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骑-第9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几年中原的商事虽然大兴,但商人的政治地位仍然低下——不见这个廷议中奈布几乎一言不敢发么?若不是因为郑渭的特殊存在,刚才曹元忠的动议多半就会通过,商人的利益就“理所当然”地被冯道等人牺牲掉了。而郑渭之所以能有今时今日的地位,也是出于历史原因,而不是因为他是商人利益集团的代表。
眼下商人们再有钱,其财力也影响不了廷议,但若放到纠评台那就不一样了,商户们的财力控制不了的三府二台的大员,但影响众多大大小小的纠评御使就不一样了。
冯道说道:“大事不谋于众,事若不密,恐误国家。”
郑渭道:“这又不是什么国家机密,有什么不可说的?这些年行商坐贾出钱出力,秦西之守、漠北之战,前方固然有将士们搏命厮杀,后方也有生意人勒紧了裤腰带支持我们,更别说战后重建、交租纳税,他们也都是大头——没有他们,我们有底气免掉河北、山东、河南和荆北的农税?这个国家本来就有他们的一份,不能太将他们不当人看。真觉得如今的商政有问题,真的要整顿一番,至少该问问他们的意见。”
作为宰相的郑渭虽然没有直接否决曹元忠的第二条动议,但和直接否决也没什么区别了,曹元忠知道若是事情摊到纠评台上公开来说,除了将局面闹得更加纷扰之外,通过的机会实在渺茫!他的前两条动议都没有通过,第三条动议当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天策十年秋天的这次廷议,按照后世新闻联播的词汇,可以总结说“这是一次不成功的大会,一次不团结的大会,一次不胜利的大会”!
所有人都是各有立场,所有人都是各怀机心。而且各方都对这次廷议的结果表示不满。
曹元忠自然不用说,廷议结束后直接杀到西山去找郭汾,希望她出来主持大局,但在私郭汾和他并不熟,在公郭汾对曹元忠的信任也远不如对郑渭,所以最后也没有如他所愿。
至于冯道等人也不满意,在他们看来曹元忠要绕过监察台让谍务司去查官员,如果放任其发展最后怕会变成一种恐怖的特务统治——当然冯道他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特务,但类似的情况在唐朝发生过的,那就是武则天时代的酷吏政治,那是所有文官集团的噩梦,因此他们当然要戮力抵制。但查一查商人,冯道李沼等却都认为是应该的,在他们看来,郑渭作为宰相不该阻挠,而应该更有“大局观”才是。
郑渭当然更加不满,曹元忠要绕过民法去查商人、绕过监察去查官员固然让他警惕,而冯道等人竟然把商人的利益当作一块狗骨头丢出去安抚曹元忠更是让他觉得反胃,他成长于西域,虽然也读圣贤书,也钦佩往圣的文章道德,可从来没有在中原近儒的圈子当中浸淫过,所以目光自与中原的儒生很不相同,实在不觉得眼前的这帮读书人,与战国诸子的圣贤们有什么传承关系。
会议散了以后,所有人都各归各位,去忙他们各自的事情。而廷议的内容不知怎么的就泄露出了出去,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些地方就失了真,结果不出数日,就在幽、津两地掀起了舆论上轩然大波。
士林首先对事件表示出极度的关注,想想也是,在中原进入安定、将军们退入各地军镇军区之后,文治之兴几乎就成必然,这时候枢密院跳出来要监控士林、审问官员,试问谁不警惕?尽管张迈在平定洛阳之后起用了大量的年轻士子,但整个中原旧官僚仍然占有相当大的份额,莫说地方,就算中枢也有许多如李沼、王溥者,就算是出身新晋之臣如范质、魏仁溥,谁又没有一两个曾出仕石晋的亲戚朋友呢?因此消息才一传出,众议纷纷,齐声谴责,枢密院登时成为千夫所指。
不只是士子们对曹元忠口诛笔伐,坊间的舆论也潜流暗涌。
……
如果说,士林的反应是激动而愤怒,那么商人们的反应就是惊恐而慌张,这其中犹以那些与契丹有所干连的最是忧怀,其次则是做涉外生意的,也都担心。
丝绸之路从西向东延展,在通过沙漠来往的丝路,运送的无不是奢侈品,真正实现大宗商品贸易的,还是天策政权一统河北山东之后的河海贸易。
在取得河北以后,天策政权一方面保证了以大运河为主干的内河渠道的畅通,一方面又拓展了海上的贸易往来,加上丝路商人的资金注入,几个方面一凑,才有了当前蓬勃发展的商业活力。
但生意一做大,要想不涉及辽、齐、吴越、高丽、闵、汉,几乎就不可能。别的不说,光是辽东的木材贸易,里头就不知道牵涉了多少河北和山东的家族,再加上粮食贸易、棉衣贸易和香料贸易,几个大款项的笼罩涉及到商业圈的方方面面,造船业与“海外”的关联更是千丝万缕,在这种情况下,谁敢说自己和“外国”没有关系的?更别说天津港如今还有不少类似于大智节这样的“外商”!
当这个消息传到天津,正在给新生儿子摆酒请客的大智节吓得够呛,他不是勾结外国者,而本来就是外国的间谍,所以一听说此事,当晚便闷闷不乐。
大智节的妻子关氏虽是小户人家,却颇有经济头脑,过去这一年多大智节在天津、河北的一些生意也都交给她的娘家人帮忙运作,她娘家人得了大智节的资本呢,而大智节也需要她娘家人的本地优势,所以关氏在家中慢慢也说得上话了。
这时看见丈夫的神色,便猜到了几分,一边劝丈夫宽心,一边说:“夫君也不要太过发愁,这传闻也就只是传闻罢了,而且听说不是被否了吗?”
大智节道:“这次虽说是被否了,但谁知道下次是否就通过了。唉,这天津看来终非我能善终之地。”
戴关氏甚有志气,骂道:“夫君太没胆色了!这才多大点事情,就怕成这样!只要我们行得正做得正,怕他谁来!更别说我们天津戴家如今也是有头有脸的门庭了,山东、河北乃至燕京,哪里没有我们的生意?就是北京新城、天可汗的宫殿,里头的木材也有我们戴家的!”她自然不知道大智节背后的契丹使命——这等绝密之事,纵然夫妻情深大智节也是不敢吐露半分的,所以戴关氏一直只以为大智节是流落辽东的汉人。
大智节道:“官府真要整我们时,有时候也不需要什么理由。”
“怎么不需要理由!”戴关氏道:“奴家虽是妇道人家,却也听变文僧说过,咱们这位天子,是以公、平、忠、孝治天下!沧州的纠评台,天津的纠评台,四根台柱上铭刻的都是这四个字。公是公正,平是平等,于国忠,居家孝,四个字里头,公正排在第一!既然公正第一,那无论什么事情就都需要个理由!”
说书人和变文僧不但是天策政权夺取天下的利器,就是中原平定以后,张迈也没有将之束之高阁,而是继续加大投入,使之成为法理普及的最大利器,张迈的许多理念都转变成各种故事,散播于天下各地,以很快的速度深入民间。否则若要依靠那些晦涩难懂的儒家经典,一百年也很难让普通百姓明白。
戴关氏顿了顿,又说:“若是真有叛国的证据,那是杀头了也活该,但没有证据就可以监控抓人,那非出冤案不可!当官的抓不动,就要抓我们这些买卖人?枢密院的动议要真的,不知道有多少密子会趁机骚扰市集,敲诈商家,这事我们可不能答应。这件事情,我们还得打回去!”
大智节吃了一惊,道:“打回去?你可不要乱来啊!枢密院那边只是动议,又没成行,你打什么乱子!”
戴关氏道:“夫君你刚才说的对,这次是没通过,但万一下次通过了怎么办?真等通过了就迟了。所以咱们得打回去,叫嚷出来,叫上头的人知道我们底下人的苦处!”
大智节听得暗暗叫苦,说道:“你要怎的?那是枢密院!大唐天下无敌的唐骑都掌在他们手里的。他们不来查我们我们就得去烧香了,你还想打回去?怎么打?还要叫嚷?叫嚷给谁听?”
戴关氏道:“对下是叫嚷给国人听,对上是叫嚷给上面的人听。天子西巡了,娘娘不是还在吗?”
说书人和变文僧体系所宣扬的理念,受张迈影响深重,所以就算是市镇妇孺,有时候也学会了张迈的一些语法,甚至思维,但在传播的过程中却不免有所走样,比如张迈尚未称帝,但民间叫起来,不是天子,就是万岁,郭汾未称皇后,但就是娘娘。在妇孺们心中,叫皇帝也罢,叫元帅也罢,叫夫人也罢,叫皇后也罢,总之就是那个意思。口头上换一个称呼其实影响不大。
大智节笑道:“你一个刚坐完月子的妇人,能叫嚷给谁听?还能让娘娘听到?”
戴关氏笑道:“那可未必!有件事情,还未跟夫君说呢。我哥哥呀,选上沧州的纠评御史了!”
大智节愣了愣:“你……你说什么!”
戴关氏道:“我说我哥哥选上天津的纠评御史了,夫君你可欢喜?这事还没公布呢,不过就这两天了。昨天晚上,杨国老也亲自接见了我两个兄弟呢。”
“杨国老?哪个杨国老?”
“就是杨定国杨国老,纠评台掌管‘代万民言印’的那位。”
大智节骇然道:“遮莫是杨鹰扬的父亲!”
杨易自破契丹,在北国威势一时无二,无论漠北还是辽东,提起鹰扬二字那都是能令小儿止啼的。
“是啊!就是大破契丹,打得辽国皇帝魂都没有的鹰扬将军的父亲!”
大智节一时间听得呆了。戴关氏的哥哥这段时间在天津很活跃他知道,但他可万万没想到自己那个连字都不认识的大舅子会选上纠评御史!甚至还见到了杨定国!
……
天津是一座新城市,也是一座移民城市,尽管开港还没多久,但随着海贸的急剧发达,已经聚拢了大批的人口,这里头上层是军方、官方和往来的各大商户,以及牵涉到海外贸易中的河北、山东大族,中下层则是趁着这个势来天津讨生活的农民和小市民。官是流官,军是轮守,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