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国师-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寿哥,你说的是蚕丝吗?”女孩的反应却是机敏。
“啊?对,就是这个。”刘同寿汗颜,现代化的东西用了太多,对传统材料的关注却是少了,居然连这么著名的东西都没想起来。
稍一展颜,女孩的小脸又是一皱,“镇上有织工作坊,蚕丝倒是很多,可想要讨的话……”
“这里有银子,你去买些来,仔细点别被人发觉了,这件事很重要,关乎着我们能不能保得住道观的大计。”道观里还有些流动资金,些许散碎银子还是拿得出的,刘同寿自不会在这种关头吝啬。
“嗯,我一定会小心谨慎的,一定要保住道士伯伯的道观。”女孩重重的点了点头,飞也似的去了,利落的行动让刘同寿一阵欣慰,有个帮手还是很有必要的,保住道观后,要不要……好吧,那是后话,现在还是全神贯注的做正事为妙。
走到老道的尸身前,他恭恭敬敬的施了一礼。
“王道长,你们师徒情深,想必你也不愿意徒弟流落街头吧?现在虽然换了人,可他心底的那个执念我却是知道的,而且也愿意帮他完成,所以将我们看成是一个人,也没什么不妥。为了保住道观,小初一个小女孩都那样卖力的奔走,稍待若有冒犯,还请勿怪,你不说话,我就当你答应了喔,好吧,你答应了……”
刘同寿原本是不信神的,可现在他都穿越了,对这种事,多少也有些慎重,古人对尸骨看得极重,他接下来要做的事,算是极大的冒犯了。可是没办法,不这么做,一时真就没有更好的对策了,以老道的豁达,应该是不会介意的吧。
“等徒儿将来发达了,一定会上奏天子,给师父讨个敕命,奉为真人,以彰今日之功,总之,师父你就安息吧,阿门……哦,错了,应该是无量天尊。”
一边自说自话,一边将老道的尸身扶正,又整理了一下道袍和遗容,远近端详了一番,刘同寿满意的点了点头。当小初跑回来的时候,看见的正是这副有些诡异的景象。
“寿哥……哥,你在干吗?”
“蚕丝拿来了?太好了,干得漂亮,小初。”接过蚕丝,刘同寿顺手拍了拍女孩的肩膀,瘦弱的小身体微微缩了一下,最终还是没有躲开,但那双明亮的眼睛还是盯着神像下面,清清楚楚的表露出了疑惑之情。
“这个么,是为了应付那些官差啊,不这样的话,是不可能吓退他们的。”
“但是……”
“不要觉得,你别忘了,师父是个有道之士,不会在乎这种身外之物的,他经常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反正就是坚守本心,不为外物所动的意思,为了祖师爷的基业,为了我们,师父一定会欣然而笑的。”
“可是……”刘同寿的胡说八道让女孩有些动摇,却没有彻底说服她。
“好了,没有可是,小初,你别忘了师父是怎么死的,他老人家是为了反抗**而死,如果他一死,道观就被人夺走,他会死不瞑目的听我的,没错的。”
“是……我听你的。”也许是反差的关系,絮絮叨叨的讲理,对女孩的影响不大;刘同寿一凶起来,女孩却是立刻有了反应。
不容易啊刘同寿擦了把冷汗,传统观念真是太难改变了,想说服一个十来岁的小丫头都这么费劲,要是换成读书人什么的,把嘴皮子说破也没用啊。不过这样也好,大家都是这种观念的话,计划成功的可能性就更高了。
看到女孩怯怯的模样,刘同寿又是一阵不忍,他原本也不是个凶霸的性子,侧耳听了听外间的动静,喧闹的人声离道观还远,他柔声道:“看动静,他们还得闹上一阵子才能过来,小初,你先去厨房吃点东西吧,等下还要你帮忙呢。”
“要我帮忙,我能做什么?”女孩有些紧张,手指紧紧的捏住了衣襟,指节拧得有些发白,不过倒没怯场的意思,能在市井间生存,终究是有些胆气的。
“你只须……”凑到女孩耳边,刘同寿低声嘱咐了一番。
“这样真的能行?”这个动作比刚刚更亲密,可女孩却丝毫没有反应,随着刘同寿的述说,她的眼睛越睁越大,显然觉得匪夷所思。
“当然了,你没听过死孔明惊走活仲达的典故么,现在我也是效法古人故智呢。”刘同寿得意洋洋的说道,他又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理由。
“死孔明,活仲达……那是什么?”女孩歪了歪头,道士哥哥清醒之后,变得越来越奇怪了,还经常说些听不懂的话。
“就是……”解释了两句,刘同寿傻眼了,也不知道罗贯中还没把书写出来,还是流通的问题,反正市面上还没有三国演义的评话,他说的这个著名桥段,也只能是对牛弹琴了。
“反正,就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了,以后有空我再讲给你听,现在先去吃东西,准备对付那些坏衙役。”
“嗯。”
……
女孩吃东西的速度很快,想来是长年养成的习惯,刘同寿刚做好准备工作,她就已经回来了,同时,外面的吵闹声也越来越近了,很快到了道观门前。
“都吵什么?都看好了,这是县衙出具的文书,上面有县尊画的押,还有地契,这个可是连崔明府都过了目的,你们这帮刁民还待怎地?莫非还想造反不成?”一声大喊过后,吵嚷声一下低沉了下去,显然这人话里的内容够震撼。
“黄班头,太平盛世的,谁会想着造反?可是国庆寺的寺田什么的,不是很多年以前的事情了吗?”反驳的声音不高,可不服气的意思在道观里都是听得分明。
“谢安贤相确实是大贤,国庆寺也是他谢家的家庙没错,可那都是一千多年前的事儿了,中间历经数朝……这时候拿出来翻旧账,于理不通啊。”有挑头的,就有人敢于跟进,后面这人似乎有点学问,知道的也更多,说出来的话自然更有说服力,惹起了一片附和声。
“吵什么吵?梁秀才,俗话说得好:是非只为多开口,烦恼只因强出头,你最好少逞能。哼,再过两个月就是乡试之期,你要仔细想想清楚才好,对,一边看着地契,一边想,这可是府衙派下来的……想明白了没有?怎么不说话了?”
“……”那个梁秀才也不知被吓住了还是走了,反正是没了声息,八月就是乡试之期,虽说科举相对公平,但得罪了考官,多半也是没什么侥幸的,关乎身家前程,秀才自然不敢胡乱出头。
“还有你,齐员外,你家足有良田数百顷,在东山的,不过是几十亩罢了,九牛一毛而已,你犯得上为这个得罪人吗?你也知道国庆寺是谢家的家庙,莫非你还想跟谢家……嘿嘿,不说别的,只要柴老爷一句话,你家的生意还想不想做了?”
“不敢,不敢……”第一个说话那人也被震住了,刘同寿却没听太懂,前面还说着谢家呢,这后面怎么又变成柴家了?而且这个谢家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跟谢安都能扯上关系,那可是东晋时期的人物。
而且他发现这个班头做事也有章法的,知道因人施策,各个击破,他先前所料不差,百姓虽多,却是乌合之众,不可能是这些官差的对手。
不过,这对于他的计划来说是好事,他最怕的是遇上个不管不顾的愣头青,遇到那种人,心理暗示什么的都没用,才是真的抓瞎呢。
乡绅和士子,就是这个时代民间地位最高的那群人了,这两个人都被喝退,其他人士气更是低落,哪还有人敢随意上前?此消彼长,那黄班头却是愈发的威风起来,将手中铁链晃得哗哗乱响,大有纵横捭阖之势。
“还有谁,谁还敬酒不吃吃罚酒?哼,县尊的命令都敢违抗,真是没有王法了,谁再敢上前滋扰,就别怪老子不客气了没人了?这才对么,兄弟们,走,跟我去看看王老道的死相哈哈哈……”
第4章 吓死人不偿命
第4章 吓死人不偿命
“黄大哥出马,果然非同凡响。”
“那还用说,不是这样,怎么称得起‘镇三山’呢?从东山到雾门山,再到花果山,谁不知道咱们黄大哥的名头?”
“行了,少拍马屁多干活儿,看什么看,就说你呢,杨超,刚才有人骂我的时候,咋没见你这么能说?”
黄班头板着脸训斥了一声,不过语气里却满是喜气,没有丝毫恼怒的意思,想来这马屁正挠中了痒处,“这次的事情料理妥当了,我带你们去府城好好逍遥一把,可以随便乐呵,我请客,怎么样,还不给我卖力点?”
“黄大哥仗义疏财,兄弟们必效死力”
“黄大哥英明神武……”
一众衙役都是大乐,他们倒也不怀疑这许诺的真实性,收地的背后牵连极大,事成之后,参与者自然都有分润。他们虽然只是些跑腿的,但大门大户有的是章法气度,对这些细节还是很注重的,看黄班头的慷慨程度,就知道人家许给他的好处少不了。
想是嚣张惯了,这班人也不避讳旁人,就这么喧哗着进了门,百姓们锐气已挫,却也没人敢上前理论,反倒是心气更低了,不少人眼中已经露出了绝望神色。
自古民不与官斗,斗也斗不赢,本来想着涉及的人太多,衙门多少有些顾忌,又有紫阳观这种衙门有所忌惮的地方出头,也许能有些转机。可谁想到,天不从人愿,转机出现了,可结果却对大伙儿大大的不利,怨,也只能怨自家命苦了。
就在这时,三清殿内突然有了动静,那是一把苍老的声音,只有短短一句话,可其中悠远苍凉的味道,却是一览无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咕咚”一个衙役正忙着奉承老大,结果被这声音吓了一跳,一个不留神,绊在了门槛上,当即摔成了滚地葫芦。
其他人也没比他强多少,黄班头本来听着奉承,抖着威风,迈着八字步,好不得意的正飘飘然,冷不防听到这样的动静,八字步也迈不出去了,一只脚悬在半空,惊疑不定的盯着殿门,只觉后脊梁有些凉飕飕的直冒冷汗。
刚刚从抗议众变成围观众的百姓也都有些愣神,这个声音太突兀,太诡异了。紫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