庶门-第5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R人占一首踊仕锊攀钦娴模隼此稻褪撬跤小
一番商议过后,大殿重新安静下来。所有人都静默站着,没一个人出来说话。
“诸位臣工。谁有意见,尽管明言。”
刘愈说了一句,没人回话。所有人都静默着,即便不支持的,怕跟刘愈的意思相左,也不愿出来说。
刘愈见这么问不会有人出来,只好变通一番。
“大赦,涉及刑部,刑部尚书,你怎么看,你说大赦是否可行?”
刘愈把问题抛给了刑部尚书王简,所有人登时把注意力放在王简身上。
朝臣都觉得,现在的王简一定跟刘愈走的很近,而刘愈之前便得到今天有人要设法营救苏家皇亲国戚的事,现在问王简,一定是跟王简打过招呼,授意过他怎么说。别人都想从王简的回答中,明白刘愈大致的态度,来揣摩一下这件事到底出路如何,再回话。
可事实就是,现在的王简也是骑虎难下,因为刘愈回到长安城后只是跟他见了一面,连话都没说上一句,更不要说授意。现在刘愈问他的意思,是真的在问他意思,而不是借他的口来说刘愈的意思。
“臣以为……”王简心下犯难,要说处理案子的事,该定什么罪,或者是套供逼供,他都很有一套,就是应付跟皇帝的关系,他也很得心应手,唯独今天刘愈却给他出了个大难题。
王简也很聪明,别人不是想知道我的意思,来理解临王的意思吗?那我就表现的很为难,让你们知道,这事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别拿我的态度当你们找出路的借口。
说了三个字,王简不再往下说。等于是告诉在观察他的人,我也犯难。
刘愈问道:“王尚书,你想什么便说什么。”
王简点头道:“臣以为大赦之事,可从长计议,该何时大赦,该如何大赦,都不应操之过急……”
刘愈听完不由眉头紧皱,好一句从长计议。说了等于没说,王简倒是一退六二五,不想当这出头鸟,话说的也很婉转,其实细究起来,王简话说的没错。大赦,的确不该操之过急,这个不研究也要研究,他只是把一个既定的事实说出来,而没有参杂任何个人意见。
王简话说完,其他大臣便感觉这风向有些不太对。他们能感觉出,王简完全是在敷衍,若这也是刘愈的态度,那刘愈大可一句话否决便可,为何还要问王虎的意思?就是借王虎的口,来告诉天下人,大赦的事要“从长计议”?
“大理寺。”刘愈喝了一声,“说说看法。”
刘愈话音落,大理寺卿吴临带着几分为难的神色走上前来。这明摆着的。大赦涉及到司法,而顺朝的司法,以三司为准,及大理寺、都察院和刑部,虽说三司各司其责,但说到底都是为司法办事。
吴临走上来,恭敬行礼道:“回陛下、临王殿下。臣以为,大赦之事,当……从长计议。”
吴临算是一个“合格”的大理寺卿,首先主管刑狱的长官,他不适合去拉帮结派,因而政治斗争中。也很少会有大理寺卿这样的角色,因为他不掌权不掌兵,所掌的便是一个衙门,衙门之外不需要他去多过问。
可在政治斗争结束之后,大理寺卿便要抛头露面,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几次查抄犯事官员的府邸。或者是逆臣的府邸,都有大理寺卿的身影。
刘愈没有见怪,吴临不想在政治上站边,也是他明哲保身的意思。在这点上,刘愈也不能逼着大臣去拉帮结派。
“说了等于没说,你们两位可是我大顺朝执掌刑狱之官,怎么连对大赦都没什么看法?你们回去参详一下,就算是现在没什么想法。朝议之后也要有,今天入夜前到雅前殿再奏。”
刘愈说了一句,吴临和王简躬身领命。刘愈等于是把这件事从公开议,放到私下议,这显然是刘愈不同意大赦的举动。不过朝官还是不能确定,既然刘愈不同意,这事根本就不用提。刘愈这么做有些多此一举的意思。
“都察院,都察院可在?”刘愈训斥完王简和吴临,突然又喝了一声。
“臣……臣在。”一个声音从人后响起,然后都察院都御史白榆走上前来。行礼请安。
“白都御史,你说说,大赦之事是否可行?本王可不想再听什么从长计议。”刘愈看着白榆的模样,有些阴冷。
跟吴临和王简不同的是,白榆现如今在位子上很不稳固。主要是因为之前有个不识相的副都御史隋乂,是刘愈的藩属,后来到苏彦一朝,都察院被闵少顷和马峰两人给占了,再后来,闵少顷和马峰相继被杀之后,苏彦相继把一些信任的人安置到这位子上,直到新皇登基刘愈当政,他才重新回到位子上。
没有资历,自然要“实话实说”。
“臣以为,大赦之事……可行!臣附议。”白榆说了句在场大臣都没敢说的话。
所有人都案子观察了下刘愈的脸色,想知道刘愈是欣慰还是怒。却见刘愈的神色,现代的有些“怪异”。
“嗯。”刘愈提起右手,指着玉阶下的白榆,道,“你们看看,这才是都察院都御史该说的话,要么附议,要么不同意,该明说了才是,说什么从长计议,就明摆着你们不想为陛下分忧,这岂是人臣所为?”
刘愈这么说,等于是当众褒奖白榆,令白榆脸上很有光彩。也有些官员觉得不屑,心说早点上前去说,就不用被白榆抢了风头。
“临王殿下谬赞了……臣愧不敢当。”白榆老脸一笑,行礼道。
众朝官还以为刘愈即便不会赏赐白榆,也会对他再褒奖几句,谁知道刘愈口风突然就变了。
“别人说愧不敢当,本王觉得他是谦逊,你说愧不敢当……白都御史,你还真是不敢当。”
刘愈一句话,令在场所有人都诧异不已。众人心想,刘愈对白榆,这是要褒,还是要损?
“殿下……”
“殿什么下!”刘愈喝道,“白都御史,本王问你,你可是有个侄儿,于前月当街打人,致人死?”
白榆一听刘愈当众说这事,身体一震,头上青筋暴起,道:“是。”
“唉!”刘愈叹口气道,“我大顺朝的官员就是这样,对别人,或可公允,可一旦涉及己身,就失去了常理和法度,要寻思枉法。想白都御史那侄儿,当街杀人,先为西城衙门定罪斩立决,后改判斩监候,再为京兆府定流徙,再为刑部复核为入狱三年。若是今天再大赦,你那侄儿,当街杀人就等于是没杀了……我大顺朝的律法,就是为你们这些权贵所玩弄于股掌?”
刘愈一番话,令满场鸦雀无声。
本来不大的一件事,当街杀人,斩立决,一点问题就没有。就算是通过关系,把罪名给压了下来,那也是司空见惯的事,在场的人没人觉得有问题。但问题的关键是,刘愈得知了这件事,而且想借题发挥,那问题就大了。
刘愈这么一说,那白榆附议大赦之事,就被看成是徇私,而非就事论事。
刘愈道:“白都御史,看来你年老体弱,实在不该再在都御史这样一个位子上占着,还是回去颐养天年吧。”
白榆本来以为刘愈就此要对他问罪,心中惶惶不已,听到刘愈只是让他回去颐养天年,好似皇恩大赦一样,跪在地不断叩拜。
刘愈倒不是想杀了白榆,首先白榆是先皇一朝的老臣,本身没涉及到站错队的问题。而在年初新皇登基时,苏典谋反,三司中人无人参与,白榆也可说是立了一功。如此才能在事后,以三司发起对谋逆之人的清剿,而不需要从执法机关的三司内部入手,当时刘愈对白榆还是很看重的,觉得他可堪大用。
现在刘愈之所以要拿下白榆,也主要因为,白榆的“可堪大用”,实在是派不了大用场,这样中庸为己任的人,成不了大事。现在,刘愈就是想借着机会,把廖明升被提拔起来,把他安置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第六百二十七章 朝议天下事(下)
刘愈一句话,白榆的官职便被削夺,令在场的文臣武将无不色变。
都察院都御使,监督百官,说重要不太重要,却在这几年颇受看重。当初闵少顷以都察院都御使身份,左右朝政,令这些朝官历历在目。现在刘愈临时把人撤了,却没说换谁,每个人心中不免惶惶不安。
“大赦之事,诸位可是还有什么要说?”刘愈环顾当场,问道。
在场的官员都知道,此大赦的真正目的,是苏家中人为营救同姓,编造出来的借口。最不值的便是南野县公,他话还没说人便已经晕了,现在其他人都不敢挑头,为苏家被下狱的那批藩王和藩主求情。
“你们不说,还是由本王来说罢。”刘愈拿着南野县公递交上来的奏本,其实上面对大赦之事说的很详细,包括要赦免一些皇家中人的事,在奏本上也有提及。
“新皇登基以来,有些不臣之臣,总是觉得陛下的皇位来的不正……”
刘愈这开场有些突兀,令在场之人吸口凉气。这虽然是大实话,但哪有帝王会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说自己皇位得来不正的?虽然说这话的是刘愈不是皇帝,但刘愈是皇帝的喉舌,他的一言一行代表君王。
“你们也毋须大惊小怪,这是实话。”刘愈坦然道,“自古以来,都说江山社稷,唯有能者居之,如今陛下临朝,四野也算太平,难道还堵不上悠悠之口?”
每当帝王发感慨,下面的臣子很识相,在刘愈一语既罢,百官躬身道:“王爷所言极是。”
“这话,你们中有多少人言不由衷,本王也不计较。今天,皇家人要以大赦的方式来救皇姓人。本王也觉得属于情理之中,没什么可避讳的。”刘愈再直言道,“不过,话也说回来,如果一个谋逆案,没有任何人落罪,那怎么也是说不过去的。新老蜀王服毒自尽。本王也甚为感怀,曾经枭雄,就落得这么个下场,能不能人唏嘘?”
“今天,本王在这里也就明言了,人本王肯定会放。但也请诸位臣工见证一番,若他们出来以后,再做任何有损大顺朝威仪的事,那本王可就下手无情了,不是每次都会有堂而皇之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