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小太监之乱世称雄-第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多尔衮由衷的夸赞皇太极,赵强想起了自己的那位刻忌成性,心胸狭隘的主子,不由的深深叹了一口气。
阅过兵,已是晌午,多尔衮带着赵强离开校场,顺着一条窄窄的街巷策马前行,三拐两绕,过了几道门,赵强见道路两边开始有清廷侍卫在站岗,不由问道:“元帅,咱们这是要去什么地方?”
多尔衮神秘的说道:“我带你去见一个人,一会儿就到了。”
两人又走了一段,在一个月亮门儿前下了马,随从接了缰绳,两人步行穿过一个大花园,来到一座大屋跟前,多尔衮在门前跪倒说道:“启奏陛下,臣多尔衮奉旨将赵强请到。”
只听门里一人沉声说道:“哦!快请赵先生进来。”
“遵旨。”多尔衮起身,撩开棉布门帘,伸手一让,说道:“赵先生请进,我太宗皇帝就在屋内。”
赵强这才惊觉,原来自己是到了清廷的皇宫内院,被秘密安排来见大清的皇帝皇太极了。他迈步走进屋里,只见皇太极正背对着他看着北侧墙上的一张巨大的地图,皇太极转过身来,两人相互打量着。那皇太极五十多岁,个头不高,脸膛黝黑,额头宽阔,目光深邃,仿佛能一眼看到人的内心深处。
赵强自恃乃一国使臣,只对皇太极一揖,淡淡的说道:“在下大明钦使赵强,参见皇上。”
皇太极并不介意赵强的态度,随和的说道:“呵呵,赵先生请坐,盛京苦寒偏远之地,先生远道来此,可还习惯吗?”
“哦,有劳皇上挂怀,一切都好。”赵强说道。
皇太极沉吟说道:“赵大人久居京城,敢问这盛京比那京城如何?”
赵强不知皇太极问话的用意,直截了当的答道:“要说地势优越,气候舒爽,是京城好些,要说官民和谐,社会安定是盛京好些;要说物产丰富,繁华热闹则在伯仲之间。”
“恩,说的透彻,赵先生真是爽达之人。”皇太极由衷赞道。他站起身,走到北墙那张大地图前面,招呼道:“赵先生请到这边来。”
赵强起身来到了皇太极身边,同他并肩观看那张地图,那是一张明朝的疆界图,图中国家及各省的边界画的很清楚,各种地貌特征也标注清晰,河流、山脉、高原、草原都用不同的颜色描画,所有的地名都用满文,在下面用汉文小字注解,在地图上还画了各色的小旗,代表着当前国内各派势力的范围。
皇太极指着这张地图问道:“赵先生,看这张地图,你可有什么感悟吗?”
赵强通过这几天的所见所闻,已经领略到了皇太极的雄才大略,知道此人有称霸华夏的野心,他思考了一下,说道:“这张地图所示的是皇上的心胸与眼界,在下妄断,皇上是以统一这么一个庞大的帝国为理想!”
“知我者,赵先生也!不错,这张地图所及就是我眼中未来的大清帝国,我日思夜想,梦寐以求的就是要建立一个盛世帝国。别人说我是野心也好,妄想也好,都没关系,这是我自少年时代起就立下的雄心壮志,也是我毕生的追求!”皇太极侃侃的说道。
赵强静静的听着,思考着。
“我想创建的不仅是一个庞大的帝国,更是一个百姓富足安乐的太平盛世,到那时,没有战争、没有匪盗、没有民族歧视、没有疆界的争端、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强大,万国来朝。如此盛世,你以为如何?”皇太极张开双臂挥动着。
赵强叹息一声,说道:“皇上心胸博大,志存高远,在下佩服,不过建立这么个帝国不知要经历多少年的战争,造成多少的杀戮啊。”
“不错,是会付出很大的代价,造成很大伤亡!但是你想过没有,照大明朝如今这种内乱的局面,有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又有多少人在战乱中流血丧生?前年北方一场大旱又饿死了多少黎民百姓?”皇太极一连串的质问让赵强哑口无言。
皇太极接着说道:“杀是为了不杀,战争是为了永远的消除战争。我一统华夏,给天下苍生一个和平的家园,有何不妥!不瞒先生,以我大清的军力,别说东北,就是现在兴兵中原,进占北京也是绰绰有余的!但我不想那么做,你可知是为什么吗?”
赵强默默摇头说道:“在下不知,请皇上开导。”
“就是因为想少些杀戮。”皇太极指点着地图接着说道:“如今明朝虽内乱,但还只是西北、西南一隅,江南、直隶、山东大半个国家还没有乱,一些地方还比较富足,部分老百姓还有活路,还对大明朝廷报有一丝留恋。如果我们此时进军中原,必定招致广大汉人的激烈抵抗,因为在他们眼里,我们是异族,是靼子!”皇太极说道这里,脸色微红,显然有些气愤,接着说道:“但是据我判断,过不了多久,明朝的江山就会土崩瓦解,因为你们有一个太无能、太自私的皇帝,李自成很快就会把明廷的江山打烂。到那时候天下大乱,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自然会人心思定。那时侯,我朝将会出兵逐鹿中原,一统天下,百姓得了太平,自然会拥戴我们,也就少了很多的杀戮。正所谓大乱之后,必有大治。其实满汉本是一家,这大明天下本来就是民族混杂,苗、蒙、满、回、藏不都是炎黄子孙吗?为何非要汉人当皇帝呢!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你们的皇帝昏庸无道,心胸狭隘,连袁崇焕这样的忠臣良将都能屈杀,如此倒行逆施,大家还保他做甚!”
皇太极转过身子,扶住赵强的肩膀,郑重说道:“赵先生,我今日对你敞开心扉,是希望你能弃暗投明,归顺满清,我愿给你王侯之位,你我携手共创炎黄子孙的太平盛世如何?”
赵强被皇太极的话深深的打动了,尤其是皇太极创建太平盛世的理想也是他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
赵强愣在当地,陷入沉思,他觉得让皇太极这样一个圣明的君主一统天下,真是万民之幸,比那崇祯皇帝好了不知多少。可他随即想到,在历史上,满清是以残暴和嗜杀而闻名的,满人圈地让汉民失去土地,沦为贫民;逼迫汉民去发留辫子,否则杀头;在统一天下的征伐中也屡屡犯下血腥屠城的罪恶,在锦州城外清兵残忍杀害汉民的情形也历历在目。这和皇太极所形容的太平盛世相距甚远,为什么会这样呢?赵强疑惑了。赵强回忆着历史,猛的,他想起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所有的疑惑也有了答案。
皇太极还扶着赵强的双肩,期盼着他做出决断。赵强缓缓的用力的摇了摇头,走回自己的座位坐下,注视着皇太极说道:“皇上,您的雄才大略令在下钦佩,您创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也让在下感动,不过,我不能答应您的要求。”
皇太极神色黯淡,平静的说道:“人各有志,我不会强人所难,你既做此决断,想必有你的理由,不知能否见告。”
赵强一笑说道:“当然可以,皇上胸怀天下万民,乃不世出之一代圣主,但恕在下直言,您一人之志非整个满清之志,您一生之志,非万世子孙之志。您能体恤天下万民,有建太平盛世之愿,但您的手下呢?您的子孙呢?您想过没有,一旦您百年以后,天下会是什么样子,您的臣下、您的子孙,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纵观历朝历代,开国的君主大多是克己自律,有一腔强国富民的抱负,想建万世不拔之基业,但传至子孙,往往就忘了先人的意愿,穷奢极欲,残民以逞,时日久了,必然招致天怒人怨,乃至亡国。再说,我觉得满清人从总体来说还是嗜杀好战的,只您一个人有济世之心,恐也难调这么多的部众啊。所以在下想来想去还是待在明廷,静观其变为好,再说我身为汉民,也不愿背了这助纣为虐的骂名,万望皇上能见谅。”
皇太极长吁了一口气说道:“先生之言透彻三札,朝代兴起更迭确实无不遵循这条铁律。其实先生所言我也多有顾虑,只是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良方,只能在训导子孙,选立皇储上多下功夫。不瞒先生,如今我给我的皇儿们请的老师一个是教汉文、满文的,另一个却是一位佛学高僧,我这样做,为的就是让他们多一份佛家的仁心,少一些我们满人的暴虐,但我所做的也仅此而已,再传至后代就难以料想了。可惜人生只有百年,能否得尝夙愿,还要看天意如何呀。唉!”
两人都直抒胸臆,言谈发自肺腑,谈的甚是投机,不觉已经过了午饭的时间,这时候,庄妃玉儿领着皇子福临进来了。原来到了午膳时间,玉儿发现皇帝没有用膳,一打听,知道他正在御书房接见赵强,料想是谈的投机,连吃饭都忘了,所以吩咐人将酒菜送过来,她也对赵强颇为好奇,就带着儿子福临一起过来了。
皇太极将玉儿和福临引见给赵强,那皇后今年只有三十几岁,号称满洲第一美人,举止端方,气韵高雅,她不仅生的美貌,而且聪明干练,不让须眉,她拜范文程为师,潜心钻研汉学,对汉人的文化、习俗、历史、心理等有颇深的研究,是皇太极须臾不能缺少的参谋助手之一。
福临还只有五岁,生的面如冠玉,齿薄唇红,惹人喜爱,只是性情十分温和,稍显木呐,既无其父的雄武,又无其母的睿智。赵强见了,心中一掐算,暗道:“这小子应该就是后来的康熙他爹了。”
皇太极看重赵强,与他以平辈论交,所以招呼福临以子侄之礼给赵强叩头,那福临很是乖巧,翻身跪倒,口中叫着:“侄儿给叔父请安!”
赵强慌忙阻止福临说道:“万万不可,万万不可,皇子千斤之体,在下可承当不起呀。”
那玉儿冰雪聪明,一看屋内的情形就知道皇太极劝降之举没有成功,心思一动,笑着说道:“赵先生远来是客,又是天朝的使臣,与吾皇乃兄弟之谊,并无君臣之高下,不让福临叩头,岂不是不愿与吾皇为友了吗?呵呵,临儿,还不快给叔父叩头。”
福临听话,再次跪地给赵强叩头,赵强被玉儿的话说的手足无措,只好勉强受了。
那玉儿接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