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帝国风云-第3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辩二话不说,斩钉截铁,态度非常坚决地向皇帝做了保证和承诺,他将以最快速度返回河北高阳,并在途中拜访博陵崔氏和范阳卢氏,最大程度的向山东世家豪望做出妥协,不惜一切代价在未来两到三个月内,把燕赵叛军牵制于太行一线,以确保南北决战的顺利进行。
皇帝很高兴,对王辩能在关键时刻忠诚于自己并以赴汤蹈火之决心完成自己所托付的使命倍感欣慰。爱屋及乌,这一刻他对薛世雄的信心也大为增加。考虑到决战胜负对自己及帝国未来的重要性,他纡尊降贵,亲自给薛世雄写了一份书信,字里行间深深透漏出对薛世雄的信任和期待。他迫切需要这场决战的胜利,帝国也是一样,假若这场决战以失败而告终,即便皇帝和中枢为此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竭尽了全部力量,也无法向帝国的贵族和平民做出交待;即便他们为此满腹冤屈,泪流满面,伤心欲绝,上苍也决不会因为同情和怜惜而再赐予他们一次逆转的机会。
皇帝在书信中直言相告,帝国三十多万勇士在西征和东征大战中壮烈殉国,他们付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拱卫了帝国的安全,维护了中土的统一,就在于今日帝国必须取得与北虏决战长城的胜利,唯有如此才能告慰三十多万帝国英烈,才能实现这些英烈们生前为之浴血奋战的理想。
七月下,燕北长城一线,帝国军队陈兵于白山南北两麓,气势如虹,杀气凛冽。
大漠北虏南部诸种部落也迅速完成了集结,严阵以待。
双方军队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与此同时,叱吉设阿史那咄捺在大叶护之子阿史那铁槌的斡旋下,与燕北行辕始终保持着联系,双方使者往来飞驰,谈判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迅速扩大。
在帝国方面来说,要不遗余力分裂牙帐,削弱始毕可汗的实力,增加帝国在南北决战中的胜算,为此不但要积极与叱吉设联姻,还要想方设法把他推到以可贺敦义成公主为首的牙帐保守势力中,继而让其南面称汗,完成分裂和削弱大漠北虏之策略。
而在牙帐保守势力来说,可贺敦义成公主和大叶护阿史那闾琅在无法阻止始毕可汗入侵中土挑起新一轮南北战争的情况下,只能最大程度的结盟大漠上的保守和中间力量,这样一旦战败,牙帐还有控制大漠北虏诸种的实力,还有反击和议和的“资本”,还能保留东山再起的元气。
叱吉设阿史那咄捺对始毕可汗发动的这次南北战争持悲观态度,另外加上帝国近期一系列的反间谋划,他迫不得已之下也只能与可贺敦义成公主和大叶护结为联盟。这个联盟建立之后,叱吉设的想法也就随之改变,他对牙帐战败后必然发生的可汗之争有了强烈的兴趣和渴望,为此他对与帝国联姻并以此为基础赢得帝国支持的欲望便无限膨胀起来。
就在此刻,叱吉设通过仅存的几条秘密渠道突然获悉,帝国东北道镇戍军的最高统帅薛世雄不但在前期把囤积于涿郡的大量粮草武器送到燕北,还从幽州、辽西和辽东等地抽调了大量军队进入燕北。据未经证实的消息说,现在燕北至少有三万到五万军队,其目标有可能是始毕可汗和他的入侵军队,但燕北军一旦加入南北决战战场,燕北防御怎么办?燕北一旦失守,决战战场的整个侧翼就完全暴露在北虏大军的攻击之下,所以,从南北决战的角度出发,燕北军的目标不应该是始毕可汗,而是叱吉设和他的军队。
可以预测的是,帝国军队只要击败了叱吉设,击溃了他的军队,就等于摧毁了北虏大军的整个侧翼,然后帝国军队就可以直杀到南下北虏大军的背后,给始毕可汗以致命一击。始毕可汗败了,北虏大军遭到重创,牙帐必然大乱,诸种部落也会大乱,大漠上必定烽烟再起,群雄争霸,如此帝国便实现了其战略目标,且没有损害国家尊严和损失一位宗室公主。
叱吉设感受到了生死危机,他一面积极推进谈判进度,一面积极备战,而备战的重心则是防御,虽然他并没有帮助始毕可汗入侵中土的打算,但也不想遭受池鱼之灾,为始毕可汗的错误策略做出无谓牺牲。
七月底,叱吉设主动邀请燕北军政统帅伽蓝,要与其做实质性的谈判,以期在南北决战后的大漠局势的剧烈动荡中抢得先机。
第311章 西北狼兄弟
南北决战之策略目前还是高度机密,虽然皇帝坐镇北疆已达四个月之久,北虏的入侵也证实了皇帝在四个月前对南北局势的预测非常准确,但就当前帝国危局来说,帝国没有实力把数十万北虏阻御于国门之外,亦没有实力抵御几十万控弦虏骑的大举进攻,所以四个月前皇帝才不顾一切赶赴北疆,以自己和中枢之安危来迫使东都和西京的各政治势力做出让步,迫使帝国军方、帝国各贵族集团和帝国各地方势力不得不在与中枢进行政治对抗的同时做出妥协,竭尽全力给予北疆以军事上的最大支援。
事实很残酷,不论是帝国政治上的激烈冲突还是经济上的极度窘迫,都导致皇帝的这一谋划在过去的四个月内未能实现,他的设想过于一厢情愿了,由此也导致他对南北决战一度失去了信心。
伽蓝亦是如此,他对南北决战的信心也是越来越少,尤其当他从叱吉设阿史那咄捺和大叶护之子阿史那铁槌那里获悉,始毕可汗此次集结了大漠诸种部落近三十万控弦骑士南下入侵的消息后,他震惊了,他低估了大漠北虏的发展速度,结果对南北局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入侵中土的北虏大军是否有三十万?这个数字肯定夸张了。就如第一次东征高句丽时帝国远征军号称百万大军一样,其中真正的主力军队不过三十多万而已,余者大部分都是随军杂役和运送辎重的民夫。北虏大军也是一样,其军中有大量的奴隶,这些奴隶或负责养马等杂役,或驱赶羊群一路尾随以确保军中的食物供应,所以其真正的主力应该在十万左右,然而,以今日北疆镇戍军的实力,却无法与十万北虏相抗衡。
这一点伽蓝非常清楚,不过他没有“后退”余地,他只有一条道走到黑。现在皇帝就在北疆,就在太原北部的汾阳宫,正雄心勃勃要与北虏一决生死,要以帝国的未来做一场豪赌,为此,伽蓝除了一往无前外别无他途。
伽蓝反复权衡后,毅然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他要把燕北所有的军队都投到决战战场上,他要在燕北唱一出空城计。
这是无计可施之下的唯一办法了,他手上满打满算只有一百三十四个团,两万六千八百人;而代北军的人数也只有两万左右;皇帝身边除了左右翊卫府的主力禁卫军外便是骁果军,加在一起也只有两万多人。帝国军队在人数上处于劣势,这导致帝国在决战中赢得胜利的希望并不大,所以这种情况下,燕北军只有舍弃燕北的安全,把全部军队投到决战战场上,若是瞻前顾后,两者兼顾,则结果必然是两者皆失。
七月底,伽蓝密召西行、布衣等西北狼兄弟,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并要求他们即刻实施自己所拟的计策。
在燕北,与伽蓝一样知道南北决战策略的,唯有西北狼兄弟,他们是伽蓝最信任的人,也是伽蓝实施这一策略的最好执行人。
这一刻,西北狼兄弟对南北决战同样没有信心。大漠北虏是东突厥人和铁勒人的天下,而突厥人和铁勒人的作战能力举世闻名,今日他们以三十万控弦南下入侵,即便在帝国北疆镇戍力量最为强盛之期,也不敢保证把北虏阻挡于国门之外,所以,从现实情况来分析,帝国目前最佳的办法便是放弃代北,放弃定襄和马邑、雁门郡的大部分国土,放弃长城防线,把北疆镇戍力量集中于太原和雁门一线,然后利用代北千里之纵深避过北虏之锋芒,再利用句注要塞等代、晋腹地之关隘断绝北虏南下之步伐。待北虏洗劫了代北,诸种部落产生了撤离之心,士气渐渐涣散之际,帝国再展开反击,由此才有希望在深秋乃至初冬收复代北,重建长城防线。
这是最稳妥的防御策略,虽然付出的代价很大,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付出的代价都极为惨重,但在军事上它却是成功的,以最小代价换取了最大战果。可以预见,帝国军方和代北军的统帅、将军们必然会选择这一防御策略。皇帝和中枢迫于现实,也会接受这一策略。北虏也正是凭借着自己的优势和帝国内忧外患之困局预见到了战局发展趋势,认为自己也能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战果,所以才敢倾尽全力南下入侵。假若北虏预见到双方要决一死战,要打个两败俱伤,始毕可汗和牙帐是决然不会发动南北战争。
“伽蓝,打败了怎么办?”西行代表西北狼兄弟提出了异议,“如果陛下在决战中打败,我们又丢了燕北,致使北疆全部陷入敌手,谁来承担这个罪责?”
伽蓝迟疑不语。如果决战打败了,历史还是按照它固有的轨迹前进,那帝国将崩溃,中土将被黑暗所笼罩,一切努力都变得毫无意义。
“皇帝和中枢承担不了因为战败而带来的巨大损失,所以才要不惜代价决一死战,即便不能击败北虏,也要与北虏打个两败俱伤,彻底摧毁北虏意图乘着帝国虚弱不堪之际入侵我中土之阴谋。”
伽蓝缓缓开口,做了一番解释。皇帝在决战中打败了,也就意味着帝国的改革势力在政治上的彻底失败,皇帝和中央的威权将丧失殆尽,各贵族集团和地方势力将乘势而起,帝国将迅速崩溃。这就是皇帝与中枢赶赴北疆,并决定与北虏决一死战的原因。这一战的胜负,实际上直接决定了中土、帝国、皇帝和以他为首的改革势力的未来命运。
“某倾尽燕北之力投入决战战场,等于向皇帝和中枢表明了某的忠诚,对帝国和中土的忠诚。”伽蓝神态坚决,斩钉截铁,“即便战败了,把燕北丢了,皇帝和中枢也不会责怪于某。但是,你们必须看到,假若燕北投入全部力量,必能给北虏以重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