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铁血骠骑 >

第226章

铁血骠骑-第226章

小说: 铁血骠骑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有船?”马迁安正视张小花,带着一丝企盼问道。

张小花骄傲的昂了昂头,故意气马迁安道:“那是,可是某些人却不肯相信别人的真心,出征这么大的事情也不问问本地人,只相信所谓的自己人,这哪座山高,哪里河深都不知道,哪嘎达的人胆小,哪里的人勇敢,谁愿意打鬼子,谁想当汉奸,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这些东西还没搞明白就要冒险前行,不愿多动脑筋考虑问题,只想凭借手中的武力说话,用周政委的话说,这就是走单纯军事斗争,不发动群众的结果,后果不堪设想啊!我的楞子哥!”

吔!厉害啊张小花,你才听了周政委两堂课就学的一套一套的了,还给我扣了一顶不走群众路线,只懂单纯军事斗争两眼一抹黑的大帽子。

看来周玉成已经露出来发动当地群众,建设根据地的苗头来了。马迁安记得以前两人曾就回到东北后在短期内要不要发动民众的问题探讨过,马迁安是持否定态度的,周玉成持肯定态度。

马迁安的观点是:东北不同于关里中原地带,这里土地肥沃工业发达,老百姓能吃饱肚子,在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进行组织动员的情况下,你让生活较安定的普通民众起来反抗殖民者,成功率很低,这种情况马迁安在南洋已经见识过了,无论是当地的土人或是后来移民去的华人,很少有豁出命来反抗英国人的。

日本人混淆视听,在教育上不遗余力的扯谎,迷惑了大部分的民众。“满洲国”谈及教育方针的文字,到处充斥“日满一德”、“民族协和”、“忠良国民”等字眼,毫不掩饰竭力制造“良民”的意图。日本侵略者为泯没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宣扬东北非中国领土、满族非中华民族、日本和“满洲国”皆为“天照大神”所创造的父子兄弟,宣扬“神道”如何博大精深、威力无穷。

泯灭民族意识是日本侵略者不遗余力进行的活动之一,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中有利于为其侵略辩护的内容,都被其吸收和宣扬。其中突出的内容有两点:一是文化民族主义,一是“王道”思想。

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也被日本人利用,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一直是文化民族主义。这种文化民族主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从文化上而不是从种族或政治上来划分政治共同体(国家),所谓的同文同种之说,既然我们同样尊崇儒家文化,那么本来就是一家人,抗日也就无从谈起。

☆、扑朔迷离 (26)

王道之大意”说:“爱国之思想、军国民之教育,皆足酿成世界战祸,王道则不主爱国而主博爱,不用军国教育,而用礼义教育。”

东北的老百姓处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每天被这些理论轰击而得不到其他理论的反驳,久而久之自然就信了。想要扭转他们的观念,当然要费很大力气,不占领舆论宣传阵地仅靠小打小闹的宣传,收效肯定不会大。

东北经过日本十年殖民统治,抗日武装散的散,招安的招安,社会状况趋于平稳,最近几年尤其是41年应该说是东北最安定最富裕的一年,被日本人洗了脑的普通民众提着脑袋参加抗日的精神成疑,况原先抗联不加辨别的大量吸收意志不坚定的土匪队伍,关键时候纷纷逃散或反戈一击投降鬼子,给抗联带来无可挽回的政治军事上的损失,这个前车之鉴还明晃晃的摆在眼前,贸然“大干快上”肯定要吃大亏。

现在首要的任务不是发动民众,而是坚守小兴安岭这个山区,让日本人如鲠在喉如芒在背,运用山地游击战消灭日本人的有效力量这才是正道。只有不断地武装战斗的胜利,才能唤醒民众已经渐趋麻木的心灵,才能给他们以信心。

如何壮大队伍?这好办,瞄上劳工就可以了,日本人在东北使用的内地劳工累计不下千万人,每年平均要抓来或骗来几十万人进入东北大地,这些人就是绝好的兵员,日本人对他们根本就像对牲口一样,用完就杀,相信这些劳工内心中早已对日本人恨之入骨,只要动用力量解救这些与日本人有血海深仇的劳工队伍,抗联的队伍绝不会因不断的血战而萎缩,相反只要不惜血本与日本人抢夺这些青壮年,抗联还会越来越大。

弹药枪支如何解决?这个也不是太大的问题,与日本人的战斗肯定要有所缴获,何况马迁安有把握能从毛子那里弄一些来。

食品棉衣等如何解决?活人还能让尿憋死?只要今后的抗联不出现大量的叛徒,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储备足够的粮食,即使是原先的抗联,在叛徒大量出现以前,也有足够的粮食储备。

但是马迁安是不是不要发动民众这个原则方针了呢?也不是,他知道现在时机不合适,现在做这件事是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什么时候时机到了再做这件事则是事半功倍的效果。

时间应该在42年以后,日本卷入更大的战争后,会越来越加重对东北的掠夺,东北人民生活日渐艰难,他们就会怀疑日本人的日满亲善大东亚共荣这些理论,他们就会从内心中怀疑所谓的黄道乐土,从而质疑日本人虚伪的画皮,反思这个顺民当得值不值的问题。

☆、扑朔迷离 (27)

周玉成则根据关里中原地区的经验,准备马上开展发动民众的工作,马迁安则反对,那次两人谁都没有说服谁,但本着尊重马迁安的想法,周玉成还是暂时没做动作,没有办法,谁让十支队是马迁安一手创建起来的呢?周玉成又不是死抱本本的左倾A+B份子,所以他采取了忍耐的态度。

马迁安知道日本人最终会卷入太平洋战争,那时日本人将无力分身再行建设东北,只会拼命压榨东北民众。但周玉成不知道,周玉成没有放弃构思发动群众的设想,在他的文化教育课上时不时宣扬出来这些内容。对周玉成的做法,马迁安采取了不干涉的态度,只要不是真的行动,没必要限制人家讲这些,就是早了点而已。

马迁安愣愣的注视了张小花一会儿,心中在判断张小花“口出狂言“的意思,看来这丫头掌握着一些我所不知道的东西,而且在心理上已经与周玉成灌输的发动群众理论有趋同的倾向。

“那你说说,小花同志。”马迁安故意没有用亲昵的口吻对张小华说话,以免让旁边的人看戏,“你说一说,这里哪座山高,哪条河深?为什么我会不堪设想啊?”

“好吧!楞子哥同志,那我就说说,你要去珠河大青山,又想走近路,那么必然会闯入一个鄂伦春人的部落,这些鄂伦春人久居小兴安岭,打猎捕鱼为生,性情强悍难以驯服,全部落上至70岁老人,下至婆娘孩童无不精于骑射,现在他们也有枪,日本人都不愿意惹他们,给他们划了地盘自给自足,他们视那里为自己的家园,你这么一支陌生的武装进入他们的领地,没有几十条人命休想出来,这你考虑过吗?”

什么?路上还有这么一支拦路虎?马迁安被新情况搞呆了,问向导,“有这么一个部落吗?”

向导迟疑半天,终于还是点了一下头说:“听说过,我没有遇到过,前几年听赵尚志同志讲过一个故事,说他原先在抗日义勇军江北独立师当参谋长的时候,路过铁骊这个地方就被鄂伦春人的武装给击溃了,独立师一下子就垮了,赵尚志只带了十几个人回到了哈尔滨。”

嚯!还真有!那么小花说过江的问题与这些鄂伦春人有什么关系呢?怎么扯到鄂伦春人身上了。

“小花,你是什么意思?”马迁安放下了身段,不再用生硬的口吻说话了。

“我的意思就是,只要你带着我,让我与你一起参加战斗,我不仅可以解决我们安全通过鄂伦春人地盘少走弯路的问题,还可以解决过江的问题,因为这些鄂伦春人是我的朋友,并且他们还有两条打渔的大船。”

张小花嫣然一笑,得意的望着马迁安,等待他的回答。

☆、扑朔迷离 (28)

第264章发动群众问题(2)

马迁安听过张小花的要求,开始急速的眨眼睛。从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小花这丫头其实没经历过残酷的战斗,当土匪一年有余也只是打打“满洲国”的一些地方自卫队,铁路警护团,其他小股土匪武装等,这些战斗不激烈有时像儿戏一样,若遇到精锐鬼子发生激战,不知小花战场生存能力如何,若出了意外,将来如何面对张富贵夫妇呢?老夫妇会责怪他不知道心疼媳妇吧?况且马迁安本身是极力反对女人上战场的。

可是你瞧小花那模样,铁了心要去,如果不让她去,也确实难以解决通过鄂伦春人地盘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船的问题。

马迁安挠着头问周玉成,“老周,你看这样成吗?”

周玉成点了点头回道:“我看行,小花同志的觉悟还很高呢!小花带着她的弟兄们刚加入抗联,我想他们肯定是想憋着劲立一功,莫要打击了新同志的积极性啊!”

马迁安再无反对之言,好吧!见机行事吧,等过了江咱就卸磨杀驴让小花回来。

张小花喜出望外。

后半夜张小花就率领着她的兄弟出发了,除了带走了他们自己的马匹,还带走了6匹驮马。早出发并带走驮马的目的很简单,他们要事先进入那片林区为后面的队伍打开通道,而去见自己鄂伦春族的“朋友”也不能空着手去,这六匹马要去“顺风好”在铁骊县境内的一个秘密联络点装东西的。

为了使事情顺利,张小花准备拿出储备很久的硬通货…茶砖、盐巴、花椒八角、酒、红糖,还有一些79步枪子弹。

通过张小花的描述和向导记忆中的一些破碎资料,马迁安大致搞明白了这支生活在小兴安岭南麓的鄂伦春部落。

鄂伦春人属通古斯人,他们的祖先有很多被女真人虏获,谓之生女真融入了满族,没有被虏获的鄂伦春人则从贝加尔至库页岛一带广大地区逐渐南迁,散布在大小兴安岭中。早期的游猎以驯鹿、弓箭为交通和射猎工具。后与外界有了联系,以马和枪代替了驯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