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大唐春 >

第147章

大唐春-第147章

小说: 大唐春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日贤弟啊,怎么来的这般迟?待会儿须得罚酒才是”

说笑之中,他接了李曦,两人把臂而入,那王殊彦和杨洄都是矮一辈的,身份也不够,所以便只好在外边找个地方坐下。

进得门来,李适之便是意气风发地道:“来,来,来,诸位贤兄,容我为大家绍介一番,此人乃是吾家兄弟,李曦,字子日,现为从九品奉礼郎,正在国子学内读书。”

内堂里坐着的这些人都是当了一辈子官儿的,见李适之这个隆而重之的介绍一个年轻人为自家兄弟,虽不免心中错愕,却还是一个个站起身来笑着拱手互道寒暄。

其中有些人是知道李适之与李曦在城西驿馆之内约为兄弟这件事的,只不过在他们想来,那也不过是游戏之语,倒没想到李适之竟是这般认真,对待这个李曦也是罕见的重视,因此当下里寒暄过后,自家看看李曦,也是不由得心中审慎了起来。

等到李曦与众人寒暄毕,李适之亲自为他布了座,于是他就在苏晋的旁边坐下了。李适之回到自己的主席上谈笑之间与众人说起李曦的一些轶事的时候,苏晋看李曦进得门来与一大帮老头子谈笑寒暄,表现的倒还自如,便不由得侧过身子来悄声地笑道:“怎么样?以前大概是觉得跟李适之称兄道弟不错,现在呢,跟一帮老头子坐在一处,滋味如何?”

面对这么一个聪明人,李曦倒也不必作伪,当下就很认真地小声回答:“确实有点别扭。”

苏晋呵呵地笑起来。

知道刚才即便介绍了也免不了只是走马观花,这会子借着他人都在相互谈笑的功夫,苏晋便耐心的为李曦解说在座的人物,偶尔还略加点评,倒是推心置腹的很。

时间缓缓而过,门外的知客不时的就会高声唱诺,随后就会有大人物进到内堂里来,照例的又是大家都起身彼此寒暄,李曦也跟着做,然后坐下之后,便继续听苏晋绍介这个新来的人物,如此一来,就在等待晌午开宴的这么回子功夫里,李曦倒是听到了不少此前不曾了解的朝中掌故,因此说着说着,他便很郑重的冲苏晋道谢,苏晋摆摆手不以为意,李曦便说想要找个时间过府拜访一下,苏晋点头坦然应下,随后两人便商量着约了时间。

正在这时候,大家正相互谈笑着呢,门外守着的知客却是慌慌忙忙的跑进来,拱手对李适之道:“老爷,门口大公子来人知会,说是寿王殿下竟是大驾亲临了,请您务必亲自到门口迎接。”

李适之闻言大吃一惊,刚才寿王府那边派了一位叫做陈庆之的王府长史过来,就是他亲自接进门来的。他自己也知道,之所以往各个王府那边都送了请柬,其实只是礼节上表示一下对皇子们的尊重而已,他也知道皇子们是不大可能亲自过来赴宴的,这不,大家约好了似的纷纷派了自家府上的长史官过来道贺,这就够给面子了,说不得还是有点看在自己乃是承乾太子的嫡孙,论辈分是他们叔叔的面子上,这才会给出长史过府的待遇规格。

可是,寿王府长史陈庆之已经来过来了呀,怎么寿王随后又亲自来了?

这个时候扭头看看,他蓦地发现,那位寿王府的长史官陈庆之居然不见了。

心里吃了一惊的同时,他脸上没有惊喜,反而是有些审慎的样子,不过既然寿王已经到了家门口,他自然还是必须要赶紧出迎的。因此当下他便匆匆忙忙的离了席,带着几个知客到大门口去亲自迎接去了。

他前脚刚走,后脚那杨洄就迈步进来了,进来打望了一眼,看见李曦之后,他也顾不上跟其他的诸位大人们问好,便直奔李曦而去。

到了他身前,面对一脸纳闷的李曦,他颇有些通风报讯的鬼祟,低声道:“子日先生啊,这事儿,嗨,都怪我呀那个,要么,你就先回避一下?”

“呃……这是为何?”李曦闻言自然满是错愕,就忍不住问:“出了什么事了,怎么莫名其妙的,要让我回避?”顿了顿,不等杨洄说话,他就又道:“哦,对了,我都说了的,溯之兄,你就不必一口一个子日先生了,叫的怪生分的,就直接叫我子日就好。”

杨洄点点头,着急的了不得,“这会子也来不及解释了,容回头我再跟你细说今日的来龙去脉,眼下你只需要知道,寿王殿下此来,是有人把她拉来的,这用意么,自然就是奔着你来,要找你报仇来了所以,你还是赶紧先躲躲吧,避开再说”

然后又信誓旦旦地拍胸脯道:“你放心,只要今儿你不让寿王殿下碰上,回头转圜的事儿就包在我杨洄身上,管不叫你子日兄为难就是,如何?”

这回李曦闻言,可是真的有点错愕了,顺着杨洄的话,他自然是很轻易的就想到了刚才在外边发生的那件事,想到了那个姓李的女孩子……

似乎,自己无意之下惹到了不该惹的人了?

临来长安之前,老师周邛语重心长的叮咛过什么来着:子日啊,你是个有大前程的人,所以你记住为师一句话,到了长安之后,谁都可以惹,也谁都可以交往,却惟独有两种人,你既不能交往,也不能惹。

第一种,是皇子们。

第二种,是没有嫁人的公主。

第三卷 风风火火闯长安 第三十一章寿王

第三十一章寿王

周邛之所以会有那么几句叮嘱,并不是没有原因的。

按照他的话来说,当今朝中太子暗弱,虽然玄宗陛下对于自己的兄弟和诸皇子们向来就控制得极严,所以还不至于出现诸皇子争储的乱局,但是太子的暗弱与武惠妃在宫中向来的强势,却是连玄宗陛下都无法控制的。

更何况玄宗皇帝喜爱惠妃和寿王这母子俩,也是朝野上下皆知的,寿王殿下又是温文尔雅,一派温和的大家气度,朝中倒也有不少大臣对他很是看好。

所以,虽然表面上玄宗陛下把朝野上下压服得口声皆无,看上去朝堂稳定的很,但其实有识者都知道,太子之位保不保得住还真是不好说得紧。

甚至于,当时周邛犹豫了半天,最终还把他到蜀州来赴任之前自己的岳父九龄公的一句私语说了出来,按照九龄公看来,尽管朝中无数大臣包括他自己在内都是力争要扶保太子李鸿的,但是看李鸿素日的做派,以及玄宗陛下对他的态度,只怕他这个太子之位,已经是没有多长时间可坐了。

但是即便太子丢掉了储君之位,就一定会落到寿王头上吗?

也还不一定。

要知道,今上可是从当年错综复杂的宫廷政治斗争中厮杀出来的,普天之下,怕是没有人比他更懂得掌控这些事情。再加上他对武惠妃出身武氏的忌惮,所以温文尔雅并无王霸之相的寿王李清能不能坐上储君之位,又是一个迷。

而且说实话,在这种废立的大事上,玄宗陛下向来是很有主意,乾纲独断的很,别管他平日怎么虚心纳谏,在这种事情却是谁的话都听不进去的。

否则他就不是玄宗大帝了。

储君的废立,出乎他一心之变,一家之言,而身为臣子的,若是胆大妄为的穷究其心,或许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对他来说,储君的废立不只是要为了大唐的千秋万代考虑,首先要考虑的第一点,却是要保证这个太子不至于威胁到他的地位。

所以,即便太子李鸿下去了,谁会上去?

不好说的很。

为人臣者计,自然是不好掺和在这等皇家内务事里的,因为若是你蒙对了还倒好,若是蒙不对,那可就是把自己的前程都砸到里头了。

因此,周邛非常郑重的提醒的两种人里头,排名第一的,就是朝中的皇子们。

对于他们,普通的交往不是不可以有,但千万要掌握分寸,不可惹怒了,亦不可走得太近,免得将来脱不开身。

至于这第二种,既不能惹也不能得罪的,则是公主。

众所周知,自从太宗朝以来,一直到高宗、中宗、睿宗等等诸朝,大唐的公主们实在是不安分的紧。

先太宗皇帝第十七女,高阳公主,下嫁的是当时名相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房遗爱到最后甚至官居太府卿、散骑常侍,又封右卫将军,其恩宠之隆可想而知,但是后来,他们夫妻两个却是因为谋反被高宗皇帝捕杀,他们的几个孩子也都被流放至岭表。

而且与他们一起参与谋反的,还有先高祖的第十五女丹阳公主,她的丈夫乃是薛万彻,以及太宗的第七女巴陵公主,她的丈夫更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霍国公柴绍的儿子柴令武。最后的结局,是他们统统被处死。

至于高宗的女儿之中,太平公主就不必说了,她曾经权势煊赫几十年,光是参与的宫廷政变就有不下十几次,先后把自己的哥哥中宗和睿宗扶上了皇位,只是在最后,在人生的晚年里才败在了玄宗陛下手中而已。

至于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那就更是了不得,先是要求老爹把自己立为皇太女,也即女储君,后来更是联合母亲韦皇后一起向中宗皇帝进献了毒饼,亲手毒死了自己的老爹。

并且她随后还和韦皇后一起发动宫廷政变,挟持当时的相王后来的睿宗皇帝李旦和太平公主,企图立韦后为女皇,自己为皇太女。不料在这场宫廷政变中,最终还是当时身为临淄王的当今玄宗陛下李隆基技高一筹,最终杀死了韦后及其党羽,并且立自己的老爹相王李旦为帝,而安乐公主也是最终死在了这场政治漩涡之中。

要知道,玄宗皇帝可是自小就在这种政治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光是他亲眼目睹过其跋扈嚣张的女子,就先后包括则天皇帝、韦皇后、太平公主、安乐公主等等,所以,他可是不单对自己的兄弟和儿子们盯得紧,对皇后这个位子盯得紧,对于自己的女儿们,也是素来看管极严。可以说,正是从他继位开始,皇后、公主们频繁参政的大唐政治惯例才被改变了。

而且,正所谓不过正则无以矫妄,到了他这里,公主们别说干政了,就连封户都只有五百户,说实话,公主们的日子都不怎么敢奢侈,比之以前诸朝的公主们,当今这些公主们的日子甚至过的都有些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