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帝国风云录-第6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师道颤抖着手,指向了自己的战刀。
折可求趴伏在地,恭恭敬敬磕了一个头,“种叔,保重。”
折可求一跃而起,抓起种师道的战刀,一头冲了出去。
屋外,王禀、张思正、张灏等一众将领看到折可求拿着种师道的战刀杀气腾腾地走了出来,纷纷站直身躯,肃然而立。
折可求缓缓举起手里战刀,厉声说道:“北上,救出西北兄弟。”
第十三章 国是
七月二十七日,洛阳。
这天上午,李虎登门拜访赵明诚、李清照夫妇。
赵明诚四十多岁,身材削瘦,三绺长须,风神俊朗,儒雅温恭,一看就是个做学问的,和那种整日混迹官场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气质。
因为两家之间颇有渊源,赵明诚夫妇和李长浩又是至交好友,所以见面之后,彼此感觉很亲近,谈话的气氛非常融洽。
坐下来之后当然要叙叙旧。赵明诚对李长浩逃离汴京之后的事非常关心,问得很仔细。李虎真真假假,把十几年的逃亡生涯大概讲述了一下。赵明诚唏嘘不已,而李清照更是泪水涟涟。接着赵明诚又问到了李虎这些年的经历。李虎从巧遇马扩说起,层层展开,最后赵明诚夫妇才知道,当今世上知道李虎身世的人已经不少了,而且都是相当有份量的人,当今皇帝,两位公主,李纲和宇文虚中位居宰执,而折家更是西北柱石,现在又多了赵明诚夫妇,但因为李虎的身份太特殊了,这件事距离公开的时间还很遥远,或者根本就不可能公开。
李虎请赵明诚到元帅府帮助自己,赵明诚一口答应了。
“前些天,我曾对先生说过,希望你们能帮我招揽一些人才。”李虎把西北形势、虎烈府和元帅府当前面临的困境详细说了一遍,“虎烈府和虎烈军的基础是北方汉蕃,若想让北方汉蕃融入大宋,让大宋认同和接受北方汉蕃,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这个互相融合的过程中,西北的稳定至关重要。从目前形势来看,要想让西北稳定下来,发展起来,首先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政策,而这套政策的拟制必须依靠大宋人,所以对我来说,当务之急是选择和征募合适的人才。”
赵明诚点点头,指指坐在身边的李清照,“我们商量了很久,觉得你在朝廷没有解禁元佑党人的情况下,把元佑党人的后代请到西北,非常不合适。”
李虎目露疑惑之色,认真聆听。
“你的出现影响到了大宋的未来。”赵明诚继续说道,“你是北方藩镇,而现今大宋危机重重,中兴已经成为共识,但中兴的前提是稳定,稳定需要武力,而你的武力恰好可以帮助大宋中兴,所以藩镇必然要介入国政,但这是大宋祖制所不允许的,大宋绝不允许藩镇干涉国政,祸乱国祚。”
李虎想了片刻,蓦然醒悟,眼里不禁露出感激之色。
赵明诚夫妇把李虎当作了他们的孩子,真心对待,所以才说了真心话,但这句真心话却让李虎获益匪浅。
大宋的国策是以文制武,李虎请来的人都是大宋世家名臣之后,这些人一旦联手,实力很强大,当他们借助李虎的力量重新控制权柄之后,第一个要对付的人就是李虎。藩镇在大宋是不允许存在的,李虎这个藩镇威胁到了大宋的安全,而事实证明李虎确实有威胁大宋的实力,那么可以想象,大宋的君臣还能留下李虎?
“请叔父指教。”李虎恭恭敬敬地说道。
“大宋的现状摆在这里,国内动荡不安,皇统频繁更替,汴京权威受到了严重打击,大宋国祚更是岌岌可危,这时有能力力挽狂澜的也就是你这个藩镇。”赵明诚说道,“你帮助大宋镇戍了江山,那么你这个西北王也就成了事实,汴京不承认也得承认,这样一来,你就有实力干涉国政,以强权和武力推行变革,中兴大宋。”
赵明诚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推测李虎可能要挟天子而号令天下,不过他没有说得那么直白而已。
汴京之所以认为李虎对大宋的威胁最大,其实也是基于对当今形势的预测。明摆着的事,李虎和虎烈军已经占据了西北,进入了中原,能否保住大宋国祚,就要看李虎了。因为女真人正在入侵,李虎暂时还不敢吞灭大宋,以免让女真人渔翁得利,所以他肯定要先抗击外寇,然后控制汴京,挟天子而号令天下。哪个皇帝愿意做傀儡?赵氏皇帝做了傀儡还能保住天下?所以汴京全力防备李虎没有错,议和金国打击李虎也没有错,当然了,汴京也可以创造奇迹,那就是信任西北军,全力支持西北军,在河北战场上击败金军,可惜大宋的君臣至死都要守着以文制武之策,对所有的武人都不信任,他们宁愿把江山送给别人,也不愿意把权力分享给武人,于是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李虎皱眉沉思。以强权和武力进行变革?那么,采取何种政策?政策由哪些人制定?政策出错了怎么办?
“元佑党人案之后,以蔡京为首的新党把持朝政,推行新政达二十多年之久,但结果非但未能国富民强,反而把大宋推进了败亡的深渊。”李虎问道,“叔父认为,现在应该由哪些人出来主持变革?”
赵明诚笑笑,指着李虎说道:“在变革这个问题上,你必须换一种思路,否则必定要重蹈蔡京之覆辙。”
“大宋变法从仁宗皇帝景祐、庆历年间开始,围绕着变法的争论也就随之展开,而这场持续几十年争论的核心则是‘国是’的理念问题。”
国是?李虎头一次听到这两个字,非常好奇。国是和变法理念有什么关系?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指治国的大政大策,而在国是的背后,却是权力分配问题,也就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共定国是。皇帝和上大夫们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国是”,皇帝应该怎样与士大夫们共定国是,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甚至有着严重分歧。
皇帝决定变法,但文臣中间有革新与守旧之争,变法者之间也有如何变法的争论,所以这时候“定国是”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否则无法开始变法。“定国是”如何解决?“国是”制度化。
国是如何制度化?很简单,比如新法,它不再是王安石个人的变革设计,而是神宗皇帝和士大夫们共定的“国是”。国是就是最高国策,变法和皇帝、士大夫们的政治生命合为一体,不容“异论相揽”,由此也成了士大夫之间党同伐异的一个重要依据。
国是制度化了,成了最高国策,那么无论是皇权还是相权,其合法性都可以由“国是”提供,否则名不正言不顺。一切政争、党争也皆来源于“国是”,如果“国是”不能确定,那么政争和党争也就不会停止。
“现在你明白了吗?”赵明诚问道,“大宋的党争就是来源于‘国是’,‘国是’不定,新、旧两党势必为了争夺决策权而大打出手。‘国是’为什么定不下来?士大夫们只能鼓吹变法,而不能发动变法,他们仅仅是思想领域的原动力。变法只能由皇帝发动,皇帝是政治领域的原动力,只有这两股原动力合二为一,变法才能开始,而‘国是’才能制定,并将其制度化。”
“看看我大宋历代变法,不管是庆历变法还是熙宁变法,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归究其原因,就是皇帝和士大夫们无法‘定国是’,说简单一点就是无法合理分配权力。”
“变法最终都要以强权来推行,而变法的具体实施则由宰相和一帮文臣们来操作,相权如果过度集中到变法的新党手上,这显然会影响到皇权,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蔡京就是一个例子,他和新党人士最终主掌了权柄,权势倾天,结果权力失去了制约和监督,贪污腐败横行天下,新政迅速蜕变,国祚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败亡。”
“皇帝和士大夫们在‘国是’理念上有激烈的矛盾,这很正常。仁宗皇帝、神宗皇帝、哲宗皇帝和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吕惠卿、蔡确这些大臣在‘国是’理念上各有看法,结果导致变法反反复复,党争愈演愈烈。当今太上皇和蔡京在‘国是’理念上也有矛盾,蔡京四上四下就很能说明问题,每当太上皇的变法思路和蔡京的变法思路产生激烈冲突的时候,蔡京就下台,所以新政蜕变的责任不是蔡京一个人的,太上皇、蔡京和大臣们都有责任。”
李虎有些明白了。
变革不是请一帮上大夫们拟制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就行了,它需要皇帝和士大夫这两股原动力的结合,而变法若想成功,必须要解决“国是”,而解决“国是”的核心是权力分配,也就是皇权和相权的合理分配。从大宋变法失败的教训来看,必须让相权进一步扩大,直接主导变法。
就李虎来说,挟天子而号令天下,未尝不是以强权推行变法的一个好办法。
“叔父,刚才你也说了,蔡京和新党人士主掌权柄后,权力失去了制约和监督,导致新政迅速蜕变。”李虎问道,“这个问题不解决,如何保证变革的成功?”
“这是我要告诉你的第二个问题。”赵明诚笑道,“大宋新旧两党之争,表面上是治国策略之争,但归结到根源,却是学术之争,也就是儒家各学派的思想之争。”
第十四章 儒家学派
大宋立国一百六十余年,儒学有了很大发展,其中早期在学术思想上有个鲜明特点,那就是儒、释、道三教并存,当时因为外有王朝政治的宽容环境,内有三教内容的靠拢兼容,所以自然形成了以崇奉黄老之道为主的儒、释、道三教同设并存的局面。
其后周敦颐援道入儒,创立濂学。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筑书堂讲学于莲花峰下。莲花峰下出一溪,从书堂流过,他便以家乡濂溪一水命名,称此溪为濂溪,书堂为濂溪书堂。后世称他濂溪先生,称其学派为濂学。
“周敦颐虽然创立濂学,但并不为人们所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一般人只知道他政事精绝,宦业过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怀洒脱,有仙风道骨,而没有人知道他在儒学思想上的高超成就。”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