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唐-第3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流向下,无人能阻也!纵然是龙门也不能阻挡这个大势。”
这些想法是裴行俭逐磨了很久,说出来,是交心之言。
“那么裴侍郎可有什么对付论钦陵的良策?”
“殿下教给李相公那番话,臣已看到,就凭借这份眼光,整个朝廷不会超过五人矣。”
李威暗叫了一声惭愧,若不是记下了一些后世知识,就是学了李靖的兵法,也不会有这份眼光。
“臣在东都,没有到青海,教也无可教。可是论钦陵也有短处,如殿下所说,吐蕃人怕热,天热之时,论钦陵不会与殿下决战。这就赢来了布置的时间。吐蕃人国力贫弱,本来有许多矛盾,此次大战论钦陵也想速战速决,缓解压力。因此熬一熬,论钦陵自会退兵。只要他退兵,可以收复一些失地,也可以向朝廷交待了。也许有人不满,但殿下不败而归,有薛仁贵前例在先,其他人也无话可说。吐蕃是全民皆兵,召集容易,战时召集,战后返回。因此国小,却能屡屡召集重军对多对少。可同样有缺陷,因为战士平时是牧民,除了少数驻军外,大军不能做到时时集合,若能抓住,又能制作战机。但殿下务必记住,切莫贪功,大事可成也。”
当然,说起来容易的,做起来未必是那么回事。
……
诏书在万众瞩目中下达了,让李威任洮河凉州两道行军元帅,统领十八万大军,以征吐蕃。但诏书又颇耐人寻味,李威担任了行军元帅,李敬玄继续担任大总管。李治反正不想让李敬玄立即返回朝堂了。而且互相掣肘一下,李治也会安心。他也害怕儿子带着军队不与吐蕃交战,却拢于手掌,杀回洛阳。
李威没有在意的,李敬玄不谙军旅,不懂就不会干涉,又是“自己的人”,那么只能配合。若反对,李敬玄不开心不说,如何处之?难道让他做副总管?以他现在的地位,做副总管太过委屈。因此不提。
……
四月的洛阳,正是牡丹竞相争艳的时季,东宫里的所有牡丹开得姹紫嫣红。
东宫所有人翘首以待,四个少女即将进入东宫。
一个太子妃,两个良娣,五个良媛,若李威登基以后,将来的皇后与嫔妃,无疑皆出自这八女之中。
马车驶了进来,无论是良娣还是良媛,都是太子的侧妃,不能将她们当作媵妾看待,可也不可能举行正式婚礼。到了东宫,受了册封,就成了侧妃了。
四个美丽的少女徐徐从马车上走下来,李威迎过去,道:“不容易,你们终于能正式进东宫了。”
狄蕙道:“可是妾身宁肯不进东宫。”
说罢四个少女皆是一脸忧愁。
李威又走到她们面前,先将杨敏抱了抱,说道:“你我经过百般磨难,终于成为连理,难道你不高兴吗?”
杨敏没有回答,只是眼中闪着蒙蒙的雾气。
李威放下,又抱了抱徐俪,道:“包括孤在内,皆认为父皇母后最不同意进入东宫的人选就是你,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你也进入东宫,难道你不高兴吗?”
徐俪听了脸上在笑,可眼里泪花闪烁,百感交集,不知是哭还是笑。
李威又将狄蕙狄好搂住,说道:“世人皆以门阀地位看人,难道平民百姓就不会出英雄豪杰,贤淑惠女吗?那么你们以后做一个样子,给他们看看,可以吗?”
二女点了一下头。
“还有,以后在寝宫里,你们要穿那种衣服。”
“……”
徐俪奇怪地问道:“蕙,好,什么衣服?”
“……”
李威没有让徐俪追问,道:“来,来,来。”
将她们带到书架前,指着一排书架道:“这一排皆是史书,孤经常翻阅。最后得出一些结论,帝王之家,亲情尤薄,可孤不喜。因为地位尊贵,后宫之中多有妙龄少女,所以嫔妃年老色衰之时,往往失宠。由来只闻新人笑,哪里听到旧人哭,孤更不喜。孤要么不接纳,若接纳,就想与你们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白头偕老,不生不离。”
“殿下……”几个少女感动得哽咽起来。
“你们拉起手,”李威让八个少女将手拉在一起,又说道:“可孤的要求,就是你们相互之间尊重友爱,你们能不能做到?”
八女皆点头。当然,这是李威想当然的,现在李威地位未定,又要去青海,之间不会有争执。一旦继位,争宠是免不了的,只是一个争得厉害,一个争得不厉害罢了。想到此节,又说道:“等孤回来后,让人制一张大床,你们与孤皆宿于一床之上。”
“……”
但这句玩笑话,终于冲淡了一些担忧。
正在这时候,外面禀报:“天后驾到。”
武则天来了,立即迎出去。武则天拉着李威的手道:“弘儿,为什么答应你父皇?”
“母后,儿臣不答应,行不行?”
武则天沉默起来。片刻后说道:“可你要小心,胜负不要紧,咱们唐朝地广人多,不争这一时,切不可冲动用事。”
母亲也说出这种话,李威很意想不到,道:“儿臣自有分寸。胜负儿臣不敢说,能力也不及李相公,可行军作战,儿臣不及许多将领,可还是胜过李相公的。”
父亲这是糊涂了,论氏家族专权,这个矛盾不利用,偏要硬打。硬打也行,让李敬玄领军!
“那就好,但还是要小心。”
“谢过母后。”
……
终于出发,也可不急的,可担心李敬玄到了青海,胡乱安排。还要立即赶往长安,召集一批军队,审查物资。所以等四女前面一进东宫,后面李威就立即离开。
太子又要亲征,洛阳万巷皆空,涌到天门街两侧相送。
李威率着几千士兵,在这个黑压压望不到头的老百姓中,就感到自己象一个飘零的落叶那样缈小。
一个太子,居然只是一片叶子,想到此节,忽然骑在马上大笑起来。
相送的文武百官一个个笑得莫明其妙。李威拱了拱手道:“千里相送,终有一别。孤去也。”
说着一勒跨下去年龟兹王白素稽进献的大苑名马,带着众将士,飞快离开洛阳城。
第320章 重来淮水
“启禀父皇母后,儿臣想修书。”李贤伏下说道。
“你何来此意?”李治惊讶地问。
在唐初修书可不是一件小事,隋唐更替之际,各种战争精彩纷呈,动辄就是几十万人规模的大会战。可是存活下来的老百姓五不足一,各种图籍多有毁失。藏书最多的只有皇家、各大世家,因此许多大儒来自名门世家,亦是此理。想要修书,必须翻看各种原始的史料,一人不行,需许多人协助才能修书,而一些重要的史籍,只有重臣才能得以进出。
因此修书,特别是修史成了重臣的特权。还有一例,昔日魏王李泰要修《括地志》,李世民也大意了,十分高兴,准旨,于是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人一起撰写,卫尉供帐,光禄司供饮食,许多文学与贵族子弟立即竞相投奔。李泰要焰也随之起,隐隐凌驾于李承乾之上。
所以李承乾做了许多荒唐的举动,固然是他不争气,也是气极之下自甘堕落的。
还有一例,为了巩固李弘东宫地位,不仅让名臣兼任东宫职位,又让文学人士与名流,在东宫修书。但太子长大后,地位稳固了,李治又开始想入非非,也没有再让东宫修书了。
要么就是武则天注书,但她始终是皇后,也没有想到她最后会是女皇。因此无论怎么注书,以后还是太后,一个权重的太后,一个权轻的太后,不会去登基。
所以李贤说完后,李治立即惊讶警惕起来。小六子来势不简单哪!
“父皇,是这样的,儿臣翻看《后汉书》,又看了各种注释的版本,其中多有错漏之处,许多注释让人啼笑皆非,因此儿臣不自量力,想重新修注一下。”
“德儿,你太急了!”武则天冷冷说道。
几个子女当中,对太平公主武则天是最喜欢的,中间的原因不仅是老小,有感长女的死,武则天心中一直有歉意。其次就是李弘,生李弘时,武则天在感业寺里当着尼姑,一边光着大脑袋瓜子,一边拜佛念经一边奶孩子,这个中的滋味只有她才能感受。心情不好,又没人服侍,李弘没有照料好,长大后开始体弱多病。
这一切,李威都不大清楚的。这也由于她强势的性格有关,宁肯送去匕首,都不肯送一顿马粮。这些暖心窝的话,除了对丈夫外,对他人说不出。
因此,对李弘也很关爱。但爱之越深,恨之越切。儿子长大了,不念母子当时的艰难,处处与自己作对,武则天动了数次杀机。但后来突然改变过来,依然在继续做着她恼怒的事,可也能知道问寒问暖了。权利放不下的,可略略能尝到做母亲的感觉。原来不觉得,就是儿子到西南都没有觉得。可自离开洛阳,感到有些凶险了,心中又后悔起来,数次想到其中的好处。
至少除了小女儿外,其他三个儿子都没有亲热地拉着她的手,甚至动情地抱着她。甚至后悔自己没有劝阻丈夫。
李贤这个小动作,不要说她了,连李治也休想瞒过。大哥一走,机会难得,做太子不可能的。于是采取迂回战术,先修书,堂而皇之的借修书之名,与重臣以及文学才士交往,或者对其拉拢。
“母后,儿臣不解。”李贤朗声说道。
父亲的话还听听,这个母亲嘛,可不会听,一个心狠手辣的女人,大哥对她如此委屈求全,还要处处紧逼。老三的媳妇说杀就杀,还用活活饿死的手段去杀的。若是以后侥幸得承大统,首先就要将她打入冷宫,还天下一个太平!
“本宫常在宫中听说你刻薄,今天才知道你多刻薄。你大哥那样待你,如今前往青海浴血奋战,而人在长安还在练军,筹集物资,并没有离开京兆,你就急不可待了。本宫怎么养出你这个儿子!”武则天也气着了,以前说长子不听话,但就是长子几年前使了一些小手段,也不敢如此大声与自己还嘴!
“母后,儿臣还是不解,修书为何对大哥不利?那么母后修书该作何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