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战胜国-第1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今年过年非常热闹,华东广场上也放起了烟花。
人们在除夕夜聚集在广场上,在广场上进行了一次盛大的集会活动。
春节前期的的消费量也比平常增长了近五倍,经过一年的奋斗,很多人口袋里都有钱了,生计已经不再是人们考虑的问题,人们考虑的是怎么过得更好。
基本上今年过节,百姓桌上都有肉食,福建、浙江、山西三省人民桌子上则是有大量肉食。
肉价相比以前降低了非常多,而且供应十分充足。
原华东自治三省境内的养殖业已经发展得非常专业化和集约化,而农村则越来越少人去发展零散的养殖了。
集约化的好处就是效率高,成本低,所以肉价就算降低了很多,养殖场依旧有盈利存在。
而在江苏和安徽,百姓的日子也比去年好过了许多,至于广东和山西,才刚刚并入华东自治政府,所以只是拿到了救济品。
但明年一切都会更好的
……
过完年,各部门拿到了非常充盈的经费,新一轮紧张的建设也展开了。
农业部忙碌的统计和预测着明年的农业产品内部需求,以及国际市场行情估算,以决定今年的农业规划。
杨明柳向夏钧提交了新一年的农业规划,新一年里,冬小麦的种植面积将是一亿亩,这一亿亩都种下去了,分别在山西、江苏、安徽、河南、山东五个省,即有自己地盘的,也有农垦公司在其他省份租下的土地的。
这一亿亩土地,使用机耕,可以产出7000万吨小麦,现在七省人口是一亿六千万,这七千万吨小麦,足以养活八千万人,甚至是九千万人,因为现在肉食也多了,并不是全吃米面了。
在水稻种植上,广东可以种植三季稻,以前自然是不能种的,但由于拖拉机的下发,所以让三季稻成为了可能。
水稻种植面积,今年将提升到八千万亩,预计可以产出6400万吨大米。
单单是一季的粮食,就差不多够养活七省人民一年的了。
今年的粮食产量调控比较简单,因为那一亿亩小麦全部使用机耕化种植,九成都是农垦公司的。
到时候内部少吃点面粉,改吃大米,把大部分面粉出口到国际上去,这样也就把市场风险给转嫁了。而且面粉价格就算是降得很低,使用了机耕的农垦公司依旧有利润,反正这生意陪不了。
棉花种植面积则提高到了六千万亩,玉米种植面积则为三千万亩,大豆种植面积提高到了一千五百万亩。桑树种植面积又扩大了两百万亩
各种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多有一些提高,个别回报率不是那么高的经济作物,则没有提高种植面积。
甘蔗种植面积因广东并入华东自治行列,因此甘蔗种植面积飙升到了四千五百万亩,广东的水稻种植面积并不太大,大部分土地都拿去种甘蔗了。
当然,甘蔗种了四千五百万亩,高产花生也相应种了四千五百万亩,这些花生主要用来榨油,不参杂其他油的花生油是植物油里最香的了。
农业规划很快就通过了夏钧那边的审核,夏钧对杨明柳的工作能力还是很认可的。
今年那些农垦公司开始向湖广地区蔓延,他们去湖广不是去种水稻的,而是去发展养殖业的。
湖广的牛皮,这是长江流域重要的原材料之一。
就水稻来说,粮食作物华东自治七省不缺,华东自治七省之外就算缺少,华东自治七省也能很快补充上缺口,饥荒基本上不可能发生。
因此湖广这个中国的重要产粮区,被那些农垦公司拿去种植饲用玉米了。
种玉米有很多好处,首先是土地不需要再大量灌水了,节约了水资源,也节约了劳动力,再则玉米从播种、施肥到收获,都可以用播种机、收割机、飞机等机器来进行,劳动力大大减少。
至于缺牛?
这不是问题,湖广地区有很多牛,这些农垦公司一到湖广,就是大肆购买水牛、黄牛等牛种。
至于培育基地里的肉牛和奶牛,奶牛首先是华东集团养的,其他养殖公司买不到。肉牛,则是按照规模平均分给那些有发展养殖业的养殖公司。
现在农垦公司发展养殖业都是把土种和新种进行混养,加上有廉价的饲料供应,利润都十分不错。
当然,那些以内农垦公司而失去了工作的农民,则被安排进了工厂之中。
华东自治七省的工厂现在也在往夏口、武昌一带开设,首先在政策上有华东自治政府的《华东临时约法》保驾护航,再则从交通上,夏口、武昌是中国的铁路中心枢纽,交通上也是很方便的。
加上那里是汉人的传统活动区域,长江人口稠密,因此在那里开设工厂很合适,很多需要从内陆购买原料的工厂都在往武汉地区搬迁。
沿海要发展,内陆也是要发展的,不然人都挤在一起,会造成后世那种畸形的情况的,所以夏钧很注重往内陆地区发展,就华东集团的工厂来说,能往内陆建设的就往内陆建,江西的工业很多是这么带动起来的。
现在北洋政府和华东自治政府联手将中国局势稳定下来,工厂向内陆开已经没有问题,唯一的问题就是铁路线。
铁路能开到哪里,工厂也就能开到哪里。没有铁路,往内陆开工厂只是空谈。
目前铁路建设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从江西到武昌的铁路开通了,从福建到年广东,从山西到广东的铁路也修通了。
同时从杭州到山西太原的铁路也修通了。
这些铁路线的修通,让山西、广东、湖北都具备了开设工厂条件。长江沿岸也是可以修建工厂的,因为长江水道也是个不错的交通选择。
由于工业的飞速发展,这些修通的铁路非常繁忙,特别是修到山西的铁路,山西的煤炭第一次大规模的运输到了南方。
这些煤炭的到来,彻底解决了能源上的问题。
煤炭肯定是要挖的,不然铁路没东西运就要亏本。
今年山西打算把铁路修到内蒙地区,并且连通张家口。张家口是制革业非常繁荣的地区,蒙古高原上的皮毛都是被晋商贩卖到张家口去。
加强杭太铁路的经济能力是解决只能运煤的重要措施,农业部正对山西的农业进行有序的规划。
山西除了煤炭,最重要的产业也就是矿业了,在挖掘煤炭和矿产,只要注意不在生活区、农业区开采就行。
由于晋商被阎锡山引导得不错,山西的乡绅都加入了这场投资热潮中来,其中以制革业的设备需求最多。
这些晋商,在历史上是有过错的。
但当前夏钧也不好去追究了,毕竟近三百年过去了,夏钧确实不好去清算,这样也不利于当前的团结。
因此还是一视同仁,给了晋商制革设备。
当然,夏钧同时也把制革设备给了中盛、华盛两大集团,以及宁波商帮、龙游商帮的商人。
华东集团还开设了一个绒线厂。
绒线,也是毛线,可以织成毛衣。
这东西在当前的中国还是没有的,在世界上也是极少。
后世极为闻名的恒源祥(羊羊羊那个),也是在二三十年代发展起来的,那时候绒线才刚传入中国。
人们对于这种能够织了拆,拆了织的新事物很喜欢,因此市场是很大的。
尽管这个年代没什么人会织毛衣,但普及一下就可以了。
当然,不普及也差不多,等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谁还有时间去织毛衣,直接买工厂里织出来的成品贸易穿了。
就毛条来说,蒙古的确的产量不错,是个有盈利的地方。
广东那边的工业则更好发展,因为广东是沿海省份,铁路网络尽管还没修好,但沿海的港口城市的工业却是很好发展的。
江苏的本身也就是一个工业大省,在江苏发展工业也很合适。
新的一年,各工厂一方面在扩大产能,一方面也有大量资本涌入新的领域内,呈现出一种蓬勃的朝气。
部分农垦公司甚至走出了国内,开始往南洋地区发展。
南洋本身就有众多华人,农垦公司到南洋就是和南洋的华人种植园主合作,与他们一起投资橡胶园。
建安最近又弄出了高产橡胶,据官方说,这种高产橡胶的产量是普通橡胶树的一点五倍以上。
虽然没有得到验证,但官方的诚信很高,农垦公司也都相信官方的说法,并未去进行质疑。
南洋华人也在新的一年里频繁的返回中国,他们回中国一是去考察,二来是顺道去故里走一走。
南洋华人基本上都是从福建、广东两地过去的,现在这两个省都在华东自治政府的行政范围。
回到故土的南洋华人都十分激动,他们看到了祖国的巨大变化。
这些回到国内考察的华人,因为有资本,又对南洋的地域熟悉,因此很多企业都愿意与他们合资到南洋去办厂。
到南洋去办的工厂多是一些对原材料的开采、种植、采集,那些制造业基本上不会开设到国外去,除非是存在制约而不得不开设到南洋去的。
——————
第二更到
剧情速度加快,第一次世界大战很快就要爆发了
第一百零四章:战争准备
第一百零四章:战争准备
华东大学工商学院,此时的商业学院已经发展成为最为庞大的一个学院,紧随其后的是农业学院。
工商学院里极为热闹,此时华东大学已经开设了四年。
四年时间,也让华东大学有了第一批毕业生,尽管很多毕业生早早的就出去实习了。
随着工业的发展,华东大学工商学院的人才非常紧俏,由于需求实在太大,工商学院的人才根本不够需求。
特别是近期,贸易部挑走了大批的人员,更是让这种人才紧缺达到了根本找不到人的地步。
贸易部将这些毕业生抽调到了南洋、印度、澳洲、南美洲,其中被抽调到南美洲的最多,南美洲国家很多,原材料产量也很丰富。
贸易部把这些管理人才抽调到那些国家,就是为了建立起一个贸易网络,也是夏钧在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做准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英法德俄比这些国家的海外市场都受影响,会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