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之安居乐业-第2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北平、云中以及沿路的州县,总理院已经设置了许多临时的物资储存地,而且大量地官吏就等在那里。从关内出发的百姓,一路往北,沿途在临时物资储存地被分发粮食和生活物资还有牛羊,等在那里的官吏则给百姓们划分好新的户籍和土地,随后由军队押送这些百姓去往他们的新户籍所在地。
原来明军只是来迁徙百姓的。
赵佶大松了口气,同时,却又起了一个新的念头。
要说天灾,大宋地灾情可比大明严重多了,大明尚只有两个郡受到波及。而大宋。南北连旱带涝外加瘟疫,足足有七个路受灾。受灾的百姓几近千万之众,仅仅因饥荒而四处迁徙的百姓就数以百万计,现在大宋朝廷又无力赈济,赵佶有心向大明求救吧,实在是丢不起那个人………若他真的向大明求救,这可是要写入史书的,毕竟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向外国请求帮忙赈灾的皇帝,只要是个皇帝恐怕都丢不起这个人…………而且大明自己也遭灾了,能提供多少帮助也还难说。
不过,看着拒马河北岸的那六十万大明铁骑,赵佶却动起了另一个念头。赈灾一事他是不好向大明开口,但请求援军帮忙平叛没问题吧?两浙已经反了,河北灾民遍地,指不定什么时候也反了,而去岁大宋发起多次北伐,军力损耗太重,现在可凑不出多少兵马来平叛,若得明军之助……?
九月,宋使抵达北平,赵佶以大宋皇帝地名义请求大明北平君帮忙平定江南的叛乱,若能另派数万骑驻扎河北则更好。别的明军赵佶还不敢请入中原,但赵可是他地亲子,总是不会反他这个父亲的,请赵麾下的明军进入中原应该不会出什么问题。
面对赵佶的请求,赵不想拒绝,也不敢拒绝,那可是他的亲生父亲,父亲都已经用到“请求”的字眼了,做儿子的能拒绝么?
同月,北平君赵上书天子,请求遣军助南宋平叛,天子许之,不过只允许赵动用本部兵马,但可以从北平君的领民之中征兵,别的明军不能动用,尤其是关内郡驻军不能动。
在大明朝,君相当于亲王,其权力地位与诸侯王大致相若,但又有很大地不同。
就拿北平君和代王来说,韩卫这个代王属于诸侯王,他地封地是南方、云中、赦勒川三郡,土地千里,户口百万。作为诸侯王,韩卫的领地依然属于大明地领土,但可以称“国”,朝廷对代国的内政不会直接插手,而是由韩卫自己选派官吏自己治理,他可以分封比“王”低的爵位,代国所封的贵族在大明也被承认,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军队,可以自主对外发起战争,更可以征服新的土地。不过作为大明朝的第一个诸侯王,韩卫被封在大明本土左近,虽然权力上允许如此,但韩卫可不敢真的做什么自主发起战争、自主征服土地之类的事,没有朝廷的允许他是不敢这么做的。
而赵则是北平君,跟韩卫不同,名义上整个北平城以及周边三百里都是他的封地,但对于封地,赵不能自己选派官吏治理,而是由朝廷施政,赵也不能分封贵族,可以拥有自己的军队,但规模上有限制。在这方面,君远不如诸侯王,诸侯王是只要国力允许,想征多少军队就征多少,但君最多只能保留一个万人队的卫队。也就是说,赵现在只不过拥有一万人的私兵而已,虽然秉承大明的传统,这一万人都是弓骑,但区区一万人能顶什么用?
不过还好,天子允许他从领民中征兵,君可领三十个万户,就拿现在来说,若是赵有足够的钱粮的话,他可以征召三十万的军队。
得到赵的答复,赵佶既喜且忧。喜的是赵果然能出兵,可让他犯愁的是,赵手上没多少钱粮,也就是说他征不到多少兵,若是以前赵还可以从相熟的贵族那里借到兵马,可耶律昊事件之后,朝廷对贵族加重了限制,私借兵马已经不被允许,尤其是不能向诸侯借兵。
而且关键是,虽然明人勇武善战是出了名的,大明男丁个个自幼习武,成长成人的男丁一被征召再稍加训练就是精兵,可关内郡的那些人,他们成为明人才几个月的时间,说这些人善战?这些人还不是真正的明人呐!从这些人之中征召的军队可靠么?
第六卷 二十载征战四方 第五十八章 北军南调
“回家了!”
山西太原府。
折可保看着眼前破旧的城墙凋敝的城市,心里不知道是个什么滋味,联想从关内郡到河东路这起一路上的所见所闻,特别是那数以百万计的灾民,看着那些衣衫褴褛的人们绝望而了无生气的眼神,折可保这心里十分沉重,
他是被迫投入大明朝的,从始至终都没有人问过他愿不愿意为大明效力,而折可保自身从始至终也没表现出一丝一毫的不乐意,就这么顺其自然地,他就从一个宋将摇身一变变成了明臣。
在辽东的时候,折可保不止一次地想着,若是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他没有被梁中书那个老混蛋划入两浙路水师又该是如何一副情景,在大宋,他会不会得到如今日他在大明朝所得到的这番地位和富贵?
一直以来,这个问题折可保都没能够找到答案。
不过今日,看着那些麻木而绝望的灾民,看着眼前破败不堪的太原城,折可保若有所悟,仿佛,答案已经出来了。
折可求和折可存终于等到了他们多年不见的三弟,虽然秦元1348年的那么多次北伐就没有一次是成功的,但是一如历史,童贯没有因为失败的北伐而失去赵佶的信任,连带着,作为童贯的亲信,折可求和折可存兄弟二人也没有失势,依然是胜捷军重将,此次听闻多年不相见的三弟要回乡省亲,这兄弟二人专门抛下军务跑回来迎接他们的三弟。
折可保老远就看见了两位兄长,连忙滚鞍下马,“两位兄长,不肖弟回来了。”他们兄弟三人父亲早亡,老母倒还在世,折可保可是由两位兄长一手带大的。所谓长兄如父,他可不敢稍失礼数。
“三弟,你可是回来了。这许多年你也没个音信,娘亲可是日夜为你担心,若非五年前为兄在与辽军交战时得到了你的消息,娘亲还不知道会担心成什么样子,这番你终于回家了,你都不知道娘亲有多么高兴。”折可求兄弟二人自身也是非常高兴的。
“弟不肖,让母亲大人担心了。”
所谓衣锦还乡。折可保如今可是大明万夫长。论爵位也是个伯爵。比他地两位兄长地成就都高。此次还乡也算是光宗耀祖。
在两位兄长地引领下。折可保回到家中。家还是那个样子。虽然十年没有回来。但一切都跟记忆中没什么两样。这让折可保倍感亲切。
虽然这世间没有母亲出迎儿子地道理。但看到自家那熟悉而又陌生地宅院地时候折可保就已经看到了自己地娘亲。老夫人居然倚门望子。
折可保三步并作两步。屈膝跪地。膝行上前向老夫人叩首。泣道:“娘。不肖儿回来了。”
“回来了就好。回来了就好。”
所谓微笑着哭泣。老夫人此时心中只剩下欢喜。却又忍不住眼泪直流。
“来。我儿,快快起来,让娘好好看看你。”
老夫人仔细端详一番,赞道:“许多年不见,我儿可是模样大变,为娘都快认不出了。”
折可求笑道:“可不是,儿见到三弟的时候也差点没认出来,都说辽东苦寒,三弟在那里呆了十年。模样变些也是常理。不过娘。外面风大,咱们还是进屋说话吧。三弟赶了几百里路想必也累了,也让他进屋歇息一下。”
老夫人抹了把眼泪,却笑道:“也是,小三这一路风尘仆仆的,先让他歇息一下才是。”
还好折可保回乡一事没有惊动大宋官府,不然这官府肯定是要来凑一脚的,到时候废话连篇都不知道会说上几个时辰,大明朝的大将,还是一个伯爵,由不得一些个地方官不巴结。
事实上,这次得以回乡省亲的可不止折可保,象鲁元戎、周端等中原,特别是河北出身地大明将领都回了家乡,以前宋、明之间多有征战,这些大明将领不得还乡,后来大明朝又是连年征战,却是没有时间让他们衣锦还乡,不过么,此次大明朝北军南调,除南方军团之外,镇西将军那夺所部五万人也被调往南方,折可保等人要么原本就是镇西将军麾下,要么被枢密院新划入那朵麾下,大战之前,枢密院特别允许这些人回乡看看。
大明朝北方无战事,不仅是无战事,秦元1348年到1349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大明朝征服了数千里的土地,这些新征服的土地上异族众多民心未附,正是需要治理的时候,为此,大明朝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钱粮物资,更重要的是,还需要极大量的奴隶。扶桑奴隶来源是断绝了,新的奴隶来源地就是南洋,北军南调,枢密院的目地不仅仅是要为大明朝开拓新的国土从而打通海上丝绸之路,受兰台所托,明军更是需要捕掠至少百万数量的奴隶。
原夷州府、琉球州、美岸州这南方三州地折冲府兵裁撤,不过枢密院在南方三州折冲府的基础上重新组建了南方军团,一众五万人,兵还是原来的兵,将却不再是原来的将,耶律昊事件之后,根据新的军制,原南方诸将被调往北方,而新的将领则从北方调过去。
大明朝南北相差太大,大明朝百万铁甲十之八九出自北方,而就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来说,北方也是远远强过南方。
就拿工业来说,辽东苦寒,河北(混同江以北)和大漠就更不用说了,是以,北方难以发展丝、茶、瓷等传统工业,而是重工业特别是钢铁和机械制造业尤为发达,但南方则不一样,南方三州土地肥沃,气候温暖而湿润,正适合发展传统工业,这就跟北方大不一样。
还有,就农业方面来说。北方地发展重点是畜牧,东北三省土地肥沃是没错,但基础设施太差。除辽东辽西二郡之外,东、长兴、柳州等郡基本上没有什么水利和灌溉设施,而且东郡多山,河北、河东和山南等郡就不要说了,走个几百里都不一定碰得到人烟,这样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