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225章

大隋帝国风云-第225章

小说: 大隋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伽蓝,都是自家兄弟,你给咱们一个理由!”阿史那贺宝怒声叫道,“你说过,你发过誓,你要把兄弟们都活着带回西北,但你现在却把兄弟们带上死路,为甚!为甚?”

伽蓝的手再次指向地图上的黎阳,然后划了一个圈,然后用突厥语详细解释了一番。

如果西北人去了临清关,等于背叛了当初与河北义军的承诺,等于抛弃了河北饥民,那么郝孝德、杨公卿、刘黑闼、张金称等河北义军首领迫于几十万饥民的生存,不得不向杨玄感俯首称臣。杨玄感打开黎阳仓,赢得了饥民的拥戴,获得了河北义军的支持,那么他的实力将在短短时间内迅速膨胀,而更严重的是,由此造成的对大河两岸的各路义军,包括对整个山东地区所造成的影响将难以估量,一旦山东义军纷纷响应杨玄感,在山东各地展开疯狂攻击,那么这场风暴即便平定了,对帝国造成的伤害也非常严重,甚至会危及到帝国的生命。

目前局势复杂,牵扯的利益更为复杂,解释起来相当冗长而繁琐,但又不能不说,只有说清楚了,西北人才能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黎阳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了这场风暴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杨玄感和他的同党们会不惜一切代价控制黎阳仓,所以西北人成功的机会并不大,九死一生,但一旦成功了,必能扭转危局,必能把这场风暴对帝国的危害控制在最低程度,由此也建下了显赫功勋。风险与利益同在,关键就在于有没有舍命一搏的决心和信心。

伽蓝有绝对的信心,因为他知道风暴的结果,但能否借助这个优势,在危难之中建功立业,为自己在即将到来的黑暗时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打下良好的基础,他却颇感惶恐,为此,他只有舍命一搏,并鼓动自己的兄弟们也像他一样舍命相搏。

最终,西北人遵从了伽蓝的命令,不是因为伽蓝说服了西北人,而是因为伽蓝一定要去黎阳,而伽蓝的生死关系到了西北人的存亡,既然伽蓝有信心,那么西北人只有舍命相陪了。

黄昏,鼓号齐鸣,禁军龙卫统拔营而起,飞速南下。

苏定方带着二十名乡勇追随其后。

柴绍一边急书安阳独孤震,一边带着五十乡勇紧紧相随。

伽蓝写给裴世矩的密信由帝国发达的驿站系统,十万火急送往辽东。

柴绍派人飞驰临清关,请李建成酌情考虑,朝贡师团是否还继续赶赴黎阳,因为伽蓝的态度很明确,迫于形势,他已经放弃了护卫朝贡师团的责任,假如朝贡使团一定要赶赴黎阳,那么必将增加西北人的“负担”,甚至会导致西北人全军覆没。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174章 假亦真时

蔚蓝的天空广袤而高远,白云舒卷,烈日下微风徐徐。赤金色的垂旒大纛随风而动,尽显雄浑之气。骁果军的黑色血鹰战旗和龙卫统的黑色白龙旌旗就像彪悍的侍卫,忠诚守卫在纛旗两侧。

成千上万的河北饥民追随于大旗之后。周边郡县闻讯而来的贫苦百姓也陆续加入了这个庞大的队伍。黎阳仓对贫苦人的诱惑太大了,而不劳而获、捞一把就走、占小便宜的负面心理一旦在欲望的诱惑下喷涌而出,人们也就失去了理性,不再考虑由此带来的诸般恶果。

伽蓝驻马于白沟河堤上,远眺四周原野上如蚂蚁一般密密麻麻的人群,不由心生惧意。这位始作俑者至此不得不承认,由于自己的冲动,给河北人和帝国带来了一场可怕的灾难。他根本掌控不了局势,却掘开了“河堤”,让“滔滔洪水”一泄如注,大祸临头了。

同样是始作俑者,元务本和胡师耽又是怎样的心理?高兴,得意,甚至有一种“天助我也”的幸福感。苍天如此相助,何愁兵变不成?

这两位与李密一起,正站在白沟对岸,与伽蓝隔河相望。

“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近千战马,蒲山公居功至伟。”

胡师耽望着对岸一匹匹矫健战马,目露兴奋之色,对李密钦佩有加。

“那是一群狼。”李密手指对岸,郑重其事地说道,“一群狡诈残忍的西北狼。某等千万不要大意,稍一疏忽,便有可能反受其害。”

元务本嗤之以鼻,“待至黎阳,送上美酒美女,不动声色间,便能把他们送进地府。”

李密负手不语,脸色沉郁,眼里掠过一丝不屑。

胡师耽察觉到李密的不快,一边抚须而笑,一边对身边的元务本摇了摇手,“切莫大意。西北狼威名显赫,非等闲之辈。今日既敢深入虎穴,必抱置之死地而后生之念,须小心应对,以免遭其反噬。”

元务本不以为然,自以为稳操胜券,“杀了西北人,震慑了河北诸贼,接下来的事情便好办了。凭借黎阳仓之利,楚公三两天之内便可组建五万大军。”他歪着脑袋,看了看李密和胡师耽,一脸戏谑之色,“东都可有五万大军?”

不待李密和胡师耽回话,元务本又自顾说道,“梁郡韩相国随后举旗,而河南之地盗贼蜂起,以某估计,不出旬日,韩相国便能聚集十万大军。只待其与楚公南北夹击东都,则东都必克。”

李密脸色更为冷峻,眉宇间隐见愁云。黎阳大部分文武大员的想法都与元务本相似,自信,乐观。孰不知决定这场政变胜负与否的关键不在于武力,而在于各贵族集团在利益上的妥协,一旦妥协失败,政变必败。所以在李密看来,现在黎阳的大部分文武官员应该正视现实,主动改变自己的利益诉求,为了政变的成功,甚至主动让度一部分利益,而不是以帝国的拯救者自居,肆无忌惮地攫取最大利益,在未来利益上寸步不让。

“拿下东都不过是举手之劳,但蒲山公却疑虑重重,甚至执意要北上代、晋割据一方。”元务本鄙夷地撇撇嘴,嘲讽道,“当初某等商讨大计之时,你可是意气风发,为何今日大旗已举,你却畏缩不前了?”

李密目无表情,脸上勉强挤出一丝敷衍笑意,接着转身便走。

胡师耽迟疑了一下,冲着趾高气扬的元务本摇摇头,示意他毋须“咄咄逼人”。现在非常时期,务必搁置矛盾,齐心协力,不要无中生有、挑拨是非。

※※※

西北人或自驾浑脱,或乘船,快速渡河。

此去黎阳的危险,各旅已经传达到每个战士,就连已经武装起来的马夫杂役都知道自己正处在生死危难之刻,但这里是河北,是异土他乡,连最基本的语言都不通,更不要说其他了,所以临阵脱逃纯粹是自寻死路,唯有众志成城,杀出一条血路,方有一线存活的希望。为此,西北人全神戒备,看到任何陌生人,第一念头就是对方是敌人,对方的任何动作都有可能是攻击的开始,所以,刀出鞘,箭上弦,时刻处在临战状态。

高泰、乔二带着河北籍禁兵装扮成饥民,率先渡河打探军情。

谢庆、西门辰、苏定方、方小儿等人则带着乡勇散布于方圆五里内以作警戒。

伽蓝渊渟岳峙,泰然自若。今天这种场面对他而言实在不算什么,唯独让他感到心如重铅的是河北饥民,他不想看到这些无辜生灵因为自己的冲动和错误而丢掉性命。此刻他的脑海里装满了黎阳、大坯山和黎阳仓及其周边地形,反复推敲着每一个行动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导致全军覆没的细微之处。

就在这个时候,王安的信使到了。

离开羑河之前,伽蓝曾委托刘炫给郝孝德、刘黑闼、杨公卿等人各写了一份密信,详尽分析了当前局势,推衍了局势的发展,并郑重警告他们,千万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蛊惑,千万不要被杨玄感所收买,更不要为了自己的未来而拿义军将士和几十万河北饥民的生死做一次豪赌。

归根结底一句话,保持与我的“合作”,站在杨玄感的对立面,而实现这个目标的前提是建立在对皇帝强大实力的正确认识上,但这个前提未免有些“单薄”,某种程度上,这场风暴的本质实际上对皇帝并不利,所以伽蓝的说服力不够。

刘炫在信中又加了一段话,那就是站在山东人的立场上,确保河北义军的生存,也就是说,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蒙蔽,更不要主动卷进这场风暴。

刘黑闼、杨公卿先后回信,王安也代表郝孝德、张金称等义军首领回信了。这几路义军首领完全被铺天盖地的饥民大潮和呼啸而来的大风暴所淹没,眼前黑乎乎一片,完全失去了方向,进而也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

黎阳是否对义军的动向一无所知?显然不是,义军里有大量的山东儒生,而山东儒生的领袖孔颖达、盖文达都在黎阳,他们一方面与刘炫、李守素等鸿儒保持联系,一方面也与孔颖达、盖文达等大儒保持着密切往来。

郝孝德、高开道、孙宣雅等义军首领返回河北后,便急匆匆率军赶赴黎阳,意图“趁火打劫”,而山东儒生对这一决策肯定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混乱当中,有一个事实是,黎阳仓已经对他们打开了大门。他们或者与杨玄感“合作”,轻而易举得到黎阳仓的财富,但如此一来就等于主动卷进风暴,做了杨玄感的同党,必须为杨玄感冲锋陷阵,从此陷入被动,命运为他人所掌控;或者与伽蓝合作,付出一定的代价攻克黎阳仓,这实际上“帮助”了皇帝,进而也“帮助”他们自己摆脱了这场风暴,给义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和壮大的时间,而此策最大的优势则是义军始终掌控着主动,掌控着自己的命运。

然而,黎阳仓就在眼前,利益就在眼前,而急剧变化的形势就如汹涌澎湃的大潮,根本不给河北义军以足够的思考和权衡的时间。

仓促之间,人们常常凭本能做事。此时此刻,河北义军的第一本能是什么?是财富至上,还是以某个人或者某个集团的利益为重?

※※※

夕阳如血。

伽蓝踱步在河堤柳树之下,沐浴在落日的余晖之中,彷徨无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