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武公传奇-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祖说道,大哥知道众位兄弟个个侠肝义胆,对大哥忠心不二。大哥只是担心,有朝一日,兄弟们的部属要是把黄袍也披在你们身上,你就是一万个不愿意,怕是也会像我一样,推辞不掉呀。兄弟们这才明白皇帝大哥的弦外之音,顿时惊出一身冷汗。大家一齐跪倒,恳请大哥指点迷津。太祖长叹一声说道,众兄弟为了大哥能当上皇帝吃尽了千辛万苦,大哥无以为报。大哥想从今往后,只有让兄弟们少一些烦恼,多一些快乐,少一点责任,多一点清闲。多置田产豪宅,多娶美妾娇娃,尽情享受革命成果。只有如此,大哥才稍感心安呐。众兄弟茅塞顿开,谢恩而去。第二天早朝,难兄难弟个个称疾请辞。太祖大行封赏,两相欢悦。
这是一个有名的历史事件。正史记载,说是中国第一大牛皮客,自称“半部《论语》得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赵普给宋太祖出的金点子。其实不然,这金点子是忠武公的。后来太祖驾崩,太宗为了“兄终弟及”,便伙同天下第一大牛皮客赵普炮制“金匮之盟”。赵普乘机搭车,要哪些疯疯癫癫的史官张冠李戴,把忠武公的这份功劳记在了他的名下。
忠武公自汴梁犒师返回金陵,深感宋太祖是一位堪比光武先帝的真龙天子。特别是他那“杯酒释兵权”的谋略,大出忠武公意料之外,毫无血腥,皆大欢喜。比当年光武先帝在太学里创办将军班还要高明,活灵活现地体现出他的深谋睿智。回到金陵后,忠武公一反常态,坚决主张大唐帝国纳土归宋,合国而治。为此,主战派的大臣们都认为忠武公在北上犒师的过程中,肯定是接受了大宋国的巨额贿赂,已经沦落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唐帝国的叛徒,大宋的忠实走狗。于是,联名奏请皇上,强烈要求纪检监察部门立案查处。有头脑简单的武将甚至要求将忠武公推出午门杀了算球。
那段时间,忠武公的日子非常难过。朝堂之上,主战派的大臣们天天要他交待叛变投敌的罪行,问他得了大宋国多少钱,是现金还是支票。问他在汴梁的“天上人间”里睡了多少大宋国美女。问他被大宋国封了什么官。每天散朝回家,金陵城的百姓就用臭鸡蛋和砖头石块飞他,差点没把他打成脑震荡。国子监和教坊里的青年男女,还举着“打到叛徒、内奸、国贼余最”和“抵御宋寇,抗战到底”的横幅在金陵城的大街小巷上游行,最后围着他的府第,一遍一遍地高呼口号,排山倒海。
皇上李煜也拿不定主意。大家一说要战,他便立即宣布忠武公停职反省,接受调查。等到前线传来不利的消息,大家一说要和,他又立即宣布忠武公官复原职,主持和议。就这样斯斯艾艾,反复了十几次。九百七十四年底,太祖再也没有耐心,着升州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曹彬率十万大军,楼船百艘,五路并进,自荆州顺流而下。连克池州、当涂、芜湖,屯兵采石,只等李煜开城纳降。好在曹彬也是一员仁厚战将,不忍金陵百姓惨遭屠城,兵临城下,只围不攻达十月之久。等到城内粮草殆尽,人心惶惶,方引兵破城,轻取金陵。次日,天色灰暗,细雨朦朦,李煜带着家眷近臣,登船北上。船至江心,李煜回首遥望金陵,不禁潸然泪下,愁绪满怀,一改香词艳句,发出如下悼国悲情:
江南江北旧家乡,
三十年来梦一场。
吴苑宫闱今冷落,
广陵台殿已荒凉。
云笼远岫愁千片,
雨打孤舟泪万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
不堪闲坐细思量。
自此,江南十九州,一百零八县悉数划入大宋版图。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正文四十
两个月后,李煜及家人近臣船抵大宋京城汴梁。同时抵达汴梁的还有吴越国王钱俶夫妇及太子近臣。因自乾德二年始,太祖不断向李煜示好招降,先是李煜之后娥皇病逝之时,派专使赴唐提亲,欲结秦晋之好。后又强留李煜七弟李从善为大宋泰宁军节度使,并于京城汴梁专为李煜营建礼贤馆待降。但李煜总是瞻前顾后,犹豫难决,直至金陵城破。而吴越国王钱俶则能审时度势,恤民全国,纳土称臣。出身不能选择,道路可以选择。同为一国之君,但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命运结局。在汴河的皇家码头上,李煜和钱俶楼船同时抵达,但一边举行的是热烈的欢迎仪式。锣鼓喧天,太子迎接,场上还挂着“热烈欢迎吴越国王进京觐圣”的巨幅标语。而另一边举行的是庄重的献俘仪式。甲兵分列,武警押送。场上挂的是“热烈庆祝平唐战役全面胜利”的巨幅标语。第二天在崇德殿举行的觐圣仪式更是让李煜无地自容。李煜因违命不从,太祖封其为违命侯,拜左千牛卫将军,同时还极具讽刺意味地封他的皇后为郑国夫人。钱俶则因为归附大宋,太祖策封其为吴越国王,天下兵马大元帅,特赐“剑履上殿,书诏不名”,还打破祖制策封其妻孙氏为吴越国王妃。
太祖得知忠武公也随同李煜来到汴梁,十分高兴。百忙之中在崇德殿专门接见了忠武公。鉴于忠武公能言敢谏,成就乾德元年“杯酒释兵权”谋略,犒师返唐之后又极力主和的丰功伟绩,太祖任命忠武公为大理寺评事。
当时,在忠武公的心目中,第一敬仰的人是光武先帝,第二就算是宋太祖了。他认为,曹魏小丕,有才无德;晋武大帝,始治终乱;炀帝杨广,荒淫无度;大唐太宗,有勇寡谋。只有太祖,性情仁厚,谋略过人。当年,太祖夜访,忠武公虽然提出了剥夺功臣兵权是消除内患的重要途径,但对于采取什么措施来让身经百战的将军们心甘情愿地交出兵权却没有良策。想不到太祖一夜深思,“杯酒释兵权”,比光武先帝还要技高一筹。但是,更让忠武公目瞪口呆的还是他“一国两制”思想的创立。
九百七十五年,大宋挥师南下,兵指金陵,平唐告捷。一时间,朝野上下都有些自高自大。特别是一些在平唐之役中立了战功的武将,趁机自吹自擂,说是只要大哥发一句话,兄弟们无须解甲卸鞍,一鼓作气拿下钱塘再洗征尘。一些没有参战的武将更是邀功心切,纷纷说大哥可不能厚砖薄瓦,荡平吴越也要给我们留些建功立业的机会呀。一时间,朝堂之上有如菜市,人声鼎沸。但太祖只是含笑不语。不久,太祖在崇德殿召开大会,宣布的却不是平吴作战方案,而是要封钱俶为吴越国王和天下兵马大元帅的人事任命。气得几个没文化的鲁莽武将当时就操娘捣**,扼腕叹息。还有几个更蠢的家伙想自己南征北战枪林弹雨,到如今才只混了个偏将,而大哥竟然封阶级敌人做天下兵马大元帅,实在是委屈的不行,还搂着头蹲在地上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大家都纷纷上疏,说这样的做法不合礼制。太祖振振有词,掷地有声地说道:
宋朝之于吴越,无论国力兵力,犹虎狼之于狐兔,雄鸡之于虫蠹也。然势与俗化,礼随变具。自古明君都是观时而制法,因事而制礼。法令制度,各顺其宜。方便国事,未有陈规。我朝制礼应以利国利民为本。今吴越明势知时,恤民全国来附,焉有不纳之理?四海之内,莫非王土;九州百姓,皆是子民。何来贵贱亲疏?连年征战,仓廪靡费,田园荒芜,民不聊生,罪孽也。吴越历代国王恤民为本,兴修水利,劝课农桑,选贤任能,严明赏罚。五传至钱俶,更是殚精竭虑,勤政务实,功不可没。十三州八十六县风淳俗雅,百姓安居乐业,不可惊扰。“一国两制”自我朝始,以示殊恩!
一千九百八十二年,我还在江州师专做文学梦。这一年的冬天,在中国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新修的《宪法》秉承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二猫论”创立者的旨意,正式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写进了大法,从而标志着“一国两制”思想的正式形成。就今天而言,这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一国两制”也是中国富裕强盛的必由之路。但就当时而言,全国人民都只知道中国要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锲而不舍,前仆后继,一直要走到共产主义去。怎么又要去搞资本主义呢?很多真正的布尔什维克坚决想不通。纷纷上书中央,说这是“阶级斗争新动向”。也有些愚蠢的家伙,象大宋开宝八年的那班武夫一样,搂着头蹲在地上呜呜咽咽地哭。但是,包括我在内的激进的年轻人想得通。那段时间大家都把“管他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作为一种时髦思想的标榜整天挂在嘴上。有人还真就在南昌的一座大桥的桥头上塑了两只巨大的猫来诠释这一理论。历史知识浅薄的青年们都对“一国两制”创造性的提出崇拜得不行。这年寒假,我在忠武公面前也是大吹大擂,把“一国两制”的首创吹上了天。忠武公只是冷冷地说,“一国两制”势在必行。只是这不是他的首创。首创者是宋太祖赵匡胤。真是一盆冷水把我青春的烈焰化为灰烬。
一个是“杯酒释兵权”,一个是“一国两制”,两项创造性的雄韬伟略使上千岁的忠武公对宋太祖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决心恪尽职守,勤奋务实,为大宋的繁荣昌盛作出无私的奉献。
大理寺就是今天的最高人民法院。大理寺评事的职责就是对大理寺所办的案件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督检查,以确保案件办理的公正性。忠武公认为太祖是一个仁德之君,因而对给他的职级待遇和工作岗位并不在乎。他想岗位安排只是革命分工不同,不管在什么岗位上工作,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让国家富强,让人民幸福。吏部的官员找他谈话以后,他认识到大理寺评事一职十分重要,担负的是维护司法公正,纠偏祛邪,杜绝冤假错案的重要职责。他十分乐意地接受了这个职务,并且很快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