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民国-第2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学良的十几万大军在锦州附近和日军对峙了几个月,直到第二年一月二日,张学良才奉命不抵抗,放弃锦州跑回了关内。至于奉谁的命令?应该是……孙科吧?当时老蒋已经下野,理论上说是老百姓一个,张学良没有理由服从老百姓蒋介石吧?以孙科为首的粤系当时曾经短期执政,根据国民党方面披露的资料,孙少爷的政府是明确下达了抵抗的命令,或许背后又有什么密电吧?反正张将军那么爱国,是不可能没有命令一枪不放就丢掉锦州的。
不过那都是前世的事儿了,这前世不是没有罗耀国这只不负责任的大蝴蝶吗?罗耀国知道自己这几年使劲扇着翅膀,早就把历史篡改的面目全非了。这9。18还会发生吗?如果会发生的话,东北军应该是拼死抵抗了吧?这回他们是中央了!没有理由听蒋介石的话吧?再说到1931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指不定就是自己了,呃,自己一定要第一时间通电全国,坚决要求东北军抵抗至最后一人一枪!
可是,万一他们还是改不了老毛病呢?这样应该怎么应付局面?
军备部小楼的顶层,一间宽敞明亮的会议室里就在讨论着类似的问题——如果,呃,就是可能的意思,五年后中日两国发生战争,我们应该怎么办?
罗耀国、白崇禧、蒋百里、安思华、吴子良还有……军备部秘书长宋美龄。六个人围坐在会议桌边上,一边儿品茗着香茶,一边儿讨论着这个沉重的话题。
几个正儿八经的军人倒还好,听到惊世骇俗的日本威胁论也都是平静如常,或许是对这个恶邻早有警觉。只是惊得宋御姐有些花容失色了,她可没想到,今天罗耀国召集了一伙“心腹”居然是要讨论这样吓人的问题。又或许原来不是讨论日本威胁论,结果看见自己很不知趣地跟进来以后才临时改变了话题的吧?还是先听着吧,就当是听故事了。
白崇禧表情严肃,似乎是早有准备,此时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份文件,读了起来:“根据各方面从公开信息中搜集到的情报,日本的国民收入在1914年欧洲爆发后,迅速增长,但1921年以后,由于战后萧条引起了经济危机,急转直下。一直持续至今,国防经费一直没有大的增长,维持在国民收入的3%—4%的水平上。日本的重工业化也因此有所放慢,到去年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大约是轻工业占63%,重工业占37%。钢材的年产量今年预计是120万吨。比之本世纪初增加了五倍……而我国现在的情况是北方尚处于军阀混战的局面,各项工业建设都进展缓慢,唯有奉系核心地盘辽宁省的重工业有所发展。南方自民国12年韶关、海南两大钢铁厂开工建设以来,重工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比之日本仍然有较大的差距。预计今年南方的钢材产量在二十五万吨左右,仅相当于日本在日俄战争后的水平。而且在特种钢,军工钢领域差距更为明显。
……根据预测,日本到1931年的钢铁产量应该能够超过250万吨,即在现有水平上增加一倍左右。而我们的钢铁业发展计划如果能够实现的话,届时也将拥有约250万吨的产量,基本上可以追平日本。不过这仅仅是产量,而非质量。由于我国领土辽阔,基础设施薄弱,因此有着较大的建筑用钢需求,产量也比较容易扩充。但是要获得特殊钢、军工钢的技术和工艺以及设备的难度非常高,即使我们能从美国和德国获取相关技术,消化吸收也会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此外在飞机、舰船、化工等重工业领域,我们和日本的差距就更加明显,也更加难以超越。因此可以预见,到1931年,中日之间在重工业领域的实力对比上仍然会是日本占明显优势……”
“不过……”白崇禧放下手中的文件,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微微一笑:“我们也不是没有一战的可能。我们参谋部自辅文弟主导之时起就一直在做相关的研究,根据我们的分析,日本虽然在重工业和军队素质上领先,但是也受到其土地狭小,资源匮乏的制约,我们估计他们很难维持长期战争。所以只要我们能坚持作战,即使打不赢,拖也能拖垮他们,只不过……我们的问题是不统一,特别是北方局势混乱,很难形成合力。而日本最有可能入侵的地点又恰恰是东北。”;
罗耀国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琢磨了一会儿。这段时间把钢厂和军工厂改制的事情丢给章乃器和陈光甫等“专业人士”之后,他的主要精力又回到了为今后中日战争的布局上来了。拖!这是另一个时空抗日战争中的法子,现在又被白崇禧提了出来。只是……仅仅是日本被拖垮了吗?
“是要考虑持久战的问题,不过我们还是要先立于不败之地。”罗耀国放下手中的茶杯,微微一笑:“我们是要拖垮日本,而不是和日本一起被拖垮。如果要维持长期战争的话,不仅仅是重工业的问题,还有经济问题。一个崩溃的经济是不能支撑一场胜利的战争的。我国现在的经济中心仍然在东南沿海和华南沿海,那儿的税赋占到国民政府总收入的八成。而我们的海军又全然不是日本的对手,至少五年内连一战的可能都没有。如果东南沿海和华南沿海都沦陷或是毁于战火的话,我们的财政恐怕就立即破产了。所以我们应对未来中日战争的第一个措施是要完善东南和华南的海防。去年我们曾经向英国订购过三十门12英寸和14英寸的重型大炮,现在已经开始陆续到货了。我想是时候开始在上海周围修建海防要塞了,我的设想是在吴淞口、崇明岛、杭州湾、舟山等地修建炮台,同时也要准备建造浅水重炮舰……那三十门大炮或许不一定够用,咱们想办法再买,总之一定要确保东南海口无虞。一但中日开战我们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以水雷和炮台封锁长江口和珠江口。”
先确保老巢不失,然后再考虑破敌。这个法子对吗?历史上张学良不就是因为老窝空虚而被人抄掉的吗?总不能自己也犯同样的错误,一不小心没有看住东南的钱袋子让日本人夺去吧?只是国民革命军的兵力好像有限,既要保住老巢,又要增援东北够用吗?
蒋百里也想到了这一点,他轻轻转动着手中的茶杯,蹙了蹙眉毛:“如果要保东南和华南的话,咱们陆军的兵力可就不足用了。我们现在就只有二十师的陆军,而海军又非常无力。即使有要塞可倚仗也不过是守住几个要点,不可能保住整个海岸线不失。日军依然可以选择任何一地登陆。那我们岂不是要将主力部署在南方地区了吗?而且……还要防备北方军阀趁机南下。这样我们还有多少兵力可以派去东北呢?”
第0251章 9。18之局(二)
“……吾观中日必有一战,只是时间早晚罢了。这环球之内资源财富总是有限的,不可能支持所有国家都成为强国、富国。而在亚洲,西方列强的势力已经处在消退之中,未来能够崛起成为亚洲之领导力量,控制亚洲之财富、资源的,似乎只有中国和日本才有这个资格。就凭这一点,中日一战就难以避免了。这一战不是中国踩着日本的尸体成为亚洲的领导者,就是日本攫取我们的血肉成为亚洲的霸主……也可能是两败俱伤渔翁得利。”
罗耀国在桌子上敲了敲,不自觉蹙起了眉头。对于中日一战不可免,他是毫不怀疑的。中国打垮了日本就毫无疑问会成为亚洲的领导者,冲着这一点,哪怕是日本不来侵略,等将来自己掌了权也是要发兵打上门去。只是这一战其实并不好打,要打成两败俱伤容易,要真正打赢就不容易了。日本固然有土地狭小、资源匮乏的弱点,但是中国的问题也不少。首先就是工业基础薄弱,五年之内根本追不上日本,十年或许还有希望,只是日本也必然不会坐以待毙。其次就是不统一,如果军政能够统一,五万万人能够一心,就是没有现在的重工业建设也不惧日本。但要统一似乎只有凭借武力,要使用武力进攻北方军阀,他们势必会将兵力集中到南线,而造成东北空虚,最后给了日本可乘之机。历史上不就是这样吗?所以这9。18之局并不好布。
罗耀国转过头,看了一眼那位紧紧拧着秀眉,一脸忧虑的大姐姐宋美龄。心道今儿的会议可就是为您一个人开的,那些事儿不方便和老蒋明说,又要让他这个委员长睁一眼闭一眼才能执行。所以就请您这个秘书长当一回传声筒了,您可要千万记住了下面的内容。
“日本自清末以来便一直觊觎我国的东北领土。而奉军又是受日本扶植而发展起来的军阀集团,对于日本的野心缺乏足够警惕,且被日军渗透得非常严重,对日本的侵略恐怕很难形成有力的抵抗。特别是日本握有发动战争的主动权,而奉系只能是被动应对,他们很可能在奉系主力入关争霸时突袭沈阳夺取奉系之根本重地。
因此我们也要做最坏的打算。日本发起入侵东北之战的最坏结果就是奉军被日军突袭轻易打垮,大片东北国土迅速沦陷。而我军主力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及时北上,或是北上以后依旧不能战胜日军夺回失地,以现在北中国军阀割据的局面,这种情况是很有可能出现的。
对此,我和重楼(吴子良)拟定了一个计划,这个计划是用于面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对于日本的入侵,我们的底线就是暂时容忍日本占领东北的大部分或是部分土地,但是绝对不能让他们完全控制东北,以获得利用东北之资源来增强其实力的机会。为此我们要让东北的抵抗力量始终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并且我们要参与这股力量组建和领导。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开始布局。第一步计划就是利用这次军情局和中共秘密合作的机会,打着他们的旗号也在东北发动一场武装起义,从而获得一个立足之地和一支武装力量。设想中的立足之地会选择在大兴安岭山区。第二步,我们会通过和青年党的合作关系,将大量武器弹药和辎重补给秘密输送到这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