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超陆权强国 >

第141章

超陆权强国-第141章

小说: 超陆权强国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到警卫们反应过来的时候,他皱了皱眉右手请按左臂伤口处,方才的用力,让他肩上那一处还没好透的枪伤多少有些不适,不过还能忍受。

“杜老爷…咱们今天的事情办得差不多了…别怪我军政府不给杜家面子,到底还是杜家也跟我们军政府过不去的……来人……准备收……”

解决了杜世豪之后,李汉似乎打起了收队的意思,好像忘了之前来的目的一般,不过他口中虽喊,但是却没有什么动作,摆明是做给别人看的!

可惜杜家老爷子如今已经彻底慌了神,他见李汉开了口,脸上已是老泪纵横,连忙阻挡;“大帅…莫急……莫急…我……我杜家原出任何代价,还请大帅看在幼子不过混人一个的份上,免了他的死罪吧!”

见李汉还是不为所动,他方才要开口,突然脑中闪过一丝惊鸿,好像想到了什么一般,脸上复又多了几分神采,就要走到他身边,那中年管家模样的男子要搀扶他也被他挥手拒绝了,只是一人来到了他身边!

“大帅…杜某愿意以一个情报跟杜家日后全力配合大帅跟军政府的所有行动来换取犬子的性命!”

“嗯?”

李汉诧异的停下了脚步,来了几分兴趣。

老人示意他挥去身边的人,他面上拘谨,显然口中的情报十分不简单。

待他挥手令警卫等人远离之后,那老人方才走到他的耳边一阵细语,只是短短的几句便令李汉脸上宛若经历了一场狂风暴雨一般,说不出是震怒还是惊骇,总之十分不平静。

末了等待老人所说的消息在他脑海中彻底消化了之后,他的脸上眉头已是高高皱起,小声询问一句:“你确定?”

“老朽可不敢拿犬子的性命开玩笑!”

老人回答道!

李汉点头,心中已是信了几分,他在原地来回走动了一阵,方才开了口:“罢了,人我给你留下来了,但是…别让我发下你敢骗我……还有,杜家手上有些东西太多了也会让人不安…保安团必须要解散一些……军政府可以允许杜家保留一些但是决不能超过这个数字!还有鸦片…我决不允许,我管辖的范围内…有任何一处地方敢贩卖鸦片!”

“是…是…是,大帅,老朽一定照办!”

见他应下来了之后,李汉方才挥了挥手,只留下来杜世豪两人,然后叫他把其他的人都领了获取,而他本人此时更是心如火燎一般…原因无它,盖因杜老爷告诉他的情报实在是太重要了,几乎关系到了整个鄂中的根基跟统治。

“广水…第三标……第四标…陈征…军政府…第八镇……”

这些断断续续的词语在他脑海中不断的碰撞组合到了一起,不知不觉之间,他的后背尽数被那冷汗浸湿……

不知不觉之间,一个巨大的阴谋…

一张几乎笼罩住了整个鄂中革命军分军政府的大网已经被人撒开了,而他,才方得窥了阴谋的一角而已!

第二卷 血战中原 第120章 后卫

“敌袭!敌袭!”叶羽还没来得及分辨,城头到处响起了凄厉的喊声,整个城头顿时一阵骚动。

事实证明,淮安城的军民这次是虚惊了一场,来的不是别人,正是殷洪盛所领的前锋人马,只是淮安府上下都在担心清军去而复还,一时没有看清旗帜才闹起了这一段笑话。

殷洪盛接到斥候的报告说淮安还在大明手中时,简直不敢相信,大军行军的痕迹无法轻易消除,何况多铎等人也根本没有想到要消除,殷洪盛很容易就得知清军的具体动向,清军到达淮安至少已经十几天,哪有攻不下的道理,因此殷洪盛也没有与淮安取得联系,急匆匆赶来。

见到是自己人,淮安府的军民才彻底安下心来,刘肇基下令打开淮安府门,自己亲自出迎,殷洪盛等人看清城外还有许多未收的尸体,心下也是侧然,心知淮安必定是经过一番艰苦的战事才守住了城池。

“刘总兵!”

“殷总兵!”

两人原先认识,互个客气了一下,殷洪盛就迫不急待的问起清军的情况,当得知清兵只是撤了二三天的时间时,殷洪盛心下大定,只是对于清军为何突然撤军,刘肇基也是不得要领,当时淮安就要快顶不住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清军撤军,而且不是向北而向南?

刘肇基邀请殷洪盛到城中休整,殷洪盛拒绝了刘肇基的好意,他要尽快得到清军的具体消息,好向后面的黄得功汇报,刘肇其听到黄得功的大就在后面,心中也是大定,并没有挽留,殷洪盛派出小股斥候开路,自己也率着队伍匆匆追了下去。

马头庄,明军上下吃过早饭后都摩拳擦掌等待着清军的再一次进攻,只是在山上明明看见清军大营内进进出出,就是不见清军进攻,许多羽林卫大声议论,都道鞑子害怕了,士兵更是高涨。

“阎爱卿,你看鞑子到底是打什么鬼主意?”王福心中也是纳闷,鞑子不过死一两千人而已,相对于五万大军来说不算伤筋动骨,难道就会打退膛鼓。

王福自认不是什么军事奇才,虽然组建了羽林卫,只是无论是招募还是训练,大部分还是靠阎应元来完成,他最多只是时常提点一下,又经常下到军营解决一些官兵的实际困难,对于这个时代的皇帝,能做到这一点已经是非常难得,所以完全可以抓住军心,也不用对阎应元产生猜忌之心。

依靠着多出时代数百年的知识,大的战略方向王福可以把握清楚,战术上也可以灵光一闪,只是要猜测出敌人的意图,作出相应的调整就非王福所长。

一直以来,王福都有意组建一个类似后世的参谋制度以供自己决策,只是一直找不到合适人选,多数将领都只会猛冲猛打,根本不知参谋为何物,就算偶尔有一两名合适的人选,若是将他们调过来只会认为皇帝变相下了他们的兵权,文官又只会纸上谈兵,更是不足取,眼下遇到问题,王福也只能临时向大家征求意见。

阎应元紧皱眉头,脸色腾的苍白起来:“不好,满人黔驴技穷之下,很可能到附近掠夺百姓,参与进攻!”

阎应元骤然从一个典史提拨起来时,不知有多少人等着看他的笑话,阎应元也深知这一点,一心只埋头练兵,从不与其他官员交往,羽林卫几次与京营演习,一下子就将那些等着看笑话官员震住了,渐渐不少官员也开始想向阎应元套近乎,只是阎应元吃住都在军营,那些想套近乎的官员根本不得其门而入。

对于阎应元这点,王福也是非常欣赏,这才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听到阎应元的话,王福顿时也苦笑起来,鞑子驱百姓作炮灰早就劣迹斑斑,王福虽然下旨让史可法将百姓迁进城中,只是百姓都有侥幸心里,也不知有多少人会搬迁?

就在王福和羽林卫将领为清军可能驱赶百姓作为炮灰忧心仲仲时,清军派出去的各个抓捕队却并不顺利,他们在淮安府的所作作为已经传开,又有官府的严令,许多原本不想搬迁的百姓还是被迫藏了起来,清军又是第一次进入南直隶,地形不熟,加上清军一直将投降的明军当成炮灰的后遗症也显现出来,没有向导,清军往往不知道哪里才能找到人,好不容易顺着路找到了村庄,百姓又先一步离开。

结果出动了上万清军,到了下午回来时,带回来的百姓不过一千来人,而且多是一些不愿迁走的老弱,青壮只有极少,这让清军上下都有一点抓狂,用这一千多人去冲击,就算明军再不忍下手也无用。

多铎只得重新打起了从淮安城下剩下来的百姓主意,从淮安撤军后,原先用来充当炮灰的百姓还有二万多人,清军并没有将这两万多百姓释放。

清军在各个县城的军队也撤了出来,只是委任了当地官吏,若是将这些百姓释放回去,各县委任的官吏恐怕马上会被愤怒的百姓推翻,而且对清军的名声损害也大,本来多铎想下令将这些百姓全部斩杀,只是清军有大量物资要运,索性强令这些百姓充当清军民夫,转运从淮安各地掠夺来的物资,随同清军火炮营一起在后面行走。

清军从各处掠夺过来的物资极多,花了一天的时间后卫才开始起程,火炮笨重,清军又没有船只,不能借助运河的便利,炮营一天行走不到十五里,民夫要挑着重物,能行走的距离也差不多,清军主力已到达马头庄两天,其炮营和民夫离马头庄还有差不多三十多里,足足还有两天的路程。

有了昨天进攻失利的教训,多铎在与诸将商议之后,决定在火炮和充当炮灰的民夫没来之前,暂不作进攻,只是派出一部分清军继续扩大搜素范围,准备抓捕更多的汉人百姓。

数十里外的河提上,正有一支队伍逶迤而行,这正是清军炮营和民夫组成的队伍,整支队伍拉成了十余里的距离,队伍中间是无数牲畜拉着大车,车上载满了粮食、布匹、丝绸等物资,大车旁边,还有不少牲畜直接背着重物,一些民夫肩上也挑着沉重的担子。

虽然是冬天,那些挑着重担的民夫依然累得满头大汗,只是押解的清兵却毫不怜惜,不时将鞭子甩得啪啪作响,民夫们稍慢,鞭子就打了下来,从淮安撤下来后,一路上几乎所有的民夫都挨过打。

这些民夫本来就是清军用来充当炮灰,他们亲眼看到自己的同伴被清军用刀箭逼着去攻击自己的城池,如果不是清军突然撤军,等待他们的命运多半是死在城墙下,如今虽然得以活命,对于清军的怨恨却没有减轻,只是埋在心中,清军的鞭打让他们的仇恨更加深。

对于民夫们的怨恨,这些清军毫不在意,他们哪个人手上没有十几条数十条人命,还怕什么怨恨,不服杀了就是,反正汉人软弱的很。

护送大炮和物资的清军统领是叶臣,叶臣是一名老将,天命四年即从努尔哈赤征铁岭、天命六年从征辽阳,积功授三等轻车都尉,皇太极即位,叶臣为十六大臣之一,佐理镶红旗,这些年南征北战,为满清立下颇多功劳。

除了叶臣,火炮营的统领却是智顺王尚可喜,孔有德在济南城外中伏,差点全军覆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