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教盛唐-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含元殿的大门缓缓打开,杨钊一行人在一个宦官的导引之下,由正门走入。这一刻,所有的学子都激动的难以自持,含元殿本身就是李隆基开朝会的地方,代表着整个国家的权力中心。
那些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家伙们,没有激动之下哭的淅沥哗啦,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就已经很给面子了。抖几下,完全在情理之中。
杨钊表现的较为随意,当官而已,上辈子已经干过,虽说阶级一下子上去了,可是本质上并没有多大区别,都是给那些真正的boss当牛做马。至于要不要冲上去把老男人给剁了,看看历史会因此改变成什么样子等等的就算了。那有点太扯淡。
官家明堂,气势森严,周围的文武百官个个满脸严肃,一排排的官服由紫到红由红到青,御座左右,两个羽林将军,手持长戟。目不斜视的充当着木头柱子。
慢步上前,杨钊开始催眠自己,看见坐在最上面的那一位中年大帅哥了吗?那是庙里的菩萨。旁边有着座位的胖老头?那是一个南瓜,周围的文武百官?胖的一律是天热用来降温的水桶,瘦的一律是撑衣服用的麻杆。
一番比喻下来,含元殿里没有一个是人的,还紧张个屁?
于是二百来个学子中只有杨钊跟杜甫两人还算正常点的,其余的全部跟进了狼窝的小鸡仔似的,哆嗦的离八百丈远,都能感觉的一清二楚。
老男人饶有兴趣的看着杨钊,在含元殿内能表现的恰到好处,不紧张不谦卑的人很少。除了某些特殊的人之外,李隆基还没有见过谁到这儿不战战兢兢的。
刻意避开了大部分的案几,走了四分之三以后,以杨钊为首的众位学子便开始行礼。本来杨钊还打算用礼部那个待朗教授的姿势的,但是眼睛一漂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便硬生生的止住了。
在大唐施行的是跪坐,也就是说下跪跟坐下没啥子大区别,因此行大礼不需要跪。别人一弯腰,杨钊就知道他被李林甫给摆了一道。至于那个待朗,杨钊倒是把他给记住了。
所有学子,腰完成九十度,高声喊道:“参见皇帝陛下。吾皇万……嘎?”
杨钊本来想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经典台词来着,结果其他人就一句:“参见皇帝陛下”便没了。
正在杨钊愣神的当口,一个手持笏板面白无须的年轻谏官跳将出来:“启禀陛下,新科解元杨子午朝堂失礼,还请陛下将罪。”
杨钊又是一愣,这孩子哪儿蹦出来的?上来就跟自己放对,吃多了这是?
横了那位年轻的官员一眼,杨钊高声道:“学生本欲祝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怎么,这位大人对此有疑问?”
年轻谏官脸上的汗刷的一下冒了出来:“没,没有疑问。”
“那你还不站回去。”杨钊压低着声音道:“怎么,想站在这儿挨批?”
年轻的谏官刷的一下退了回去,然后一脸严肃,仿佛刚才的事儿没有发生过似的。
杨钊只好再次弯成九十度:“愿皇帝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老男人笑着摆了摆手道:“杨卿平身。能想出此等祝词,也算有心了。”
“有劳陛下谬赞,学生惶恐之至。”杨钊回道。
万岁这个称呼在唐六典和宋代律法中都没有明文规定是皇帝用的。只有到了明清时期,才成了皇帝的招牌。杨钊这么说,在这时算得上比较时髦了。
高力士知道皇帝对杨钊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因此只是笑呵呵的没有动。至于那个吃多了的谏官,无所谓,谏官不都是这样德行的吗?默默估算了一下时间,高力士随即在老男人的耳边道:“陛下,吉时已到,殿试可以开始了。”
“哦?”李隆基扫视全场之后,才道:“那便宣昭吧。”
高力士立马捧着一张黄色锦缎做成的诏书,念道:“宣大唐明皇帝昭:昔日荣登大宝以来,朕夙兴夜寐,以不负先帝所遗为事。今于开元十七年甲申常科,纳天下贤才为国之基……”
待到高力士读完诏书,所有的学子再次整齐的鞠躬。看得杨钊很想笑,这场面越看越像是参加葬礼的德行……
第135章:抡才大典三
随后光禄寺的官员手里拿着名单,大声的喊道:“开元十七年甲申常科殿试,届时开始。用时两个时辰。宣各位学子入座。”
每个案几五尺见方,两百个对于面积三千多尺的含元殿来说,只占了一小半不到。皇帝率文武百官监考,这是多大的荣耀,学子们全部激动的犹若筛糠,但是又偏偏故作镇静,那德行反映到脸上,可谓相当精彩。
而一脸从容的杨钊跟杜甫两人就显得鹤立鸡群,愈发出众。李隆基只是轻抚长须,微笑不语,下边大臣,便也静默不语。在他们摸不清皇帝的脉搏以前,所有的事情都只能等,尽管场中有着他们的不少子弟。
学子就坐,光禄寺的官员禀报明皇请下口谕,便可捧出试卷。试卷有礼部拟定,报大内由皇帝裁决,也可以由皇帝出题。试卷被封在一个暗黄色的锦囊之中。
手捧着锦囊的光禄寺官员,接受学子们的一次大礼,才可开启试卷。随后由完全不相干的皇家千牛卫士,将试卷分发下去,以杜绝联合作弊的可能。
杨钊心头发苦的看着拿到手的试卷,自从进入含元殿开始,他的腰就没有直起来过,好吧,这些都是大佬,给予适当的敬重很正常。但是还要挺腰直背的跪坐两个时辰来答卷,就有些吃不消了。
整张试卷上只有两题,一是作诗一首,题目不限,想写啥写啥,甚至可以把以前写的拿过来充数,但前提是不能让人知道,否则就得倒大霉。欺君罔上的罪名可以将之发配到岭南以南,还是一辈子都回不来的那种。
第二题是策论一道,这个倒是有题目,上书:国之大,曰兴,曰亡。历朝更替曰:缘何?
这样一道题目,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肯定是哪位老表心思一动,临时出的题目,而这个老表有百分之八十的可能,就是在坐中间,尊荣无极的大唐明皇老男人阁下。
大多数人看着这样的题目就头疼,太敏感,说多了是错,说少了也是错,甚至没注意跐溜了一句什么话,都可能是错。历朝历代的君主贤人大多探讨过这个问题,但依然没有标准的答案。
唯一标准的答案就是孔圣人的那一套,但是那一套已经在千多年的时间里,被人么用烂了,凡是认识几个大字的人都知道用仁啊,礼啊什么玩意来回答。→文·冇·人·冇·书·冇·屋←
写不出花儿来,又怎么可能脱颖而出?
但是写出花儿来,要是犯忌讳了呢?虽说这是殿试,皇帝不会在这样一篇试题文章上较真儿,但留个坏印象以后还怎么混下去?于是很多考生纠结了。
时间过的很快,转眼到了午时,老男人做个样子以后,便连同百官前去蓬莱殿宴饮,等殿试即将结束的时候再回来。皇帝起驾以后,皇家卫率千牛卫就会三步一岗五步一哨,将二百来个学子团团围住,以防作弊,就是防贼,估计都没这么彻底。
杨钊咬着笔杆子,琢磨着写什么诗,想了半天没有合适的,就随便胡诌一首算了,意思到了就行。
又想了一会,杨钊提笔写下:“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万国贺拜望长安,千秋盛世道开元。”
写完放下笔,杨钊不由得点了点头,诗是七拼八凑来的,算是应景之作,就那么回事,不过这马屁拍的,倒是啪啪响彻天下。这些都老男人的得意之处,谁敢说不好,老男人肯定抽谁。有那么个意思就成。
大头是后面的策论,老男人不会无的放矢,这么一题策论做好了绝对是前途无量。唐人爱诗是不假,可是安邦定国却不能靠诗,不然李白早就封侯拜相位极人臣了。关于这一点老男人还是很清醒的。
第二题,杨钊思索了片刻,便提笔写道:“国家兴亡,看似理同人之生老。不可止之乎?不然也。须知国之大者法久必弊,兴衰交替皆源于此。可决乎?曰: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可也……”
随后杨钊仿佛下笔如有神一般,寸许大的楷书如同缓缓流淌的清泉,从杨钊的笔下不断涌现……
两个时辰以后,也就是申时左右,老男人便带着文武百官吃饱喝足,满面红光的回来了。
高力士离得老远,一声众学子离座,便标志着殿试的结束。随后自然有鸿胪寺的一帮子例官上前,一一将写满的宣纸试卷收归,当着皇帝和文武百官的面,封存报入内省,等着回头李隆基亲自阅看。
但实际上,却是皇帝随便翻看过后,由高力士这位牛叉的班子连同阁部大佬一同阅卷,然后拟定名单,报给皇帝,再由皇帝下旨,完成这一复杂且有序的抡才大典。
答完试卷,老男人会在大明宫内管一顿饭,然后将众位学子全部打发回去,等候消息。待到试卷评定之后,再下旨将三榜进士招进宫里,状元跨马游街之后,举办琼林宴,顺便开始封赏这些殿试进士们,要么入翰林院,要么外放为官,要么进入国子监闲置,以待吏部大考之后,官位缺失之后补上。
众位学子来到蓬莱殿偏殿,不声不响的吃东西,有些人是心里想着殿试时,那一句写的好,什么什么的,反正是食不甘味如同嚼蜡。
腰弯生疼的杨钊,拉着杜甫,很随意的吃了起来,饿了大半天,他已经没有闲工夫去伤春悲秋的感叹什么皇家威严等等的东西了。
于此同时一个刚刚伺候着众位准进士的太监,在所有人都没有注意的情况下,慢慢的离开了。
唐明皇将大臣们打发走了,只留下张九龄王维牛仙客李林甫等人,有说有笑的等着太监将那些学子的动向报告过来,也算是一种另类的面试。
小太监一阵小跑,很快来到紫宸殿,能进入这里的大臣便是真正的阁部了,因此紫宸殿又有内朝一称。
瞄了小太监一眼,李隆基问道:“学子中可有甚子特异之处?”
“回陛下。”小太监单膝跪倒:“会试解元杨钊和二甲第九的杜甫两人比较随意,起于的大都无甚子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