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小领主-第3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么树?”
子木想了想,悠然神往的问:“我当初栽下的是什么树?……我想问的是:晋国的卿比楚国的卿好在哪里?为什么我总觉得手头缺少合适的人才,而晋国无论怎了一抓,人才都一大把一大把的?”
子木是令尹,所以他必须继承前任给他留下的摊子。按封建时代一贯的负责任看法:楚国前任令尹留下的错误也是楚国的错误,而楚国的错误必须由他这位现任令尹担当,所以他才问:“我当初种下的是什么树?”
声子回答:“在我看来,令尹如今所做的很多事情,已经远远胜过晋国的卿了。然而,虽然晋国的卿比不上楚国的卿(意指晋国执政赵武比不上子木……当然,声子现在还不知道赵武在晋国也在做子木同样做的事情),但他们的大夫则要贤于楚国的大夫,都是做卿的材料。他们的人才就象杞、梓、皮革一样,你觉得奇怪吗?杞、梓、皮革,本来是楚国特产,却在源源不断地被运到晋国。楚国固然人才众多,但实在是晋国人在使用他们啊(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子木讶然,问:“难道他们晋国就不用同宗和亲戚担任大夫吗?”
声子回答:“有是有的,但他们任用的楚国人才的确是太多了。我听说,善于治国的,赏赐不过分,罚刑不滥用。赏赐过分,怕的是误赏了坏人;刑罚滥用,怕的是误罚了好人。如果赏罚的错误难以避免,那么宁可错赏坏人,也不能错罚好人。因为失去好人,远比便宜坏人害处更大,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了好人存活的环境,这个国家也就完了。
《诗》曰:人才沦丧,国家灭亡(人之云亡,邦国殄瘁),说的就是人才流失的可怕。所以《夏书》里说:与其错杀无辜,宁可让罪人漏网(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怕的就是失去善人。《商颂》也说:赏赐不乱,刑罚不滥,不敢偷闲怠慢;天子命令下国,一定要建立福祉(不僣不滥,不敢怠皇,命于下国,封建厥福),这也正是商汤之所以得到上天赐福的原由。
古之圣君治理百姓,特别注重公正的赏罚,以及对国民的尊重、让国民获得有尊严的生活。比如:古代刑法规定:对百姓用刑之前,行刑者要减少膳食,并且撤去音乐,以此表明自己畏惧用刑;治国者需夙兴夜寐,处理朝政孜孜不倦,以此表明自己体恤民众等等。
而如今的楚国,各社会阶层板结。许多人一生下来就成为富二代、官二代,他们不是因为才能而受到国家的重用,而是因为出生,就理所当然把持国政。这些人把持国政之后,为了维护他们的优先权,自然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国家公器的威力,阻止其他人超越他们。今楚国任命青年官员,不是贵族后代不用,即使偶尔有些普通人进入官吏阶层,但如果他们不与贵族官宦结亲,根本在楚国寸步难行啊!
长此下去,楚国许多有才能的普通人看不到改变命运、改变身份的希望。而楚国甚至连从事商业的机会也不给他们,所有有利益的产业都被贵族把持,普通人因此失去了奋斗的欲望,失去了努力的动机,以至于纷纷出逃外国,期望在别的国家,能依靠自己的才能获得更好的生活。这就是我楚国最终衰落的原因………虽楚有材,晋实用之!
回头看看,我们重用的、那些留在国内的贵族子弟,又怎样呢?现实的情况是:大夫们纷纷出国逃生,成为别国的谋主来危害楚国,以至于国家的祸患无药可救。留在国内的官宦却只知混吃、等死、收贿赂,对国家的强弱毫不关心……这一切都是因为楚国刑罚不公正,不能任用自己的人才啊!
而晋国人却不一样,他们从不因为出身而重用某人。当年楚国的子仪叛乱(在前613年),析公逃奔晋国,晋国人把他安排在自己国君战车的后面,以其为谋主。后来晋、楚在绕角作战(前585年),晋军已经准备遁逃了,但晋国人这时采纳了析公之计,楚军果然当夜溃败。晋军追击,随即入侵蔡国,袭击沈国,俘虏沈国国君;随后又在桑隧打败楚国申、息两国的军队,俘虏了申丽,凯旋而回。自此,郑国再也不敢向南归附楚国。楚国之所以失去华夏诸侯,就是晋国重用外卿析公的作用。
当年的若敖氏叛乱(前605年),伯贲的儿手贲皇投奔晋国,晋国人将他封在苗(即苗贲皇),以其为谋主。后来两国在鄢陵决战(前575年),晋国人听从了他的建议,结果楚军大败,楚王受伤、军队溃逃,子反、潘党自杀。从此,郑国背叛楚国,吴国也开始兴盛,楚国丧失诸侯,这都是得力于晋国对苗贲皇的重用啊!此二人如果现在仍在楚国,我们会重用吗?”
子木茫然的回答:“是啊!你说的都对。”
声子继续说:“现在还有更严重的呢!伍举是申公子牟的女婿,申公畏罪出逃,楚国的国臣都说是伍举送他出逃的,伍举害怕被获罪,出奔到郑国。但他每每引领南望楚国,说:“也许我会被赦免吧!”如此拳拳爱国之心,楚国上下也不以为意。现在伍举他已经在晋国了。晋国赵武正在四处搜寻人才,打算把一个县赐给伍举,让他的职位与叔向并列。到时候,如果伍举一心危害楚国,岂不是绝大的祸患吗?”
听到这里,子木也觉得惊恐不已,赶紧向楚康王建议,增加伍举的禄爵,召其回国。不久,声子派椒鸣(伍举的儿子、伍奢之弟)替楚国迎回了伍举……
伍举是刚刚进入晋国,就被楚国人接回去的。此时季礼已经经过了鲁国,进入卫国。
季礼是吴国人,很少接触中原文明。他还是个音乐爱好者,在鲁国的时候曾请求鲁国人演奏了全套的中原音乐。季礼非常知道礼节,一举一动充满贵族风度。他对音乐的评价,主要是对《诗经》当中的音乐评价,被鲁国人郑重其事的记录下来,并留下了“叹为观止”这个词。季礼的这段评价是中国最早的音乐鉴赏资料,也是诗经音乐的评价典范。
季礼经过徐国的时候,他佩戴的青铜剑非常漂亮。吴国人在冶炼青铜上面的技巧向来高超,即使现代人见到出土的越王剑,也被它的美丽震惊的目瞪口呆。徐国国君见到季礼腰上佩的宝剑,非常欣赏,但因为当时的贵族身配宝剑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而季礼是出使晋国的使者,使者身上无剑,恐怕会受到晋国的轻视,所以徐国国君不敢开口向季礼讨要。
季礼是个非常有眼色的人,他看到徐国国君的神色,心里已经答应将宝剑赠送给徐国国君,但他因为出使的任务没有完成,还需要这柄宝剑证明他的身份,所以他嘴上什么也没说。等到他出使任务结束,返回徐国的时候,徐国国君已经去世了。季礼去徐国国君的墓上拜祭,并把随身佩戴的宝剑挂在徐国国君墓边的树木上,说:“我是来兑现承诺的,当初我虽然没有口头答应徐国国君,但我心里已经答应了。”由此,中国留下了“心许”这个词。
季礼赠送徐国国君宝剑的事情是后话,此时季礼已经到了孙林父的领地戚。这片领地目前归属不明,说它是卫国的领土也罢,说它是晋国的领土也成。季礼欣赏完卫国的音乐,特地来到戚地,是欣赏位于戚地的黄河大桥的,他在桥的南岸驿馆住下,夜里睡不着觉,走到黄河边上欣赏着夜色中的大桥。
黄河大桥如今日夜通行的人不断,朦胧的月光之下,桥面上打着火把赶路的人络绎不绝,火把在桥上汇成一条长龙,仿佛天上的星河坠落人间。河水的波涛声,风声,两岸的林涛声汇集成一篇美妙的乐章,这是天籁之音,让季礼听得入神。
忽然之间,岸边有钟声传来,季礼感到很奇怪,侧耳倾听片刻,感慨说:“奇怪啊!我听这钟声飘飘渺渺,像是呜咽不断的垂死挣扎声,这声音不详啊!预示着当地领主要受刀兵之害(必加于戳)。”
第二百零七章 吴国公子中原游
稍停,季礼又说:“我听说孙林父获罪于君,恐惧担心还来不及,怎么还有心做乐呢?此时此刻我住在这里,犹如燕子将巢穴建于帷幕之下(随时会因为帷幕的移动而坠落),停留不得啊?”说罢,季礼赶紧召集从人,随即离开戚邑而不住宿……
事后,孙林父听到了季礼的这段议论,终生再也不听琴瑟。这就是“燕巢帷幕,危在旦夕”的来历。
其实,从音乐声中听出危亡的预兆,过于玄幻了。实际情况是:当时卫献公还被晋国拘捕,孙林父所处的地位非常微妙,而整个卫国群龙无首,而赵武在卫国进行大肆杀戮后,卫国上下存在着一种怨恨心理。季礼是个讲究礼节与规矩的人,处身在戚地这个尴尬的领土上,他回程当中又要经过卫国,所以他借此表明自己的态度:我尊重君权神圣,认可戚地地位尴尬,拒绝去拜访当地的领主……
戚地很大,他距离帝丘八十里,但戚地以西的所有领土,名义上都归于戚地,所以季礼虽然没在黄河南岸留宿,实际上他留宿于黄河北岸,而且第二天他住宿的地方依旧属于戚地,第三天也是……
季礼无愧于吴国的形象大使,他一路走来,留下一路的赞誉,而他在戚地最终的表态,使得他的声誉上升到巅峰。各国君主都对他尊重君权,不认可孙林父的叛逆行为而心有戚戚焉。所以季礼返回吴国的路途可谓一路绿灯,包括吴国的敌对国楚国,也特别放行了这位使者。
季礼进入晋国的时候,韩起抵达了周王室。现在的周王朝已经沦丧得可以,连鲁国这样的中小国家都很少派人前来请安。突然间晋国突然来人,周灵王不禁有点忐忑,派人询问韩起的来意,韩起的回答彬彬有礼:“晋国的士(列国的卿于周为士)韩起,前来向周王的宰旅(下级官员)进献贡品,没有其他事。”
周灵王感动得无以复加,对人说:“哎呀,韩氏将来必定在晋国昌盛起来,他的辞令保持着原先的传统。”
此时,程郑也抵达了秦国,中行吴抵达了齐国,晋国的外交也全面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