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山军-第2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天津招募一路跟到太原的民夫队已经融入了蒙山军,绝大多数都表示了愿意参军的意愿。有这近三百人的补充,现有的连队实力会得到部分的恢复。
吴永听说龙谦部又要出征,跑来军营,说他在太原的清和元饭庄订了饭,请龙谦及蒙山军诸位首脑赴宴。龙谦立即答应了,留下石大寿和蓝心治执勤,带着鲁山冯仑叶延冰杜三立等人进城大吃了一顿。吴永很怀念这一路的友情,对龙谦说很想跟你们去打仗,但我手无缚鸡之力,去了也是添乱。我已经写了一封给李鸿章大人的信,与朝廷给李相的诏书一起带过去了。我将你推荐给他老人家,希望你能帮到他。
龙谦一愣。他知道李鸿章将要扮演的角色,但他从来没想到自己会跟李鸿章办这件注定要挨骂后世的差事,“永川兄,这就是你的不是了。你怎么能不征求我的意见贸然写信给李大人呢?我是个军人,只会打仗,哪里能帮到他?”
“退思老弟,”吴永几杯汾酒落肚,脖子都红了,“一路上数次听你分析各国间关系,钦佩无已。也只有像你这样在海外长大的人才能如此精辟地判断出纷乱的局势来。大才槃槃,绝不限于军事。李大人求贤若渴,绝不会埋没老弟的。”
鲁山等人没听懂两人的对话,龙谦也没法子几句话说清楚,“永川兄,你将我害了。”他皱着眉头想事情,喝酒的兴致是一点也没了。
鲁山第二天早上便带司徒均和骑兵连出发了。下午的时候,龙谦正在向荣禄派来的京营一名姓成的副将移交洋人战俘,卢广达跑来说有人求见他,是来送银子的。龙谦让那人先等等,点清人数完成移交后又和西摩尔将军谈了一刻钟,要西摩尔修书一封,揣在怀里,然后与西摩尔握手道别。
来人是一个姓贾的榆次青年,一口的山西话,方面大耳,一脸的富态。他说他叫贾继英,是大德恒钱庄驻太原的襄理,来为山东军送银子来的,说着掏出了几张银票交给了龙谦,“龙大人,草民久仰山东军的战功了。许涵度大人为贵军筹措军饷,找到了敝号。这十万两白银,草民一定要亲自送来,想一堵天下强军的风采。”
半晌,龙谦才明白这个姓贾的青年是来干什么的,“请坐,贾先生,这么说,是太原府从你那里借钱给我们?”
“是。许大人手头紧,拿不出钱来,求到敝号,而且要求今天务必办理。草民心想,山东军这次出兵是为了山西百姓,我哪能不尽力呢?”贾继英笑着说。
“据我所知,票号起源于山西,经营权和所有权是分离的。你是经理,不是东家吧?”
“不是。东家在祁县。”贾继英回味了一下,“大人说的真好,经营权和所有权,真是精辟极了。”
“这么大的数额,你一个分号能做得了主?”
“做不了。因为急,我就自作主张了。”贾继英坦然道。
这倒是有点像当年胡雪岩与王有龄的故事了,龙谦来了兴趣,“若是总号或者东家不同意,你岂不是要倒霉?”
“东家是极明事理的,应当不会反对。”
“那,这笔钱数额不小,许大人此意,是求你借贷于我?”龙谦看那几张银票。
“正是。还望大人写一字据给我,好给东家个交代。”
“呵呵,太原府打的好算盘。朝廷要他出钱,他却玩出了借钱。最好还是要我来归还,是吧?”
贾继英露出不好意思的神色,说明他是知道此事的原委的,“正是。若是大人觉得不妥,草民这就回去禀告许大人。”
“罢了。我可没时间等他们扯皮。军情如火,等洋人打进娘子关就麻烦了。就这么办吧,这笔钱,算是我蒙山军借你的了。贾先生,我不懂贵号的规矩,这借款的文书,还是你来写吧。利息多少,按你的规矩便是。时间嘛,就以一年为期。”
“大人真是爽快。利息在我权限之内,按最低一档写……”
龙谦取来笔墨,贾继英却带着写好的文书,龙谦看过之后用毛笔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龙字的笔画甚多,每次写这个字都让他感到难受。
“我虽一路护卫两宫来此,但并无关防。只能给你签名了。贾先生,此事是有很大的风险的,万一我阵亡了,万一我的部队被洋人消灭了,这笔钱,朝廷怕是不会承认。”龙谦捏着签好名的文书,盯着贾继英。
“没关系。草民信得过大人。”
“为什么?”
“大人率强军破虏,为中国人争一口气。如果信不过大人,我这生意经就白念了。没事,这个就可以了。”说着接过文书,小心地吹干墨迹,揣在怀里。
“好!既如此,龙某就多谢了。一年为期,龙某定当归还这笔款子!”
“龙大人如果有什么事需要小人办,尽管提出来。”贾继英道。
龙谦想了想,“还真有事。我的人初来乍到,两眼一抹黑。此番出征,有些采买的货物,能不能帮我采办?”
“这个没问题。请大人吩咐,小人一定尽心去办。”
龙谦让卢广达找来连树鹏,“他是负责我军后勤的,让他交代你吧。钱嘛,就用这些。”龙谦将银票交给连树鹏,“你计算下,需要提多少现银,找这位贾先生。”
又过了一天,龙谦率领蒙山军主力离开了太原,经榆次、寿阳朝娘子关转进。临行前,陈宦带着荣禄的手令和五十来号兵勇来投龙谦,“总算求得荣相同意。卑职陈宦前来龙将军帐下听令。”
“喔,你就是二庵先生?幸会!”似乎很熟悉的样子,龙谦热情地拉住了陈宦的手,“二庵先生高风亮节,龙谦钦佩之至。也好,咱们就前往娘子关并肩御敌吧。”
正文 第七节 慈禧在太原的日子
慈禧在太原的行宫是原山西巡抚衙门,大致在太原城的正中,距太原南门不过一里多路。分南中北三个院落,北院是毓贤的住所,条件好一些,所以慈禧选了这里。中院和南院原先都是办公室,现在都腾出来了,户、兵、刑、工等部门被撵了出去。成为了跟随慈禧西逃的王宫大臣们的临时住所。
院子已经破败了,杂草丛生。正值秋雨连绵的季节,许多屋子漏雨,让这些在京师享惯了福的贵人们苦不堪言。堂堂一省首脑所居之处如此破败,似乎正彰示了这个垂暮帝国的缩影。
慈禧最关心的事情当然是政局的演变。她自住进行宫,几乎每天都要磨叨一个人的名字,他就是李鸿章。
消息嘛,总是不那么及时和确切。前面说李鸿章已经从上海启程了,不日将至天津。后来又说李鸿章还在上海,据说是病了。圣旨是早已发过去了,任命这位大清朝的“裱糊匠”(李鸿章自称)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全权负责与洋人的和谈事宜。慈禧清楚,跟洋人打交道,无论是威望还是手腕,她手下的大臣们没一个及得上这位为满清朝廷效力了数十年的汉人。
除掉企盼着李鸿章早已返京,慈禧还担心着太原的安危。听荣禄说,龙谦遵旨已经带他的那支山东兵出发了。慈禧有些后悔没有召见那个青年副将一面。娘子关究竟守得守不住,她心里也没底。甚至与荣禄探讨了该不该抵抗,俩人的意见倒是一致,必须抵抗,不然朝廷该去哪里呢?去南方吗?道路过远,而且充满了危险。
另一个消息说德、意、奥三国军队占了宣化,这个消息也让慈禧紧张了半天,后来说联军没有西进,而是从宣化北上占了张家口。这才让慈禧稍微放了些心。
而陕西巡抚端方上奏说,董福祥部自韩城西渡黄河,没有进西安而去了西府一带停了下来。董福祥给端方写了一封信,说了他的冤枉,他根本就没有纵兵洗劫王府。朝廷不仅不表彰所部战功,而且听信奸臣谗言,诬陷忠良,让他和他的部队很是寒心。之所以返回西北,是怕朝廷误杀他。如果朝廷明诏天下,申明他的冤枉,表彰其部下的战功,他愿意继续为朝廷效力。
这份奏疏引起了王公们的集体愤怒,庄亲王在拳匪一事上虽然犯了错,那也是朝廷的亲王不是?庆王就更冤了。敢于戕害亲王,打劫王府,难道还不是造反?如果不是那个反贼干的,又是谁干的?谁又有那么多的人马,那么强的实力?如果朝廷赦免董福祥,朝廷的颜面何存?礼亲王、肃亲王以及尽量躲着慈禧的端郡王都找慈禧讲,绝不能饶了董福祥那个老混蛋。
慈禧现在哪有力量去收拾董福祥呢?不过,端方的这个奏疏,倒是给了慈禧一点安慰。如果太原守不住,西安还是可以去的。荣禄认为,这个不急,可以等等看。如果李鸿章去京城谈出个结果,咱不就用不着去西安了吗?
归根结底,还是要看洋人那边。
慈禧最近睡眠很差,夜晚总是睁着眼睛想事情。这次遭难对她的打击前所未有,总算有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她可以前前后后地想一想了。南方的督抚们搞出的东南互保曾让她切齿痛恨,但又无可奈何。包括端方,都是赞同并实行了所谓“互保”政策的。自洪杨之乱后,朝廷对与地方的控制力是前所未有地下降了,别说比圣祖、世宗、高宗那几位英主,便是嘉庆、道光也不如了。这一仗不仅丢了京师,而且将朝廷直接控制的几支武力全部打残了。这点令荣禄尤为痛惜。本来,朝廷近年全力整顿陆军,编组武卫军,想建立一支忠于朝廷又能打仗的军队,这下子倒好,除掉反出北京的武卫后军,其余的部队,几乎全被消灭了。
不,还有一支兵没有被消灭,那就是袁世凯带入山东的武卫右军。在了解了龙谦所部的情况后,慈禧在心里升起对袁世凯的失望甚至愤怒,联想到前两年袁世凯的首鼠两端,慈禧对荣禄说,袁世凯这个人怕是看错了。
荣禄倒是不这么看。荣禄说,袁世凯是个很能干的人,他在思想上受李鸿章、张之洞和刘坤一的影响很深,不看好朝廷能打赢,不愿意将武卫右军损失掉,也不算错。至少给朝廷保存了一支花大钱训练装备的部队。派了龙谦这支刚招降的响马来京,说明他心里还是有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