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血-第9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上下尊卑,若是换在以往,即便赵石被封为定军侯,冠军大将军,像张承这样的西北悍将见了,叙的也多是旧日情谊,不会这般恭谨。
但现在,却是唯恐自己所言所行有何失当之处,惹了赵石不高兴,为什么?因为他心里清楚,自此以后,大秦诸将必将以大将军赵石为首,即便立下大功如他,亲近如他,也再不能在大将军面前肆无忌惮,不然,必为取死之道。
见他模样,赵石明白,今日可能又失去了一个朋友,但心中并不失落,男儿到此,权势滔天,才正是人生最浓烈的一刻,他很享受现在的一切,朋友和忠心的下属之间,他宁可选择后者。
拍了拍张承的肩膀,赵石错身而过时,声音传来,“我必不负今日之情。”
张承躬身,低垂的暗处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狂喜之色,也许西北张家之后数十年之荣辱,就在这一句话上面了,老爷子虽卧病不起,但还是那般果敢英明,若非这一趟,老爷子去后,西北张家声势必将大不如前。
但有了这一句承诺,张家有的是大好男儿,只苦于困守西北,不得出尔,今日之后,西北张家的地位,就算不能与折家,种家相提并论,但也不会差的太多了。
心里快美难言,还是忍住,跟在赵石身后,直奔皇宫金殿而来。
一路上,又细细将宫内情形说了一遍,景帝驾崩,消息已然传开,宫里的宫人们已经换上了素服,许多地方都能听见痛哭之声,哀哀切切的,但来自西北的秦军将士,却不为所动,宫中戒备之森严,尤胜于昨夜。
太子殿下已经将太后赵氏请了出来,估计登基为帝也就在这几日,皇位传承的礼仪极为繁琐,还要准备,还有皇帝大行,丧事也要预备,其实宫里应该正是最忙乱的时候,但有鉴于昨夜之乱,只有等一切底定下来,这些事情才会开始张罗,非常之时嘛,一切都得从权处置。
所以宫里现在可以称之为平静,一切都是井井有条,而张承这一夜其实并未闲着,太子殿下的第一道命令不是旁的,而是让他派兵护卫各处王府,这里面的意思不问可知。
太子得位不正,算得上谋朝篡位,加上弑君之罪,可谓是罪大恶极,这个时候怕的不是旁的,就怕有人跳出来闹上一闹,立时便会为将来留下无数把柄,供人攻讦责难。
就像当年景帝继位的时候一样,那时还是正德已经做好了传位的准备,经最后太子李玄持一闹,弄的景帝初年皇位一直不太稳固,平蜀遇挫的时候,朝中风潮迭起,险些让景帝自己下了罪己诏书,追根究底,还是当年宫里风波所致。
这回太子李全寿更狠一些,要想皇位稳固,需要下的功夫可还多着呢。
来到金殿台阶之下,仰首望去,已然是白花花一片,在这里才能真切的感受到皇帝驾崩的气氛。
有太监尖着嗓子一声声传报上去,“大将军赵石觐见……”
声音回荡在金殿之前的开阔之处,配着这样的气氛,显得有些凄厉。
赵石命张承回去,守好宫中各处,自己则候在那里,早有太监躬着身子上来,给他披上白色的披风,腰间额头都系上孝带。
不一会儿功夫,上面的声音又一声声传下来,“宣定军侯,冠军大将军赵石觐见。”
赵石迈步而上,好一会儿,才来到殿门之前,又整理了一下衣冠,才迈步走了进去。
进入大殿,满目皆白,赵石跪倒在地,行下大礼,“待罪之臣赵石参见太后娘娘,太子殿下。”
一时间,大殿鸦雀无声,群臣侧目……
没办法,惊心动魄的一夜过后,大将军赵石已然成为了这座千古名城的主宰,而今日过后,也许此人跺一跺脚,整个大秦都得颤上三颤,自大秦立国以来,这样的权臣竟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两次宫变,都有此人底定乾坤,是大秦之福,还是出了个像曹操般的枭雄,只能拭目以待了。
太后赵氏的声音听上去分外的平静,只是略带了一丝疲惫,“起来吧,来人啊,给大将军看座。”
赵氏起身,左右环顾,数十道目光汇聚过来,很快,许多人的眼神避了开去,有些人目光中则多了些热切,当然,更多的则是愤怒和鄙夷……以及畏惧……
赵石不管这些,但他脑袋可没昏了,什么赐座,这是挖坑呢吧。
“谢太后陛下隆恩,然赵石乃待罪之人,心中本就惶恐难安,更断不敢坐于金殿之上,请太后娘娘开恩,收回成命。”
对于皇权,经了这一次,他早就不放在眼中,但面子上的事,总要过得去才行。
太后的声音中有了些缓和之意,无疑,这是一次很明显的试探,这是在告诉他,不要得意忘形,不管怎么说,赵石可还是赵氏之人呢。
“还好,记得君臣本份,那就在下面找个地方站着吧。”
随即,太后便露出了些亲昵之意,他是头一次坐在金殿上,但经历了两朝,如果李全寿登基,她也就成了太皇太后了,资格老的很,在金殿上竟是分外的随意,景帝驾崩,好像并未给她造成多大的打击,皇家之人的心性,由此可见一般了。
说是随便找个地方,但众臣皆让,谁也不敢让这位站在自己下首,赵石所到之处,朝臣纷纷退避,最终,赵石来到枢密使汪道存的下首站好,他的上面,只有同门下平章事李圃以及汪道存两个。
六部尚书,各位参知政事,皆堂乎于后,不敢与之争。
这一次朝会,所议的,无非就是两件事,国不可一日无君,太子李全寿如何如何的不错,应该让他来当这个皇帝,当然这个说的有些粗俗,但就是这么个意思,接着群臣附议,没谁在此事上纠缠,因为找不到比李全寿再合适的人选了。
虽然皇子还有几位,但都太过幼小,二皇子到是能争一争,但这个时候,谁能提出来,算他狗胆包天,所以这一关也就轻轻松松的过去了。
第二件大事就是皇帝驾崩之后的大丧事宜,要交代下去,开始办了。
其实还有第三件事,就是该论罪的论罪,该赏功的赏功,但这个时候谁也没提,一些东西,过后还是要博弈一番的……
第十卷 天下兴亡谁人晓 第862章 余波
等到一应事情商量着由谁来操办,又由哪些人协助操办,商量完了,其实这一次由太后主持的朝议就算完事了,至于那些繁冗的细节之事,就得操办之人下去之后在中书议论了。
太后起身,群臣躬身送之。
一直站在龙椅边上的李全寿赶紧搀扶在侧,太后拍了拍他的手,深深望了他一眼,回首道:“太子就留下吧,有什么事,与臣工们商量着来,不要太急,知道吗?”
太子一脸沉静,也没装出什么悲戚的表情来,就这么点头应道:“请太皇太后放心,皇孙晓得轻重,恭送太皇太后。”
太后迈着步子走下金殿,顿了顿,招手将赵石召到身边,道:“就算被逼无奈,率大军入城也太过孟浪了,之后上书请罪,别闹的太不像话,再有,跟太子商量一下,什么时候撤兵,要稳重些,别再闹出什么乱子了。”
当着群臣的面,这就是给赵石下了个定论,至于请罪什么的,就很是轻描淡写,让人不以为然了,一番维护之意,已经是清清楚楚摆了出来。
赵石自然躬身听着,一直将太皇太后送出金殿。
“太皇太后銮驾起行啦……”外面声音渐渐远去,金殿之中终是又恢复了平静。
回到金殿之上,太子李全寿已经端坐在龙椅上面,头一次坐在这个位置上,太子李全寿俯视众臣,一种居高临下的皇家威严自然而然便散发了出来。
但李全寿看上去并不算太兴奋,泛着血丝的眸子扫过群臣,一丝一毫的笑意也不曾露出来。
“定军侯,冠军大将军赵石何在?”太子李全寿年轻的声音在金殿上回荡,洪亮而又坚定,听上去与景帝的声音是截然不同。
不光是赵石,群臣也都愣了愣,赵石赶紧上前一步道:“微臣在。”
太子李全寿微微点头,这个动作显示出,他还不太适应坐在这个位置上,但这并不影响他接下来说的话,“父皇驾崩于宫中,怎容逆臣贼子逍遥于世?”
“定军侯,朕命你抄拿外戚曲氏余孽,交大理寺待堪,这是朕的第一道皇命,你可明白该怎么做?”
只这一番话,群臣凛然,还未登基,便已自称朕躬,还未登基,便已下皇命,这是怎样的一种自信,怎样的一种威势,怎样的一种……不屑,而对曲氏又是怎样的一种厌恶和仇恨,其中滋味,实在让人难以一一明白,即便是赵石,也有些吃惊的抬头瞧了瞧。
金殿之上,所有人的呼吸都重了几分,有许多人明白,从这一刻开始,景帝一朝已经是昨日黄花了,而大秦换了这么一位,看上去有些刚愎,甚至可以说是刚烈的皇帝,也不知道对于大秦来说,是福是祸。
没人站出来相劝或者反对,这事本来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过是这么早就开始,有些出人意料罢了。
赵石并未当即应下,而是沉吟了一下,躬身道:“陛下,二皇子那里……”
李全寿嘴角微微翘起,不知是冷笑还是讥讽,声音中却透出一股冷酷的意味,“朕要的是曲氏九族,你可明白?”
“是,臣明白,微臣这就去……”
龙椅上传来一声轻笑,“不忙在这一时,定军侯有功于国,有功于朕,散朝之后,先到勤政殿来,朕还有话交代。”
赵石应了一声,退后归班站立,不过心里却在想,一年前的太子殿下可不是这副模样,这是被刺激的?感觉上,真的好像两个人一般了。
开始时还急的什么似的,这会儿又不急了,殿上群臣却没有一个笨的,开始急,那是要在金殿之上,把这事儿定下来,过后不急,还用说吗,既然已经定下来了,又没人开口说话,也就不急了,看来啊,这场风波还远未到结束的时候呢。
说了这两句后,太子李全寿利落的站起身来,“该说的,太皇太后都说了,若是无事,便且退朝。”
虽有些不合礼仪,但干净利落,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