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首席外交官 >

第155章

首席外交官-第155章

小说: 首席外交官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15世纪—16世纪,大量倭寇海盗骚扰琉球群岛。琉球国蒙受巨大损失,海上贸易也曾一度受到阻碍。

琉球历成化五年,即公元1569年,琉球内部发生了内乱,第一尚氏王朝的尚德王被杀,第一尚氏王朝灭亡。

公元1470年宫中的御锁侧官即琉球宫廷中管理财政的官员——金圆被群臣推举为君,并于公元1471年以“世子”的身份向明朝报告“父丧”。

公元1472年明朝派遣使臣正式册封尚圆,也就是已经改姓国姓尚氏的金圆为王,史称“第二尚氏王朝”。

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尚真王统治时期(公元1478年-公元1525年)琉球正处在他的黄金时期,尚真王先后征服了八重山、与那国等岛。

至琉球历嘉靖元年即公元1522年,尚真王平定了与那国岛的“鬼虎之乱”后,琉球王国终于完成了对于整个琉球列岛的势力扩张,最终确定了北起喜界岛、奄美大岛,南至宫古、八重山群岛的琉球国疆界,这也就是在琉球史书中所称的“三省并三十六岛”。

尚真王还确立了琉球的官员品秩、朝仪制度、神官制度、此后琉球的政治架构分为国王及王族、国相、寨社三个层次。国王之下为王族,分有王妃、世子、郡主、附宾(驸马的低一级称谓)、摄政(国王去世、而世子还没有得到古代中国中央政府的正式任命时代行国政)五种官称。

国相是一国的行政首脑,国相由国王任命。在琉球的历史当中,有很多从中国迁过去的人担任过这个职位。国相统辖的官员除了各个岛屿的“寨社”的长官和酋长外,还管辖国家机构中的官职,包括出使中国的“朝贡使”、“大夫官”、“长史官”和充当翻译的“译官”、负责海事的“通事”、“总管”,对内的“紫巾官”、“法司”、“司贡”之类的官员。需要注意的是,“长史”和“长史官”并不一样,长史和国相是国家的高级官员,而长史官是具体负责某某工作的官员。

寨社即按司,在琉球属于地方行政的单位,也是各个岛屿中所固有的一个官职。这些寨社的领导者,或是酋长通常都是世袭的,同时也是琉球的大的贵族和地方势力,但大多数都是曾经参与过琉球国内的政变的功臣。其他官职有管理贸易、收税的官员等。

琉球王国的官职共分为正、从九品。王弟、王叔、国相都被称为“某地王子”。

王子之下为各地按司,他们将手中兵权上交国王,聚居于首里,遥控他们的领地。

按司再下为王舅、法司、紫巾官,称“某地亲方”。三品以下黄帽官称“某地亲云上”,无领地者称“某里之子亲云上”、“某筑登亲云上”。

而从六品至从七品为“某掟亲云上”。八品红帽官则称谓“某里之子”或“某地里主”。

九品称“筑登之”,不入流者称某子。

同时,尚真王还赋税制度、行政划分,扩建了首里城,废除了殉葬习俗,召各按司赴首里居住,禁止私人拥有兵器,确立了琉球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此后琉球进入稳定发展的时期。

而此时的琉球国,仍然是处在第二尚氏王朝时期,而琉球国王正是琉球国的末代国王,于道光二十七年继承大统的尚泰。

琉球国与华夏的渊源甚深,早在隋王朝时期,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岛,南至与那国岛(今钓鱼岛西南170公里)时,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面中,“若虬龙浮在水面”,遂为其取名流虬。唐朝编纂隋书时,为避帝王龙讳,将该地更名为流求。至朱元璋时期,将该地美名以:琉球,意味琉璃玉和珍珠球,可见其壮丽奇绝的景色。

而中原真正开始有意与琉球国相交,则是要追溯到元朝初期,元世祖登基之后,派遣使者赍诏书去晓谕琉球,但是因为路途遥远,风险很大,所以这次的行动没有成功。

琉球按司察度于明朝洪武五年即公元一三七二年,向明朝皇帝朝贡,并接受朱元璋的册封为中山王,改流求国号曰琉球。至于国中官守之职名,人员之进退,号令之出入,服制之法度,都由琉球自己管理,明政府概不干涉。

等到明朝衰亡,清兵入关,琉球国更不敢小视这股强势入主中原的鞑虏势力,清朝顺治三年,琉球国王尚贤遣使金应元到清朝请求册封。因为当时清朝战乱未平,所以长时期滞留在福建省。福建平定后,琉球使者通过清朝的将领来到了北京。礼部官员认为,明朝赐给琉球王的印和官方文书都没有缴回,不宜封赐,所以第一次请封没有成功。

翌年,清政府赠给使者衣物和布帛等东西,让他们回到了琉球。清朝顺治10年、日本明历元年即公元1655年,琉球遣使前往清朝朝贡。第二年,再遣贡使,并且缴换了明朝敕印,请求封号。

顺治皇帝颁布了《敕琉球诏》,在诏书中,清朝皇帝向琉球国王约定贡期,为二年一贡,进贡人数不得逾一百五十名,许正副使二员、从人十五名入京,其他随从人员要在闵南地区待命。

这个诏书既对琉球作为清朝藩属的肯定,也规定了向新的清朝王朝朝贡的级别和时间。但由于当时海上风浪很大,敕封的清朝使者没有出海。

公元1661年(清朝康熙元年、日本寛文元年),康熙帝也向琉球颁布了新的《敕琉球诏》。原来派去而没有去成的使者拿着两道诏书到了琉球,完成了册封典礼。

琉球在康熙时期多次朝贡,但由于贡使在海上遭遇风浪,贡物损失很严重,所以琉球会在第二次朝贡的时候将上一次丢失的数目补足,但康熙皇帝不允许。琉球在向清朝朝贡的时候,总是进贡很珍贵的奢侈品,康熙皇帝对使者说:“所进玛瑙、乌木、降香、木香、象牙、锡速香、丁香、檀香、黄熟香等,皆非土产,免其入贡。其琉璜留福建督抚收贮。馀所贡物,令督抚差解来京。”只允许以后进贡土特产,但琉球的本意,第一是恭顺使然,第二就是在朝贡贸易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当时海上不是很平静,所以册封使者往往不愿远去琉球,所以会让琉球请封使者自己将册封的诏书和印信领回去,但使者非常希望能让册封使去琉球,结果皇帝允准了他们的要求。除了宗藩关系外,清史稿对琉球国与清朝频繁的交往做了一个总结:“琉球国小而贫,逼近日本,惟恃清朝为声援。更现实了中原与琉球之间的保护与被保护的关系。

但是琉球这个国家小,想要生存下去一边倒有一些不大现实,因此和它交往的国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除了中原以外,就是一直对琉球乃至于整个远东都虎视眈眈的日本,长久以来,琉球国一直承担着中日两个国家的供奉,等于是当了两个国家的藩国,认了两个“干爹”一样。

而日本秉承了自己得寸就要进尺的一贯个性,公元1872年就单方面的声明琉球是自己的领土,并且勒令琉球国王解除自明朝以来与中国缔结的一切外交关系,琉球国,国小,胆子自然也小,不敢得罪日本,更加不敢得罪大清,因此,这件事就一直拖到了现在,而沈哲很坚信的一点就是,日本之所以可以对琉球姑息,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琉球岛上,尤其是那霸港口涉及到英国人的利益,而只要通过这次的战争让琉球国独立,扯掉了罩在琉球国上面的大清保护伞,琉球国对于他们来说也就成了瓮中之鳖。

按照沈哲的记忆,琉球此时面对日本的狼子野心,应该是手足无措,向清朝求援才对,但是本该在总理衙门面前跪上个几天几夜的琉球使臣连个影子都没有见到,琉球国方面也没哟丝毫要求援的迹象,那么原因自然很明显,琉球国八成和日本达成了某种协议,被日本人忽悠了才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亡国危险。

清晨时分,海风尚是微凉,好在如今是在中国最温暖的南方,若是这个时节的北国,风吹在脸上,已经像是刀子在割肉一样了。

太阳刚刚钻出了太平洋的海平面一般,将太平洋湛蓝的海水也照成了温热的暖红色,几个出海捕鱼的琉球国渔民,惊恐地看见几艘黑色的英式战舰徐徐驶来,最终一个不剩的停在了王城首里周边,好似马上就要开火了一样,只是从战舰上下来的并不是金发碧眼的洋人,而是他们熟知的来自天朝上国的客人。心也就跟着放下了大半。

此时的琉球国还并没有形成所谓的民族意识,此时的琉球国居民就像西方人所形容的印度人一样,他们并不关心最高的统治者是谁,也不关心自己是哪一个国家的附属国,他们所关心的只有他们每天的收成,最多也就是他们的寨主是不是个好人,仅此而已。

但是此时代表琉球国王尚泰迎接清国使臣的琉球国的相国尚帧就大不一样,与琉球国王尚泰一样,同时琉球国先王的儿子,琉球国的生死存亡对于他来说,就关系到了他的家族乃至于家庭,琉球国本来就是国小民贫,他们不像是与他们比邻的那个宗主国那样禁得起个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于上百年摧残,仍然可以保存反败为胜,重新崛起的资本和能力,对于琉球国来说,承受不住太多,美国的佩里不过要求了琉球国开一个那霸港口而已,就足以让他们元气大伤,他们费了不少力气才能和日本周旋下去,苟延残喘,面对日渐衰败的第二尚氏王朝,琉球国的贵族们早就已经是束手无措,黔驴技穷,如果再加上一个大清,那么就更是雪上加霜。

不过,在一开始,至少是军舰驶近首里的这早晨之前,琉球国的贵族们虽然不知道大清国为什么要派遣使臣前来,却也并不是十分担心,原因很简单,大清国自康熙朝以来正式成为他们的宗主国,前前后后两百年,包括从前的大明朝,从来都没有因为琉球国国小民弱就欺负了他们,相反,还时不时地会施舍给琉球国许多好处,这些好处,在大清国看来通常是九牛一毛,提都懒得提起,但是这就是所谓的大户人家和穷苦人家的区别,拔根汗毛比腰粗,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