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兴唐 >

第683章

兴唐-第683章

小说: 兴唐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威不用说了,他只有赏人的份,不可能收人家礼物的,要么就是国与国,或者羁縻各部献上来的礼物。说不定还有更隆重的回馈。黑齿常之轻财仗义,也不受别人的礼。自上而下,让青海形成一种清廉的风格。

孔正方书读得多,受了此羞侮,忍气吞声,没有辨解,却十分不悦,腐气一发作,一甩衣袖要离开。正在这时候,一个美貌的男子从马车上走下来,过来询问道:“发生了什事?”

长相丰秀,气度温文尔雅,说话语气也很温和。孔正方不由地喝了一声彩,好人才。

看到此人,门房弯腰施礼道:“见过三郎,此人说是青海来的县丞,我家阿郎听闻他是替陛下送奏折到京城的,不惜降尊屈体邀请他来做客,可他居然用了一个劣质珊瑚来羞侮我们家阿郎。”

孔正方知道了,这个人就是武三思,心中寻思,怎么这种人才,居然也能生就这副好皮囊,上天真是不公。

武三思已经走了过来,说道:“仆役瞎了眼睛,天下间有几人不知道积石换地,南门斩人的孔县丞?武某这向有礼了。”

拳不打笑脸人,孔正方只能答道:“不敢,不敢,武候爷抬望了。”

“来,还不给孔县丞赔礼!”武三思又冲门房喝道。

门房走了出来,不情不愿地赔礼。

武三思又挽着他的肩膀说道:“孔县丞,大人有大量,不要与这些仆役们计较了。”

就挽着他,往府内走去。

孔正方心里面透亮,这不是偶然了,先是用门房来折侮自己,然后武三思再来唱红脸。天下几人不知自己在青海积山换地,南门斩人,屁!自己就做了这两年稍微拿得出的事,青海百姓都未必有多少人知道,还几人不知呢!此宴必无好宴,可武三思强行牵着他的肩膀,明知无好宴,还不得不硬着头皮撞进去!

第608章 东都黄昏(二)

大厅里面已来了十几位客人,每一个客人身边皆站着一个靓丽的婢女伺服。

武三思牵着孔正方的衣服,来到厅里,一一替孔正方介绍。来的客人多是坊间里传扬的北门学士,每一个人皆是鼎鼎大名,元万顷、刘祎之、刘懿之、周思茂、范履冰、卫敬业、苗神客、胡楚宾,与杨敏哥哥争风吃醋的阎立德之子阎朝隐,新科进士武则天堂姐之子宗楚客,新近加入的苏味道与韦思谦之子韦承庆。

政见不同,但这些人替太上皇太后执掌诏命数年,并且每一个家世都远远胜过孔正方,就连文笔,无一人不是文坛翘首。

孔正方也老老实实地见礼。

大多数态度很温和,也有少数人,不是那么友好。

有气加没气地见完了礼,武承嗣将他拉到了上首。孔正方本来想推缺一翻,可转念一想,俺是皇帝派来的使者,为什么不能在上首坐下?也就坦然落座了。

武承嗣与武三思相视一笑,拍了拍手,仆役端来酒菜。刚要敬酒,宗楚客站了起来说道:“周国公,莫忙,在下有一事不明。”

“请讲,”武承嗣伸出手说道。

宗楚客看着孔正方,问道:“孔县丞,请问你有何德何能,居于各位学士之上?”

“无他,我是天子使也。”反正事已至此,孔正方也豁出去了。

“那么再请问,孔县丞有何长,贵为天子使?是琴棋书画,还是道德文章,还是门荫望族?”

“在下自幼家境贫寒,无资能学习琴棋书画,对此一窍不通。”这是谦虚的说法,多少知道一些的,可面对这群学问渊博的学士们,如果你说知道皮毛了,就等着羞侮吧。

“文章更是惭愧,只能略识数字。唯有德操能勉为其难,平生素没有做亏心事。在青海教人子读书,尽心尽力,唯恐误人子弟。做主薄更是如履薄冰,唯恐出了任何差池。做县丞谨记从宽从仁,协助明公治理县境。做天子使,虽是送信,一路小心谨慎,务求将皇上奏呈递于太上皇之手。至于琴棋书画,怡情而,我才疏学浅,实不知与从政有什么关系。难道弹几首好曲子,画几张好画儿,写一手好字儿,就能将管境治理政畅民安?”

我什么都不懂,但会做一个好官,操守也好。不象你们学问好,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什么事儿都能做得出来!

狠狠地将了宗楚客一军。

说到这里,孔正方久在青海,沾染了高原上的豪烈之气,站了起来说道:“当然,论起家世,在下更是有所不及,祖上不过出了一个孔夫子,写了几本书,那能与各位相比。”

说完,微微一笑,坐下。

差一点将宗楚客噎死。

武承嗣打起圆场,说道:“莫争,莫争,孔县丞远道而来,武某敬酒一杯。”

一杯水酒下肚,阎朝隐又站了出来说道:“孔县丞,你上可有父母健在人间?”

“有,尚在山东。”

“为何不带到身边供养?”

“在下惭愧,不会谋生手段,只好让父母双亲寄于长兄之处,每年寄去一些薄资,协助长兄膳养。”

“若是父母命,受不受?”

这一句里面埋藏着凶机了。

“受!”孔正方斩钉截铁地答道。

阎朝隐满意地坐下来,与宗楚客相互微笑。

宗楚客接过他的话题,问道:“那么皇上为什么不受太上皇与太后之命?”

“咦,宗君何来此言?”

“难道不是吗?当初皇上率五百甲兵冲入东宫,威逼太上皇禅让,这是人子所能做出来的?”

斩杀了王果之后,李威与武则天矛盾很激化了,否则宗楚客也没有胆量说出这句话。

孔正方坦然答道:“陛下当初身为三军主帅,东宫太子,返回东宫,率五百甲士拱卫,逾了礼制吗?若是皇上有不诡之心,何必逃之夭夭,居然再度逃到西域去。是身体好,身体不好,这几年东奔西走,奔波数万里,身体也活活拖垮了。”

“那么又为何斩杀王果?”

“宗君,我问你,太上皇想不想毁去大唐社稷?”

“为什么要问?”

“我只要你的答案。”

宗楚客无奈的摇了摇头。

“既不想毁去大唐社稷,为何要让王果前去青海,动摇西方会战根本?这本来是一群宵小之徒,无忌之流(指费无忌,挑唆楚平王杀害太子建与伍奢的大臣),想国家败坏。陛下身为人子,不好指出父母过失,只能默默斩杀王果,替父母遮掩。罪过罪过,身为臣子,怎么随意指责人君,”孔正方扇了自己两个大耳光子。

先是辨解,后是说你们用父母之命来指责皇帝,莫要忘记了,父是子纲,君也是臣纲。你又有什么资格指点皇帝不对的!

居然让宗楚客与阎朝隐哑口无言。

元万顷本来不想插言的,可是北门学士是为一体,只有硬着头皮说道:“虽是如此,河中呼罗珊太过遥远,国家得之无益。反而是北方,突厥侵扰,河北河东关内百姓屡遭伤害。陛下若有意,应当率军平灭突厥,而不是开拓呼罗珊。美是美矣,若没有此举,不会与大食强行抗衡。那么吐蕃也不会乘机出兵西域了。”

“元君,你文采出众,在下在青海就素闻其名。在下又闻君昔日讥高丽不知守鸭绿之险,难道这么多年,君还没有改掉自己缺点吗?突厥前两次暴乱,声势浩大,然而倾刻间让裴侍郎击败。骨咄录只是温博手下一员大将,阿史德元珍更是我朝边关一名不得意的低层小吏。声势远不及前两次声势,规模也不及前两次规模,号召力更是远远不如。当初程将军与张将军说是他们将伏念与温博击败的。为什么如今不能击溃骨咄录与元珍?果如坊间所传言的那样,他们是犯上篡功?”

“是因为关中大灾……”

“当真?今年关中灾情平复,河南道诸州虽受了一些涝灾,灾情远不及去年。那么我坐等两位将军好消息了。可为什么非要皇帝亲征?国家以后发动任何战役,都要皇帝亲征?”

“可是皇帝亲征到了西域!”阎朝隐说道。

孔正方用了一种很鄙视的眼神看着他。多少听说了一些事,昔日阎立本与皇帝关系很亲近。就是不投靠太后,以后皇帝也会提拨他的。为何也投入到太后的石榴裙下?

从容答道:“陛下前去西域,本义是为了平灭西突厥暴乱。当时也没有想到远征呼罗珊,不然诸君再回想一下陛下亲征前几月的准备,是不是如此?之所以改变主意,是因为大食发生了严重的内乱,机会难得。陛下已在前一份奏报里详细地描述了,不用我再做解释。为什么吐蕃会出击?诸君,可以将地图拿出来看一看。得到了呼罗珊,是谓河中与吐火罗的大门,陛下也从未让诸将向南向西继续开拓疆域,但得到了整个吐火罗诸国与塞斯坦地区,看看吐蕃是什么形势?甚至将青海拿下来,吐蕃人连食用的盐都成问题了。诸位,我朝头号大敌不是突厥,突厥人已经末落。而是吐蕃,无论突厥再怎么强大,若是薛仁贵将军还健在的时候,率领五万雄兵,五万民夫,前去黑沙,纵然郭待封与薛仁贵不和,会不会十万人全部没于黑沙?这一战挺过来了,吐蕃人将会不战自降。还有什么,比这条对我们唐朝更重要的?”

“那么依你之见,太上皇尚健在人世,皇帝执掌着全国最精锐的士兵,与最善战的将领,那就是对的吗?”

“有什么不对?是皇帝,非是皇太子,本身就有军国大权。至于你们所担心的是什么?或者有些人污蔑的什么?说皇帝掌管青海诸军,会率军反攻中原,使唐朝发生内乱。是不是?真笑话也,若是太上皇在人世,皇帝率军东上,在下将这对眼睛抠出来,悬于天津桥上。”

又是无人应对。

不是李治在人世,李威会率军回来。关健是李治病死,李威会率军回来,老账新账一下清算。

武承嗣皱了皱眉头,十分不满。

这一番舌战,这群饱学之士,居然让一个穷书生打败了。气氛有些下不了台,拍了拍手说道:“各位莫要辨解,此事自有太上皇与太后与诸位相公作主,非是你我所能关心的。来人哪,上歌舞。”

一群舞姬走上来,跳的是《绿腰舞》,一种软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