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民国大军阀 >

第65章

民国大军阀-第65章

小说: 民国大军阀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九十五章 建设基地

独立团自从贵州出发后,路上也收拢了一些人,现在全团有1400多人人,其中两百多是老弱,一千多人都是精壮的男子,王九龄现在的团编制采用三三制,一个班12人包括正副班长各一名,一个排三十八人包括正副排长个一名,一个连116人包括正副连长各一名,一个营344人包括正副营长各一名,一个迫击炮排,每门炮五人,三门炮就是15人肩上排长就是16人。至于7挺机枪因为那三个连长吵着要最后王九龄谁也没给,而是编了一个轻机枪排,每枪四人,加上正副排长正好是三十人,而王九龄为了应对突发事件,但是又介于现在的特殊情况,设有一个班,不过这个班可是了不得,人人都是全团的射击搏斗的好手,当然王九龄让他们每个人配了两把驳壳枪,其他人羡慕的流口水了。

上面的没有炊事班,因为现在没有打仗,主要是建设,而那两百多老弱,则负责给大家做饭,多人他们的任务不但是做饭,只不过做人是他们份内的事情。

所有的人都分配好之后就是紧张的大建设开始了。

独立团现在有1400多号人,按照二十个人一间,也要70间房子才够住,当然为了卫生这房子还必须建的够大,通风才行,精壮们,除了打猎的要去打猎,捕鱼的去捕鱼,还有生产砖瓦的要去寻找合适的地方开办砖窑厂,老弱哪一组则干些轻活,他们除了负责做饭,另外就是跟着王九龄看看哪里适合作为耕田开发,而剩下的人除了很少的人警戒,以防万一,其他人都上山砍树盖房子,至于地基,拜托,该木房子还需要什么地基妈吗?

所有的人安排妥当王九龄就带着农事经验丰富的几个老人,其实他们差不多五十岁,这后世也不算老可能是这个时代营养等原因,比后世同等年龄的人苍老很多。王九龄现在要去看看周围哪里比较适合种地,且不影响以后的发展,毕竟这里很快就要坚持大城市了,王九龄完全有这个信心。

其他人各自分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去了,王九龄则要在自己买下的地域范围内思考哪里适合种地,哪里适合建房子。

后世的攀枝花是经过国家40多年的发展才有了人口百万的规模,不过抗战一爆发,这里要是现在吧基础打好,规模完全有望在抗战期间超过后世的规模,后世的历史中的攀枝花主城区主要是在今云南境内,王九龄实在没把握说服云南王龙云,因此那一块地方期望不能太高,所以攀枝花实际上只有后世的东区一半和西区在王九龄的手中,即便夺取了川边也是,所以王九龄需要细细的考虑怎么样规划好。

这些天王九龄的主要时间用于考察目前所能控制的区域,对这些地方有个了解,四川乃至整个大西南都是以山地为主,而这里的山则是又高又大,连绵不绝,山上无论山上山脚,裸露可见石头,上面只有一层薄薄的土,有的植被甚至是长在石头缝里,因此这里的环境很脆弱。

王九龄打算在这里在这里实行后世的那种“生态循环农业”,不过王九龄只记得后世的一种,而且他也见过。

经过一番考察王九龄最终决定在还是在驻地附近建一个饲养家禽的家禽厂,并且在这里挖一个大池塘,而且这里距离河流有近,取水也方便,还有靠近河流的土地也比较肥沃,以后家禽的粪便可以倒进池塘喂鱼,等每年收获了鱼之后,又把池塘的淤泥挖出来挑到田地里面去,这里面有那么多动物的粪便等沉积物,比一般的肥料好使的多,而且还是免费的,并且环保,不会像化肥一样破坏土壤,同时中出来的东西也不含对人体有害物质,绝对环保。

至于家禽还是要去附近的村庄购买,初步先养鸡鸭鹅还有猪,而鱼只能是在长江里面打到鱼放进池塘里面养了。

但这些还要等到先盖完住宿的房子才可以动工,接下来的半个月,独立团的男女老少爷们开始了紧张的、加班加点的盖房子工程。

1932年5月20号,经过半个月的努力,独立团等人终于盖好了80间大木房子,并且装有两排木床,而每排木床分上下两层,就像学校的上下铺,只不过这里是一个大大的上下铺。而木房子分成五排并列每排16间房子,看起来就是一个大大的长方形,除了中间的几件放着粮食、农用的工具等等,其他房子都住着人。

别看这些房子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确实是非常的复杂,工序太多,首先是将周围的树木砍伐一空,本来应该保护环境的,但是这里发展起来是这两年的事情,所以没有必要,当然王九龄打算在这个地方建公园的除外,事先王九龄也做了一个发展规划,有了后世攀枝花的借鉴,一切都要容易的多。

首先把树木砍下来拖到基地就需要一番功夫,这还是比较近的结果,第二个耗费工时的是要把树木锯断,最难搞的是要把树木盖成板难度非常大,这里没有后世的那种盖板机,所以只能两个人一前一后在哪里拉着大锯子慢慢的锯。就算是这样其实房子很多地方都市用茅草来替代的,如果要用木板完全造八十栋能挡住风吹雨打的房子,工程量和难度是不可想象的,首先树木本省就不是像后世的墙面那边平滑,而是有的地方大有的地方小,要是盖房子的时候要完全拼严实,就需要再次加工,在完全靠手工的时代,王九龄放弃了。

王九龄的做法是,先用树木和木板钉成房子的骨架,其他地方用芦苇、蒿草等茎类植物扎好,绑在上面,而这一切又是一个不小得难度,我想草席大家都见过,而王九龄要盖房子目前到时是不需要担心会有多冷的天气,但无论何时必须考虑到雨水。

茅草屋子,要能防止漏雨,除了茅草要盖得够厚,还要扎的紧凑结实,必须保证雨水流下房顶之前不会透进来,当然房顶王九龄还是做了万全之策的,这房顶毕竟与水平面只有四十五度角,光靠茅草是不足以保证不漏雨的,所以上面只能用木板盖满,但房子的四周就不需要,因为是九十度垂直的,所以只要避免风雨击打穿茅草就行。

当然房子的房顶因为是茅草的,也不方便用玻璃,所以为了采光,所以房顶和茅草墙之间是有半米的距离,同时为了避免下雨时预售从这里进房间,所以屋檐都市向外延伸了一米半。

从近处看,这些房子确实不怎么样,尤其是见识过大都市的王九龄和一些老兵,不过相对于在路上看到的那些普通民众的房子也不差,由此可见中国的老百姓这个年代生活是多么的困苦。

第九十六章 困难重重

住宿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那些种田种地什么的王九龄定个调子让下面的人去搞定。

住茅房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现在还是要准备盖大瓦房,为喝什么不是盖楼房呢,因为这里很难买到钢筋,王九龄自己现在又没办法生产,所以只能盖大瓦房了。

盖大瓦房需要三样东西,砖、瓦、房梁,房梁那些都市用木头的,所以只要把树木加工一下即可,比较好找,砖瓦就需要有合适材料烧制了。

中国的砖都是青砖,这种砖青砖在抗氧化,水化,大气侵蚀等方面性能明显优于红砖,中国古代的“秦砖汉瓦”,能历经上千年仍保存完好可见青砖性能优良。至少长城是最好的证明,现在盖房子都是用红砖,因为他们生产更容易,成本更是,而且现在盖房子都不要求能经历多少年多少年,不像古代希望房子住的越久越好,现在城里盖房子你个人想也没有用,产权期就白字啊那里,而在农村虽然希望自己家的房子盖得坚固,不过现在不像古代那样有时间空余,所以现在也不会自己去建窑造砖了。

王九龄前世家里穷,所以家里盖房子的砖就是他爸爸烧的,因此对生产青砖也算是半个专家了,加上独立团的人都是村里娃,没当兵之前什么没干过,王九龄的砖窑厂就开工了。

烧砖的要用的主材料就是粘土,这玩意很好找,不过在烧砖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水,无人时前期制成砖坯,还是后期冷却,因此选址最好是在水源边上,要是离的远了,那可就要挑水挑死了,现在王九龄没有抽水机。

要想少的砖好,粘土要杂质比较少,王九龄记得他爸爸做砖坯时,他需要把粘土碾碎,加入失恋的水和一些石灰,然后用大水牛在里面不停的踩来踩去,一直到觉得踩得很均匀,不过这个时间需要三四天,然后等泥土不黏手,但是又不会干的裂开时,就可以开始做砖坯了。

做砖坯时会先把场地上的泥土划分好,然后用油纸遮起来,这么做是那么大批量的一下子做不完,要是水干了,又要重新搅拌,所以用油纸遮起来,上面在再覆盖湿了了的稻草,进行保湿。

做砖坯需要一个模版,且模版中间有一道细细的缝,但是不会洞穿模版,然后就从大快的泥土上掰下一块能做两块砖的泥块,然后做出大概的形状,最后放进模子里定型、压实,最后将一个类似于弓箭的东西上的一条钢丝插入模版的缝隙,将原本一大块的砖坯分成两块,不过他们在边缘还是有一点点地方是相连的,不会用钢丝隔开,钢丝插进去就拿出来,然后把模子拆开,一个砖坯就做好了,可能形容的模棱两可,好像比较复杂,不过做起来很快,过程挺多十几秒钟。

砖坯做好后就码好,中间要通风以求晒干他,甩干之后就进窑烧制了。

独立团烧制砖使用柴当燃料,因为山上比比皆是何况还有一大批树枝在哪里,当砖烧好后,就用水冷却,这个加水的过程有好几次,主要看窑的大小,但里面冷却之后,一窑砖就烧好了。

而瓦的烧制跟砖的流程差不多,民间常用来盖房子的是青瓦。

青瓦是粘土烧制的,呈青灰色;粘土是某些铝硅酸矿物长时间风化的产物,具有极强的粘性而得名,一是铺屋顶用的建筑材料,形状有拱形的、平的或半个圆筒形的等;二是用泥土烧成的瓦盆或瓦器;三是瓦特的简称。瓦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