自家的这位郡王已经越来越不顾忌朝廷了。开始真正的组建起自己的小朝廷了。这个变化,让李振心里也说不出是什么感觉,但隐隐有些兴奋。

不过这改动。兵部尚书的权利分给了五军都督府和参谋院,刑部的权利又分出一大部份来给司法厅,这却是个值得思索的变动。

兵部尚书敬翔现在有些惶恐,他原本是一镇节帅,提升兵部尚书,为六部之首。可转眼之间,兵部成了个只管行政和后勤的清水衙门。为六部之尾了。兵部改制他并不担忧,他担忧的是李璟突然这样改,是不是对他不信任或者什么,毕竟敬翔加入李璟麾下的时间不长,与其它高层总是差了许多。

李璟坐在上首看出敬翔一直低垂着头,情绪不高。明白他心中所想。

当即道:“新组建的参谋院,本王拟由敬翔调任参谋院参谋使,原兵部尚书一职便由王普升任。五军都督府的五位都督,就由林武任左军都督、赵犨任右军都督,王重任前军都督。曾元裕任后军都督,林威任中军都督。”

原本李璟准备五军各设两个都督。但考虑后,一时也没有这么多适合的将领,暂时就先只各设一个。

这个提议,没有人反对,敬翔见李璟削了兵部权,马上把他提到总领调兵权的参谋院任参谋使,不由的心神一震,猛的抬头望向李璟,心中充满着激动。大帅终究还是信任于他的,这可谓是军方第一人的职位。

李璟选择在这个时候改制,也是考虑良久的。大行台刚立,原来的六镇节度使调任大行台任职,算是升职,因此他们都没人反对。而这个时候,六节帅位置空缺,并没有人在职,此时裁撤废除节度使这个重要的职位,反对的声音就会很小。毕竟,原职的节帅已经升任了,有资格担任的武将,按原先的规定不能用武官轮不到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