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普天之下 >

第213章

普天之下-第213章

小说: 普天之下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吧,为兄洗耳恭听你所言地大秘密!”高智耀无奈地说道。

刚才在宅门口见到自己妹妹时,妹妹给他的所有不错地印象,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了。他不禁感叹自己那死去地父亲给自己妹子起名字时,一定是取反了。

“哥哥。你听我说,这件事绝对是大秘密,弄得不好可是要杀头的。”高贤淑面色严肃。这让高智耀不得不认真起来:

“你说说看,为兄洗耳恭听。”

“你可知国主现在何处?”高贤淑道。

“他莫不是又是到处跑了?”高智耀道,“所有的大事小事全是王总管一个人挑,他这个国王却是总爱考察民情,好似我们这些当地方官的都是欺上压下的浑人。”

“三天前。王总管来书院我家做客,他跟我夫君两人在书房里嘀咕了大半天,书房外都是军士们守着,连我都不让靠近。”高贤淑道,“临近中午时,他们两人还在书里喝酒,忽笑忽哭,我以为他们俩人许是疯了。哪想到……”

“后来怎样?”高智耀脱口而出,却又觉得有些不妥,“妹妹。你也是识文断字之人,这种事情你以后可不要乱猜疑,失了妇道人家的本份。”

“哥哥教训的是。”高贤淑道,又莞尔一笑,“我夫君可不是贪杯之人,寻常饮酒也只是浅尝即止。那天却是喝醉了,所以我可不是偷听来的,却让我知道了一件大秘密。”

“你都听到什么了?”高智耀见自己妹子脸上兴奋地表情。心中也很想知道。

“王总管走后,我家夫君醉得厉害,我只好扶他去卧房安歇。”高贤淑道,“他断断续续地说什么蒙古什么大战野狐岭还有燕京什么的。我听着好奇,就问他到底是什么。原来国主春天时就率三万精骑,兵出黑水城,直趋蒙古大漠。”

“什么?”高智耀大惊失色,立刻从椅子上跳了起来,“此事当真?”

“当然是真的。”高贤淑道,“你们这些在外为官的。却闻所未闻。那就说明王总管或是国主并不太信任你们,怕会出乱子呗!”

“怎么会这样呢?”高智耀喃喃自语。仍然不敢相信这个事实,“国主能走到这一步,真是出人意料啊。”

“出人意料的事情还不止如此呢。国主亲率精兵横扫蒙古大漠,烧杀抢掠,无所不行,当年蒙古人在我们夏国所做的,国主都做了一遍,蒙古这次恐怕元气大伤了。不久前在居庸关外,国主的大军又全歼了蒙古可汗地中军,就连蒙古可汗也丧命了。眼下国主正在燕京城内呢!”

“什么?”高智耀又一次惊呼起来。

“小点声!”高贤淑轻声道,“这事情还未公开,可不能让别人知道。”

“原来如此,怪不得我们这些地方官全被召到中兴府,却是为了这件大事。国主好心思,怕是还要试试我们是否值得他信任。”高智耀道。

“哥哥,你是怎么想的?如今国主背蒙,有志于天下,你可不要摆错自己的位置。”高贤淑担心的提醒道。

“妹妹放心,国主贤德,我贺兰百姓无论士农工商,莫不所知。他若是有志于天下,至少我贺兰百姓是极赞成的。”高智耀兴奋地在书房内走来走去,“明远是你夫君,他又是国主的心腹,而我高智耀是国主亲授的重镇知府,被外人看作是国主的心腹之臣,所以我想撇清也是撇不清的。”

第二天,高智耀早早地赶到总管府。

这总管府本是皇宫的一部,内里有数重,通常议事地时候,是在最里面的议事厅。议事厅前面是一个花园,眼下正聚积着各地方州府的主管,也包括“京官”。众人都在闲谈着,高智耀刚到那里,大司农吴礼高声呼道:

“高知府、高大人!”

“原来是吴大人啊。好久不见,一向可好?”高智耀寒暄道,“我们这些地方官没见过世面,以往来中兴府时,你们这些京官早就在议事堂里高坐了,这回吴大人怎么也会跟我们都在这里候着?”

高智耀将“京官”两字咬得特别重,吴礼却没在意:“不知道,许是总管府改了章程吧?以往官府草创。也不太讲究上下秩序。眼下我贺兰百姓的日子蒸蒸日上,官府各衙门也日益完善,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废除一切繁文缛节。”

“近日国主可还好?”高智耀又问道。

“我已经好长日子未见到国王大驾了。”吴礼道。吴礼是赵诚亲自任命的第一位官员,向来对他也是极看重,赵诚也经常找他来问政。高智耀仔细打量吴礼的表情,却不似作伪,心道吴礼应该也被蒙在鼓里。

高智耀地目光在众官员中搜索着。见夏州知州梁文正在与几位铁工院的正卿、少卿舌战。

“我说陈大人,我夏州铁器局你们铁工院还管不管了?一个月造箭头三万个,这可不是个小数目,你们倒是给我人手啊?就是不给我添人手,那也得给我铁料啊,要不我夏州铁器局就归你们铁工院管,反正都是与铁打交道。你们要造这么多箭矢干什么用?莫不是替蒙古人造地吧?你们铁工院对蒙古人倒是忠心得很啊!”梁文诘问道。

“梁大人消消气,这可是国主的亲命,我们也只得听命。”铁工院正卿陈有为双手一摊,“我们铁工院只负责计画(划)。试制新式的铁器,制造却不归我们管。你们夏州本就是前朝的军械制造局所在,当然是梁大人就地主持了。”

“哦,既然是国主之命,我一定照办!”梁文一听是赵诚地亲命,脸色立刻变了,变得恭敬起来。

高智耀听着好笑,他恐怕是在这里所有官员中。唯一知道梁文与国主关系的人物。这位梁知州他以前是了解地,官声并不好,自从赵诚来了之后,梁知州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那夏州不过是较小的边州,却被他经营得有生有色。

只是从梁知州方才的口吻中,高智耀知道他也是被蒙在鼓里。高智耀不动声色地打量着众人。

时间不大,数声鼓响,有绿衣小官高声呼唤众人入内。高智耀随着众人一哄而入,服色五花八门,全无品级之分。乱糟糟得如同赶集。高智耀暗自摇头。心说将来恐怕就得依次入内,上下礼义之分。

众人一见议事堂。均吃了一惊。总管府总管王敬诚坐在堂上,令人奇怪的是贺兰书院地山长刘翼也在座,刘翼并无任何官职在身,虽说是赵诚地心腹,但对政务并不太关心,也从未在这样地场合出现过。

更让众人吃惊地却是他们两人中间端坐着一衣着朴素的端庄妇人,略施薄粉,却是给人秀外慧中之感,而这位妇人的膝上却是一个五六岁的男童,正好奇地打量着众人。这正是梁诗若与她的儿子赵松。

“这大概是国主的夫人及世子了!”众人都这么想,“不是在蒙古为质子吗?”

梁知州一进来,就死死地盯着梁诗若看,不禁老泪纵横,过去的点滴记忆全都浮现在眼前,只觉得心中一片酸楚。梁诗若起初觉得此人好生无理,正要喝斥,却看着眼熟,她很快就想起此人乃是那个一直为她所憎恨的亲生父亲,她想拂袖而去,但一想到今天的大事,强自忍耐。

“梁知州,你为何还不入座?”王敬诚注意了,故意喝道。

梁文这才回过神来,连忙掩饰地用衣袖拂了一下眼角:“我最近得了眼病,老是流泪。”

高智耀憋红了脸,差点想大笑。

王敬诚起身拱手道:“诸位大人,今天地第一件事,是为诸位引见国主的夫人及世子,夫人与世子刚从蒙古回来,知道诸位大人忠于国事,辅佐国主辛苦的很,特意赏赐诸位金银各百两、骏马一百匹与绫绢一百匹。”

“多谢夫人!”众人齐声拜谢。那夏州梁知州的嗓门最大。

“诸位大人请坐。”梁诗若说道,“我是妇道人家,不想干预政务。今天只是想见见诸位,顺便也让我儿赵松见试一番。”

梁诗若冲着王敬诚示意,王敬诚整整衣冠,沉声说道:“今日有件大事要向诸位宣布!”

高智耀心中暗道:“终于要公布天下了!”

然而过程却出乎高智耀的意料。

第五卷 中原路 

第三十二章 三京风云㈡

王敬诚站在台阶之上,高声说道:

“我贺兰国王天纵之资,抚育百姓,仁爱有加,三千里江山,无不沐浴其仁心厚德。然蒙古残虐,以天下百姓为食,烧杀抢掠,无所不做。国主不忍百姓为奴,数月前已经率精骑三千长驱蒙古。”

“啊?结果如何?”无数人惊呼道。

“国主不幸在沙漠中染病,薨!可恨出师未捷身先死。”王敬诚面露悲色,身旁的刘翼、梁诗若也是面有悲痛之意。

“啊……”众人惊呼。有人目瞪口呆,有人面色苍白,也有人交头结耳,议事堂中乱成一锅粥。

“国主虽薨,但却有一子名赵松,国主留有遗言,欲立赵松为王。今日召位回朝,即是商议此事,望诸位大人不吝赐教!”王敬诚环顾左右,沉声说道。

高智耀心知这是个圈套,正要站出来表示一下自己的忠诚之心,没想到却被人抢了先。夏州知州梁文站出来说道:

“国主爱民之心,日月可表。我夏州七千户百姓愿奉国主遗愿,以世子为王自立。”

“我西平府乃重镇,今有百姓两万余户,皆对先王感恩戴德,我等愿背蒙自立,与蒙古决裂!”高智耀连忙道,“我西平府钱粮充足,又有勇敢儿郎,皆可一战,实现吾主之宏愿!”

高智耀长衫如雪,怒发冲冠,看上去十分忠义。他心中却是气恼比梁知州慢了一步。

“国主虽薨,但国主之仁义永世长存。”吴礼道。“五年前我贺兰三千里沦陷,家家妻离子散,不是死于屠刀,就是被掳为奴隶。然国主仅用五年,就让我贺兰大治。近年来有不少中原百姓逃来我境,即是明证。然国主不幸蒙难,我等应揭竿而起,秉国主之遗命,与蒙古人势不两立。”

众人也大多附和。

然而却有人说道:“蒙古人势大,东西灭国无数。我贺兰人少地狭,怎可抵挡蒙古人的进攻。况我等无一兵一卒,仓促成军。无异于螳臂当车以卵击石也。”

说话者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