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渐青-第3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清对青唐羌的问题也曾仔细考虑过,但希望先听听种世衡和庞籍的看法,他们长期在边关,更了解情况,不象朝中那大臣两眼摸黑瞎比划。
庞籍说道:“瓜州、沙州一带,当年曹议金曾在此建立过以汉人为主政权,于阗亡于黑汗国后,部分于阗百姓也迁徙到玉门沙州一带,虽然最终被西夏占领了,但这些地方仍是以汉人为主,于阗百姓性也一向心慕我中原王朝,这些人归附不难,关键还是青唐一带,吐蕃人占据青唐之地后,汉人基本被驱逐内迁完了,剩下的全是吐蕃人和羌人,非常不利于我大宋管治,鉴于此,下官的意思是建议朝廷大量迁民往青唐一带。”
庞籍这话说得有些油滑,很对,但却是战后的事,基本与即将展开的军事行动没关系,因为,要想迁民总得先打下来再说。许清本来的意思是想询问打的过程中,要不要对青唐一带的吐蕃人清冼一遍,但这问题有些敏感,庞籍干脆跨了过去,谈起后续事宜来。
看出这个情形后,许清也没有多作询问,接口道:“不光将我大宋百姓迁往青唐,本帅的意思是,先将青唐一带的吐蕃人全部内迁到陕西四路,这些年与西夏作战,陕西四路破坏很严重,很多土地荒芜,正好让这些内迁的吐蕃人来耕作;
然后再让朝廷将国内失地流民迁往青唐,青唐一带地土肥沃,盛立五谷,让内地无产百姓去耕种正为合适,这样一来,还能将内迁的吐蕃人与高原上的吐蕃人隔绝,再多建学舍,以儒家教化,如此花二三十年之功,当可将这些内迁的吐蕃人彻底同化。”
种世衡抚须道:“许招讨思虑周全,如此确是最好的办法,下官附议。”
许清颔首,接着神色一正道:“本帅令,此次征讨河西及青唐,由狄青任主将,率四万骑军先行,李承武为副将,率三万步军随后,务必尽快扫平河西及陇右之地,四夷向来畏威不记恩,为了配合后续的迁民事宜,你们要打出我大宋军威来,将其震慑得服服帖帖的,凡敢反抗及不听号令者,杀!”
“末将得令!”狄青与李承武立即起身接令,大声应喏!
既然与种世衡及庞籍的意见基本协调了,许清接着说道:“事不宜迟,就请庞经略执笔,咱们几人联名给朝廷上道迁民奏章,力求尽快在朝廷上通过,否则等战事平息下来,我大军一但撤回,到时再迁民恐怕会有叛乱。”
等庞籍就案书写时,种世衡又说道:“许招讨,如何安置河套地区的党项人朝廷可曾有预案?”
这事在决定伐夏时,许清就曾提出过方案,赵祯也曾招集范仲淹等重臣商议过,最终也同意了将半数党项人迁往荆湖之地,目前长江南面半数还是蛮荒之地,就将这些党项人迁过去开发湖南(洞庭湖之南)好了。正真的党项人不过几十万,经此灭国大战,其中还有青唐军的大力清洗,现在余下不过半数,迁徙起来倒便利了许多。
许清将朝廷的决定说了出来,种世衡道:“如此甚好,将党项贵戚及大部分富户迁过大江,再大量迁民到河套来,对剩下的一部分党项人也大力同化,如此可保河套地区安定了。”
几人联名发出奏章后,狄青领着四万骑兵立即呼啸而去,李承武带着三万步兵及两万民夫紧随于后,前往收复河西走廊。
而许清这边集兵十三万,开始对西夏最后的两个据点进行猛攻,在火炮与火蒺藜的猛轰下,静州一日而下。
最后大军团团围住兴庆府,城下连营十里,军旗猎猎,绝望的李元昊再次派人来求和,开出了割让定难五州等条件,甚至投许清所好,答应将张元这些投到西夏的‘汉奸’交给许清处置,许清一笑置之。
现在你李元昊还有资格说什么割让吗?所有的一切咱们会自己拿回,连你一家我都打算抓回去给赵祯跳舞取乐了,还割让?你李元昊有资格割的只有跨下那啥了!
第404章 再现狰狞
兴庆府城高八丈,护城河宽十丈,两北各两门,东西各一门,算是西北少见的雄城,原本每个城门都被宋军以壕沟封死,现在宋军又重新把东门与南门的壕沟真平了,明摆着是要从这两个方向发起主攻。
李元昊带着者多如定等人在城上巡视,神色很是憔悴,但依旧释放出一股狠厉之色,往日他这个青天子所到之处,总能引来士卒激动的眼神,或是由衷的欢呼,但现在,李元昊从他们眼中看到的只有心虚,党项人经过李元昊祖孙三代经营,总算是正式建起自己的国家了,但党项内部依然有许多传统的部落势力。
在这国之将亡之际,很难保证私底下有没有人起别样的心思,李元昊这些天时常被恶梦惊醒,总是梦到有人偷偷开门献城,李元昊明白,这绝对不只是恶梦,若是城外的许清许诺确保献城者的富贵,他怀疑甚至有人敢当着自己的面冲去打开城门。
因为谁都知道,整个西夏等于只剩下这座被大军团团包围的都城了,破城不过是迟早的事,连李元昊自己也确信这个事实。
若是往时,还能指望辽国给大宋施压,促使大宋退军,但现在李元昊心知肚明,若是辽国还有能力大举出兵的话,恐怕当初耶律宗真就不是提笔在和议上签字,而是提刀再杀到西夏来了,指望辽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
他昨天又派人出城求和,条件只是象府州折家一样,世袭兴庆府知州一职,保留两万军队为大宋守边,其它的全部归宋,然而就是这样的条件,许清也不屑一顾,李元昊只得打起精神,誓死一战。
李元昊刚走到城南,城下突然驰近数千宋军,非常分散,毫无阵形,这样子绝对不是在攻城,只见这几千宋军一进入神臂弓箭程,顿时一通乱射,身边的亲卫立即将李元昊护到城碟下,他们对宋军的神臂弓已是十分畏惧,手中的盾牌未必有用,还是厚厚的城碟安全些。
其中一根箭矢就落在李元昊身边,他留神一看,只见箭竿上卷着一张纸条,连忙拿过来打开看,纸条上写着两行字:“城破只在朝夕,降者可留性命,顽抗者——杀!”
那个杀字特别大,还是红色的,血淋淋的样子特别刺目,让人看了心里有种麻麻的感觉。
李元昊立即跳起来,大声下令收缴宋军的传单,但宋军从四面城墙同时射入上万纸条,又岂是能收缴得完的。
若是宋军一言不发就强攻,或许在李元昊的威压下,夏军还能死抗一翻,但如今听说只要投降就能保住性命,对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城中百姓,对人心惶惶的夏军来说,这无疑加快瓦解他们抵抗的心里,士气进一步滑向低谷。
许清突然来这么一出,是另有想法,他认为,如何党项人誓死反抗到最后一刻,就算自己踏平了兴庆府,依然不能折断党项人的精神脊梁,都说人死了精神不灭,这话用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上,确实是存在的。
但若是在城破前,党项人就自己投降,一个国家那种看不见的精神脊梁、内在凝聚力,也就彻底被打断他。因为他们一但投降,确切地说那就是他们自己放弃了这个国家,也再谈不上什么凝聚力了。
兴州城下,三月的阳光照在巍峨的贺兰山上,山上的积雪再把阳光折射下来,显得十分瑰丽壮观,但此刻兴州城头的夏军却感觉不到一丝暖意,城下宋军迈着铿锵的步伐,举着无边的枪林,如红色的浪潮从四面压了过来,十几万人每走一步皆击盾低吼。
唬唬唬!
声浪不高吭,但十几万人沉沉的低吼汇在一起,却能让贺兰山都为之颤抖,兴州城头如同经受着一浪接一浪的风暴摧击,特别是东南两面,宋军各派出了五万人的攻城队伍,一辆辆高比城墙的的攻城车,一架架巨大的八牛驽,在宋军阵前缓慢却有力地推进着,更增添了无比的气势。
许清不想再复制灵州的地道战,一是挖地道耗时太长,有些事可一不可再;二是上次轰塌灵州城墙用去大半火药,如今兴庆府城墙更加坚固厚实,军中火药恐怕已经不足施为。
许清的帅旗立在东面,种世衡负责南面,一面面的旌旗在风中猎猎招展,李元昊看着城下的一切,脸色凝重异常,宋军刚刚射入劝降传单,立即以巨大的威势压上来,这无疑加大了传单的说服力,从城上夏军惊疑不定的神色可以看出,宋军真个猛烈攻城时,恐怕没有几个会拼死抵抗到最后。
李元昊疯狂了,这个骄横一世的‘青天子’在巨大的绝望中,拔出锋利的宝刀,狂吼一声,对着那些脸色犹疑的夏军就砍,城头上一时血光飞溅,人头滚地,李元昊溅了一身的血,放声狂吼道:“有朕在,西夏不会败亡,尔等谁若不誓死作战,便如同此獠!”
李元昊狂吼着,又对一个吓得双脚发软的夏军士卒猛砍下去,巨大的力道加上牟利的刀锋,竟将那个士卒的脑袋劈飞起几尺高,啪的一声落在地上后,滚出四五丈才停住,靠着这种疯狂的斩杀震慑,李元昊还真镇住了东南的夏军,在他的喝令下,城墙上的夏军开始提起勇气加紧备战。
但是,这种靠威吓挤出来的勇气,能顶得住多久呢?
李元昊不管这些,能顶住一刻是一刻,因为他明白,一但城破,他手下的大臣或许还有投降的可能,但他自己即便不死,也生不如死。
若不算西征的狄青他们,这将是实际意义上的伐夏最后一战,许清兑现了自己当初的承诺,让荆六郎带着一营人马作攻城前锋。
荆六郎兴奋异常,带着龙卫军右厢一营人马从中军大旗下疾冲而出,他戴着那副狰狞的鬼面具一出现,加上撑着一面许字大旗,瞬间让数万宋军的士气飙升到顶点,有爆棚的倾向。
随着伐夏大战的节节胜利,许清作为三军主帅,在二十万出征将士间的威望早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大宋自太宗以后,这几十年来何曾有过这等拓土万里的辉煌胜利!
不管别人怎么看,在这二十万出征将士心目中,许清已经成了战神一样的人物,以年未弱冠之龄,率军几十万灭人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