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大宋之神箭无敌 >

第71章

大宋之神箭无敌-第71章

小说: 大宋之神箭无敌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拉着我走到了一匹马前。我观察了好一会儿,才发现这些马都没有缰绳。原来王坚为了迅速让军士们学会用双脚掌握平衡,竟将缰绳剪断,完全用脚后跟的马刺控制着马的方向,从而彻底地解放了双手。

吴欲刚的步兵训练难度虽说不大,但却是最苦的。大宋的步兵盔甲奇重,光盔甲就有六十余斤,再加上兵器,步兵的负荷竟高达八十到一百斤。而重装步兵与骑兵对阵最重要两点便是阵形和行军。阵形在张珏的训练下已具规模,所以吴欲刚现阶段的训练很自然地便放在了行军之上。只是这却苦了那群军士们,他们每天都要顶着近百斤重的装备在校场上跑几个时辰,有时在晚上睡觉时,还要被我从温暖的被窝里拉出来强行军。这也使我又很荣幸地多了一个外号——“夜游神”。

弓弩的训练,张珏果真像他所说的那样,从弩手中选出千余名发弩精准者作发弩人,选力大者作张弩人。而且张珏不但训练了三人一组的弩阵,还训练了两人一组的弩阵。当我惊问其故时,张珏的回答却让我着实有些惭愧。

“若三人中有一人战死。”张珏说道:“则三人小组便可以转化为二人小组。二人小组虽还是需要两张弩,但也同样可以减短发箭的间歇。”

“若是战死两人呢?”吴欲刚想也不想便大声问道。

“一人小组还用训练吗?”吴欲刚的话音刚落,立时便遭来了众人的一阵笑骂和追打,吴欲刚见此转身就逃,但很快便有几只爆发着恶臭的靴子紧追而上……

我本想在早朝时将“神臂弓”之事上奏,可是吴欲刚却再三劝诫。

“若统制大人是一个文官,则但说无妨。”吴欲刚说道:“但如今皇上已将统制大人当作武将对待了。而且军器监还是皇新国戚,朝堂之上贾妃的党羽也不少。若统制大人今日将此事提出,则明日便会有人上奏说,郑统制你对朝廷的安排不满、对皇上的旨意不敬。所以此时非但不能上奏,若皇上问起,统制大人还要说‘非常满意’才好。”

从我上过几次早朝的情况来看,我知道吴欲刚说的话不假。看来最崇文耻武的地方,就该属这朝堂之上了。吴欲刚的这番话,也导致我这一个月来在朝堂之上,翻来覆去的就说着一句话——“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而事实上,朝堂之上大多的武将也正是像我这样做的。

一个月的早朝我虽没说上几句话,可闲来无事却听到了许多东西,也让我对财政有了一些了解。

宋朝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它是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朝代,但财政的窘迫却一直伴随着这个封建王朝的建立直至灭亡。造成这种状况的罪魁祸首,便是现代人也很熟悉的,具有宋朝特色的“三冗”——冗兵、冗将和冗费。

冗兵,是由宋朝的募兵制度造成的,宋朝的百姓一旦被召募进了军队,则终身都要在军营里度过。他们年轻力壮时在禁军,到老弱时便会很快地被踢到厢军,军晌减半。他们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可以离开军队,一是有一个孝顺的儿子愿意顶替;二是到阎王那去报道,那可没人会拦得住他们。这种募兵制度使得宋国有大量的兵冗余,可却是兵越多国越弱。相传当年西夏要攻宋境之时,打听到宋国拥有百万之兵,则纷纷举杯相庆,以为必胜。

冗将,则和宋国的官吏制度相关。宋朝的官吏是官职和差遣分开的,官职只能代表一个官吏的官阶和奉禄,差遣才是实际上的职责。简单地说,或有三名官吏的官职均为礼部尚书。但朝廷往往“差遣”另一位官吏来尽礼部尚书的职责,这位官吏才是实际意义上的礼部尚书。而其它人,或是被“差遣”做另一个职位的工作,或是根本就无事可做等侯差遣。这种官吏制度使得朝廷的官吏任命空前的混乱,而且还闲置了大部分的官吏。正官之外,等候官缺差遣的人员,多到不知其数,大约三员守一缺,略计万余人。这些官吏全都领着高奉禄而不用做任何事。待他们年老罢官后,还享受着高额的“退休金”。以至于百姓中相传着一句话:“天下最容易的事,莫过于做官,倘若连官也不会做,那就太没用了。”

冗费,则是主要是由冗兵和冗将带来的。冗兵则“厢军几十万人不作战而耗衣食”;冗将则“天下有定官无限员,各级官员增至以前的五倍。”再加上皇室的侈靡和频频送给它国岁币,使得现今的宋国财政已到了:一年的收入,不足以应付十个月支出的地步。

我虽然对宋朝财政的“积贫”和军事的“积弱”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却始终没想到宋国的财政已到了如此不堪的窘境。更让我不可理解的是,就在这样的窘境之下,赵昀还是打出了他最后一张底牌——国用司,义无反顾地挥军北上。

第十五章 除夕之夜

军营之外劈劈啪啪的爆竹之声将我的思绪中拉了回来,让我意识到了今晚是除夕之夜。按照大宋惯例,临安的部队除了当值的军士外,全都放假三天回去与家人团聚,所以今晚这偌大的军营里,只剩下五百余名值勤的和千余名无家可归的军士。

我和王坚及张珏三人默不作声地围坐在火炉旁。空气中时不时漂来几丝硝石味和酒香,让身在冷冷清清的军营中的三人倍感凄凉。宋朝过除夕的习俗与现代略有不同,他们的习俗是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彻夜不眠,谓之“守岁”。只不过现在才刚到酉时,“守岁”却也太早了些。

这已是我来到这时空的第二个春节了,上次的春节是在逃亡时不知不觉过去的。不知道是春节还好,此次知道是春节,不由就想起了远在七百多年后的家人,一种悲凄之情便油然而生。坐在身旁的王坚和张珏显然也想到了他们的家人,一时军舍中的气氛便陷入一种死寂之中。

为了活跃气氛和转移众人的思路,我强迫自己慢慢地将“三冗”说了出来。但是我这种方法显然没有达到目的,因为从头至尾,都是我一个人在自编自演着。当我说完时,四周的空气便再次沉寂下来。军舍中除了炉火依然在无力地跳动外,其余的一切都是纹丝不动。

“冗费还应加上一条。”良久,张珏才打破了沉默道:“那便是官吏的招权纳贿,货赂公行。史弥远当权期间大量印制新会子,而只以新会子兑换旧会子,并且把旧会子折价一半。致使会子充斥,币值跌落,物价飞涨,民不聊生。”

张珏越说越激动,说到最后已是双眼潮红,他凄声道:“我爹原为凤山知府,他一生为国为民,不顾妻儿劝阻,只身一人赴临安为民请命。却不想连皇上的面也没见着,便被史弥远这奸贼立斩于市,我娘也因此悲愤而死。”

闻言我和王坚都震惊地望向张珏,我们都没想到平时也爱说爱笑的张珏,背后却隐藏着如此凄苦的身世。

“那么张统领在骁骑军任职,想必就是为了找史弥远报仇吧。”我突然间便明白了像张珏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会在骁骑军中。

“郑统制猜的不错。”张珏略感惊异地看了我一眼道:“以前史弥远的侄儿史开山在骁骑军中任统制,我只道有朝一日能成为史开山的亲卫,便不难接近史弥远。却想不到我在军中才潜伏三个月,这厮已赶着死了。”

“原来张统领也是个孤儿。”王坚惨然一笑道:“张统领也不必过于悲伤了,在这乱世之中像张统领这样的孤儿却是多得数不胜数。我们新兵营的军士也大多是孤儿,他们其中很多人的身世都比张统领凄惨百倍呢!张统领知道什么是奴隶吗?新兵营中的军士大多都做过奴隶。队将李助,他的父亲仅仅因为年老体弱,金人不愿浪费粮食,便当着李助的面将他父亲的喉咙割断。部将陈东明,他七岁时便让金人卖给了别人,此后再也没有见过他的父母。张统领可以想像一个七岁的孩子,与父母生离死别的那一刻吗?而这一切的代价,仅仅只是一两银子。”

“这……这都是真的?”张珏难以置信地望着王坚道。

“自然是真的。”王坚依然在笑着,只是那笑容里却充满了悲哀:“我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这些事对张统领来说也许难以想像,但对我们来说,这样的事却再平常不过了。”

“北方这样的事确实很多。”我叹了一口气道:“现在金国虽灭,但蒙人却是更加凶残。现在的河南,还有河南以北之地,还有千千万万的汉人,生活在王统领所说的环境之中,他们心中也许还存着一丝的希望,希望我们能够打回去,带着他们脱离苦海。此次赵置使的北伐大计好像也正是做这样的事,只是此战……”

“郑统领难道不看好此战吗?”张珏奇道。

“我并不是不看好此战。”我摇了摇头道:“只是我认为,此战无论是输是赢,对大宋都是有害而无利,只怕非但救不了他们,还会有更多的人因此而陷入苦海。”

“郑统制何出此言?”二人闻言不约而同地望向我道。

“不知二位统领是否有想过。”我皱着眉头说道:“两国交战的背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便是‘财力’。”

“这个当然。”王坚点头说道:“没有财力便没有粮草、没有兵器,也没有军晌,打仗自然就胜不了。”

“只怕没这么简单。”张珏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说道:“属下模糊地想到一些东西,应该和‘三冗’有关,可一时又把握不住,还请统制大人指点迷津。”

见此我赞赏地看了张珏一眼,心知张珏武力虽不及王坚,但智计却实在王坚之上。

“张统领想得不错。”我赞了张珏一声道:“两国之间的交战,特别是像宋、蒙这样的两个大国之间的交战,并不是一朝一夕或是几场胜仗便能分出胜负的。它必然是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而旷日持久的战争比拼的,最终还是人力、物力、财力。这其中的财力,又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当财政危机到达极限时,张统领可知会发生什么事吗?”

“当然知道。”张珏想也不想便回答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