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玩唐 >

第620章

玩唐-第620章

小说: 玩唐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会儿一个戴着幞头的中年官员引了进来,幞头压得很低。毕竟现在朝政还是由韦氏把持的,这一行刘幽求见不得光。

看到他到来,李隆基高兴地站起来迎接。这两个人不是新朋友,几年前就开始交往,关系密切。不但如此,而且李隆基等刘幽求坐下后,亲自给刘幽求倒茶。

刘幽求感谢地看了李隆基一眼,然后说:“世子,我前来潞州没有别的信,是几个人写了一些信,让我带给你。”

“哦,谁?”

刘幽求没有回答,从怀中掏出了几封信,李隆基将它们一一打开,脸上立即堆满了笑意。

信上也没有写什么,无非是向李隆基问问好,有的还更含蓄,询问潞州的粮价。其他的什么也没有说。但这个意思还要挑明吗?而且这几封信写的对象不同,有张说、张嘉贞等干臣。

所以说是祸福相依。

如果是原来历史,李隆基还没有这么快进入朝中重臣的视野,毕竟岁数太年青了。王画刻意提到李隆基,本来是不敢交往的。但朝堂上,先是老魏,然后是大宋,再到王画。就象顶天的大树一样,一根根地倒下。

别看李裹儿天天带着一群家奴,找某些人的麻烦,可只要韦氏活着,是不可能让李裹儿将这些人挤出朝堂的。但朝廷也做了处理,将他们降了官职,然后就将李裹儿约束起来。

用李显的话来说,王画也没有死,都惹下这么大麻烦事了,都没有追究,而相关的大臣只是猜测,并没有证据,就处理了。还要乍的?

但事实是不是如此呢?

武三思把持朝政时,有过多少实权?再比如王画最高也不过户部侍郎,可宰相敢抹他的面子?只要这些人在朝中不倒,依然可以掀风鼓浪。而且韦氏这一次等于图穷匕现,让许多人都看到她的野心。

李显这棵大树摇摇欲坠,许多人寒心,都另寻高枝。但李隆基有什么本事,能让神出鬼没的王画的都看重了?现在就没有人敢怀疑王画识人的本事。于是李隆基成为某些聪明大臣的参考对象。

然后李隆基一些事迹被这些人找了出来。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主儿!王画说他在李氏宗室中才能第一,一点也没有虚夸。主要他的身份,是相王的儿子。重振大唐,李显是没有希望了,于是将希望放在李隆基的身上。在韦氏大动作之前,帮助李隆基培养成一支可以抗拒的力量。当然还在观望,如果李隆基自己都没有这个自觉,他们只好作罢。

李隆基怎么能没有这个自觉?

而且与历史走向不同,因为王画数次说过女主不昌,看好太平公主的人也没有历史上的多。

李隆基立即回信,现在自己这个机会很难得的。只要王画一天不出现,朝廷就一天无法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只要王画出面了,与朝廷搭成和解,就是到现在李隆基也不相信王画会谋反。甚至他怀疑为了和解,李显能将李裹儿下嫁到大洋洲,虽然舍不得,可这是安抚王画最好的方法。

想到这里,李隆基黯然一叹,如果王画对自己妹妹有对李裹儿一半好,自己何必与他发生龌龊?

解决了王画,自己还会浮出水面。那时候再想象现在逍遥自在,是根本不可能了。

一会儿信就写好。李隆基才能出众,善骑射,绘画,特别画墨竹在整个唐朝是有名的,善音律,善文,书法也很好。这笔字写理刚遒有力,而且信上的内容更是写谦虚礼貌,让人看得怎么看怎么舒服。他没有写别的东西,一一回答,可在语气中浓浓透出对国家的担心,也没有明说,却能让人感到那种意思。

看到李隆基在写信,那种温文尔雅的样子。刘幽求想起了另一个人,王画。心想这是一对双子星啊。如果王画能帮助世子,那该多好啊。甚至他在心中想像如果那样,有可能李隆基最后荣登大位,那么这一对君臣将闪烁千古。

那,那是,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就没有那一个皇上能眼睁睁地看着大臣的力量胜过自己的力量。就是宋仁宗在世,都不能容得下王画,除非王画主动将力量交出来,然后淡处朝堂,否则都不会有好的下场。

不过李隆基现在还没有这想法,想的也错了。

得知王画的力量,李隆基先是生气。能不气吗?他奶奶的,拥有了这么强大的力量,都可以颠覆整个国家,但是却将自己限制得死死的。但随之而来的就是佩服,这么强大的力量,不露山不露水的发展起来,这也是千古未有的本事。这算是太平盛世,否则他都能角鹿天下了。最让他哭笑不得的是,就象看透自己内心一样,这是什么样的洞察力?

但在将王画谋反的可能排除在外后,李隆基就在想王画的用意。没有支持李重俊,能理解,才能浅了,王画没有看上眼。没有支持李裹儿,王画自己说过了,女主不昌。那皇上还有两个儿子,也没听说过他与这两个堂兄弟有接触。可不需要接触,李显不是武则天,春秋正盛,没有意外还有几十年好活。那么只剩下一条,限制自己与姑姑,那是想辅助自己这个伯父了。为什么没有对付削弱皇后?很“简单”,李裹儿没有娶到手。一旦娶到手之后,会大肆排除皇后的势力。但后来与姑姑搭成协议,大约也感到他想法不能成功。

一想到这里,李隆基心中有些激动。不过为什么非要通过姑姑呢?

信写完了。立即打上火蜡。

但他与刘幽求好久没有见面,还要说说话,因此坐在德凤亭,两个人正在聊天。

就在这时候,外面有他的心腹跑了进来,说道:“世子,大事不好了。”

渭水码头边,两个挑夫路人甲与路人乙,正在凉棚里喝大碗茶。

一边喝着一边聊天,聊的是粮食。他们正在将粮食从渭水船只上往岸上挑,甲说:“今年粮价有可能又要涨价了。”

洛阳两仓被烧,王画逼出唐朝,这两样消息传开去,最让百姓担心的就是粮食涨价。事实上有许多粮铺开始悄悄控制粮食出售。可是粮价是上扬了,但没有上扬多少。

今年王画不欠朝廷粮债。但在三月末,王画将一批优质的大米卸在苏州,以每斗米二十文钱交给一些粮商,船只卸完后,扬长而去。也没有官府敢过问,李显下诏停止追剿王画,这些官员也不是吃素的,眼睛一个个很明亮。况且连宗楚客都感到头痛,这些官员敢得罪王画吗?

其实卸下的粮食并不多,只有一百来万石,但这次高调的行动传出去,对稳定粮价起了重要作用。不管怎么说,王画并没有放弃百姓。当然了,对王画所说的大义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粮价稍微上扬了一点,但不厉害。

可王画也仅于此,这导致了夏收到来时,粮价没有下跌,反而再次扬了一点。这是有杂粮这个利好的消息,可如聪明人所想,杂粮才普及,能惠及多少百姓?现在长安城中新粮每斗米涨到了三十文钱。

这不免对一些贫困的百姓,产生一些担忧。就是农民也担忧,不是农民就有许多粮食的,有许多农民夏秋收一来,马上就要卖粮,以解决债务与家中所需,粮食涨价,对一些佃户与少地农民,同样不是利好的消息。

乙说:“兄弟啊,那也未必。我听到一个消息,朝廷想与王侍郎谈判。如果谈好了,王侍郎不会不顾我们的。”

这个人提到王画,凉棚里立即有许多人加入这个话题。

有的说王画那天晚上如何被某个人所逼(韦氏是没有人敢直接提的),然后大杀四方,怎么杀出皇城的,又怎么杀出洛阳的。飞天遁地都出来了。然后说到李裹儿。最后提到王画那个大陆,一个个猜测那个大陆离唐朝有多远,以及九州之鼎。消息有真有假,就是真的,也被夸大了许多。

最后又谈到粮食身上,许多人开始担心起来。

就在这时候,一个人闯进了凉棚,喊道:“不好了,大事不好了。”

长安皇宫。

最郁闷的是李显,王画高调运粮,更证明了他没有反心。其实这个粮食连他也不知道内幕,不是李显他们所想的,杂粮等到收益最少也得好几年。但只能解决一部份因素。否则明朝杂粮已经普及,为什么因为饥民,还有李自成之乱。当然了,那次是冰河期,导致旱灾严重导致的。现在粮价的下跌,导致种植粮食的大户兴趣不高。朝廷也放松警惕,因此继续安排了一批粮食,用这个利好的消息稳定粮价。

后来出事了,但这些粮食在中途之中。王画依然将它们调到苏州,一旦也算好了官府不敢为难,二是争取一些大义,三是平稳的粮价,可以继续利用唐朝现在目光短浅,继续在默许商人向吐蕃调动粮食,交易牲畜,这个机会可以将粮食私下运输到鄯南。马上西北需的粮食更多。所以粮价不能乱。

但有几个人知道王画的小九九?

王画这样一来,李显更加想念。

与韦氏吵了几次,韦氏多机灵的一个人,看到不妙,主动认错。李显也就软了,毕竟夫妻一场,还是患难夫妻。但也降了王画卖头令名单上大臣的职位,这是安抚王画与他女儿的心。

事实上李裹儿也不傻,所以继续找他们麻烦。最后韦氏羞恼起来,她将李裹儿喊到身边,直接威胁,现在朝廷是有意与王画言和。就看王画能拿出多少诚意,如果诚意十足,不戒意继续这门婚姻。可是你做好准备,远离唐朝吗?

李裹儿有些犹豫不决,不过最后还是毅然地点头。

韦氏继续说,那就到时候帮我多劝劝王画。但如果你胡闹,王画连你感受都不顾,那么不要说拿王画没有办法,王画还有亲人在唐朝,还有族人在唐朝。按照王画的举动,确实能判谋反罪名。如何选择交给李裹儿自己。

李裹儿让母亲这个软硬兼逼,弄得仓皇失措,还真不敢再找宗楚客麻烦了。

但她也没有完全放弃,为什么母亲要杀害王画,内幕她还真不知道。她手中也没有多少力量,有,可派不上用场。可她有一点,钱多,王画留下的钱,她没有用完。

王画会用钱砸,她不会用钱砸?这段时间正在寻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