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兴唐 >

第334章

兴唐-第334章

小说: 兴唐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来太子已做了许多事,不但在抢地,还在抢钱。但张大安狐疑地问道:“殿下言之似有理,可眼下之计如何?”

“孤正要说,前面的说那些,如张相公所说,太过长远,有没有效,要过很多年才能看到。孤说这些,是想说一个道理,治国与治水一理,堵不如疏。”说完了叹口气,得罪人的话终于要说了。

“其实逃户很苦。因为害怕官府抓捕,在异地他乡谋生,过得胆战心惊,有时候受了不平的事,也不敢说。可以说这个群体,连部曲都不如。但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朝廷可设一暂住制。”

“何为暂住制?”李治惊讶地问。

“朝廷下诏勒令除特殊情况外,比如府兵,或者其他一些朝廷需要的民众外,各州县皆放开百姓迁移。但百姓迁移时,需向各州县讨要相关的文书,注明去处,到了当地后,再由异地州县发放文书,登记暂住时间。暂住民的税务还在原处交纳。此举后,若百姓还甘心做逃户,那么就是有意避税,或者有人收留这些逃户,那么是纵容百姓避税,就可以用律令处罚。”

办法不高明,也就是后世的暂住证政策。不过在唐朝,这个想法大胆又匪夷所思的,并且绝对是一良策。原来各州县官员不让百姓流动,正是因为了税务为了政绩,税务不少,官员有可能乐见其成。原来的政策,逃户不敢抛头露面,官员没有办法管理,带来种种弊病,甚至许多百姓占山为王。但现在一来,朝廷可以将这些百姓纳于管理之下。

李治张大嘴巴,很简单的一个方法,为什么全天下的人就想不到?

但还是治标的方法,若不是李威在大朝会上说清楚,也容易让人下绊子。执行起来,也未必顺利。许多人会不满的,特别是大户,用黑户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价格便宜。一旦官府登记在册,再象原来那样用不大可能。可反抗,又从道义上占不住理。凭借这一点,李威已是得罪了许多人。

不仅如此,几次大朝会,上到皇帝皇后,下到群臣,甚至地方的群臣,皆没有想出良策化解。却让自己解决了,再加上两渠,父亲如何处之?

这两条官员一时没有想到,皆在沉思。

依然有一些麻烦的,比如会不会影响到农业生产?因此,放什么人到他乡谋生,又要细细斟酌。他州官员会不会配合,毕竟得不到税务,人口增加,给他州会带来麻烦。还有,大户会不会愿意配合?

可作为逃户本身,虽会交一笔钱,但能正大光明的做人务工,也不是损失。至少这一策使眼下之局立即得到缓解。甚至会在很长时间,化解了逃户大部分的压力,朝廷增加税务,逃户可以有序管理。执行时也不繁琐,不残暴,体现了朝廷的温情,对百姓的关怀。至少在眼下,是化解这场巨大争议的最佳良策。

李义琰大声说道:“太子此策,是良策也,臣愧不如太子远矣。”

不但李义琰,许多大臣皆心折。事实是几百亿人几千亿人智慧对付唐朝几千万人智慧,但大家不知,成了李威一人智慧胜过几千万人,连雍王党派的大臣都无言以对。

更多的喝彩声响了起来。

武则天在帘后也是妙目晶晶,轻声说道:“弘儿,本宫为你有这一子,感到欣慰。”

“母后,治理国事儿臣不及父皇母后远矣,可如父皇所说,儿臣无他长,只有一些歪才,有时候能替父皇分担一二。”

“这个歪才好,”李治低声说道。

“父皇的夸奖叫儿臣惭愧,”李威恭贺答道。但看着父亲神情复杂的眼光,在心里却在盘算着,自己该什么时候动身去青海。

大方向出来,自有群臣商议细节。

开始散朝,李义琰忽然抬头看着天空道:“各位,看看天。”

这一天天气很好,宝蓝色的天空纯净似水,略略荡着几缕薄纱状的浮云。一年之中,这样的天气总会有那么几十天的。但偏要往其他地方引,也没有办法,古时人还喜欢往其他地方引。比如李隆基兵变之时,史书记载四个大字,繁星似雪,让后人读起来立即热血沸腾。所以李义琰这一句说完,所有大臣一起抬起头看着天空。郝处俊忽然掉下几滴老泪,哽咽道:“如此大事,天怎么能不显异象?”

看着郝处俊在发花痴,雍王党的一群大臣心中不是滋味。看着天,心里想到,不就是一个好天气吗,何至于天显异象?你太夸张了吧。

但不能言,计策是妙策,又碰上了这个好天气,郝处俊又要往上引,怎么办?

这毕竟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心里还是不免胡思乱想的,连史官都恭敬地执笔写道:三月丙午(是年是月初八),太子弘于大朝会议逃户,出暂住奇策,群臣惊叹折佩,是日天晴空明,恍若浮镜。

第315章 方来还有英杰(二)

“殿下,妾身祝酒一杯。”裴雨荷倒了一杯酒,递了过来,眼里闪着兴奋喜悦的光彩。

“为何要敬我酒?”

“妾身听闻了昨天殿下在朝会上的事,妾身身感荣幸,能陪伴殿下左右。”

李威叹了一口气,问道:“有没有听到其他怪异的事?”

裴雨荷迟疑了一下说道:“有人说昨天清晨彩霞满天,如虹如荼,接着万里无云,碧空千里。还有人说百鸟集于天津桥上来贺……”

“那你昨天有没有看到百鸟来贺,霞若长虹?”

“昨天早上妾身真没有注意,又没有出宫。”

“休要相信,也没有传言的那么好,不过有一句话孤要对你说。”

“请殿下吩咐。”

“我不喜争执,更不喜杀戳,特别是一家人为了权利自相残杀。所以东宫之中,孤纳的妻妾不多,也不随便轻易染于宫女。你性格大约不会,但你有娘家人,韦月也有娘家人。”将上官婉儿与碧儿排除在外,碧儿家世太寒,若自己不支持,在东宫里很弱势。上官婉儿却不可轻视,上官仪当年有许多亲近的大臣,未必全部遭贬,其母又出自荥阳郑家,但母亲在世,这种影响力依然很小。若争,只会是裴雨荷娘家与韦月娘家争。两个门阀力量相差无几,又皆有许多不甘寂寞之人。

“妾身知道,处世清静无为而己。”

“幡不欲动风催其动,不是你想清静就能清静。不过无为二字记住,只要不为,就没有缝隙让人钻。若是孤不在东宫之中,韦月与婉儿小,碧儿心思单纯,你要替孤照料她们。”

“殿下,你要去哪里?”

“不知道,孤只是一个假设。不出远门则罢,出了远门后回来,孤会让你陪寝。顺便说一件事,以前孤一直没有与你同房,一是你岁数小,碧儿也是过了很久,孤才真正将她纳入房下。第二个有的事,孤还看不清,不想害了你,不想害了我。这中间的原因,比你想的要复杂。”

“是,”裴雨荷红着脸答道。

若论举止,裴雨荷无可挑剔。所以世家骄傲有骄傲的理由,论举止论教养,纵然皇室子弟皆不如。

李威没有再言语,然后翻看地图,越来越有可能了,砍柴不怕磨刀工,于是将青海,甚至吐蕃、西域、吐谷浑,连尼婆罗、东女羌等等地图全部命人搬了过来,一一观看,努力地将它们记在脑海里。

这才是第一步,第二步还要看牺牲了大量斥候打探来的情报,吐蕃各部的矛盾,生活情况。不知道有用没有用,也许用上,也许用不上,但看了比不看好,不至于到时候想用却不知道。

……

但这个三月注定成了多事之秋,接着又有一件事发生了,刘仁轨在青海病重,这可以理解的,青海海拨高,有气疫,老将军毕竟六十多岁。这一病卧床不起,已经无法指挥。因此上书恳请朝廷让他回朝养病,另外又推荐李敬玄替代。其理由是一旦大军征伐吐蕃,士兵数量比薛仁贵那一次的军队还要多,没有德高望重之人,没有办法统率这些将士。第二李敬玄执掌宰辅多年,颇有才干,也是出征的最佳统帅。第三李敬玄出身李家,其中陇西李家久在陇右,熟悉青海情况。因此,纵观朝庭上下,想要大捷,李敬玄是不二人选。

其实凭借李家,已让李治感到刺眼。

李渊向李家示好,遭到了嘲笑,当然也有原因的,当时李唐基业未稳。李世民雄才大略,没有计较,而且他象裴行俭所说,意识到身上的鲜卑血脉带来的好处,甚至还让胡人替他看守寝宫的大门,但心中还是不悦的,所以氏族志刻意打压五姓七家,李治更没有开口,却让李义府重修了氏族志,说明心中还是不悦的。

早年的李治与李世民,皆是治国之君,不可能因为这一条刻意排挤李家,朝中也用了一些李家的大臣。然而李敬玄举族去投立收,自己是皇室居然不容,李治十分不快。

不仅仅如此,李敬玄久居吏部,虽然裴行俭也在,可以李敬玄为主。例如杜审言的堂兄杜易简,九岁就能文,很有才华的,为岑文本器重。后来任殿中侍御史,在路上遇到李敬玄不避,这也不算什么的,比起他那个堂弟,杜易简已经很谦虚了,然后李敬玄不满,召为考功员外郎屈之。这时裴行俭与李敬玄同掌吏部,与赏识无关,文章写得好不代表官做得好的,纯是对付李敬玄的,于是将此事翻出来言李敬玄罪,李敬玄只说了一句:“襄阳儿轻薄乃尔。”又奏易简险躁,李治怒,贬为开州司马。然后消失了……

因此现在官场上许多官员都沾了李敬玄的恩惠提拨上来的。

这是其一,李敬玄前后三娶,皆山东名门,与李家合族,他自己居于中台要职,为了示恩,多提拨了一些士族子弟为官,以朝恩树私恩。这又是李治不快活的。

在与太子争权过程中,李敬玄多次相助儿子,又让李治十分不满。

这是李敬玄的缺点,可在职时却是兢兢业业,对朝廷有很多贡献,不能因为不快就无故地将他贬职。再说,李敬玄在朝堂上的力量也不小,没有合适的理由贬职,会引起很大的争议。李治一直在容忍。

而刘仁轨这封信,正好给了李治机会。

后来许多人不明白了,兵者,军国大事,为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