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国师-第2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陆炳和黄锦遥遥对望一眼,心中只道:又来了……
其实,如果陆炳的密探足够高明,能够探听到那一晚,刘同寿与吴承恩的研讨,嘉靖就用不着焦虑了,因为小道士考虑的非常周到。
……
“故事大体上就是这样,吴先生,你觉得如何?”
“嗯,嗯,吴先生在写作方面的造诣果然不凡,不过,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我这里有些意见,你不妨斟酌一下。”
“首先,是主角问题。以先生的说法,主角是姜子牙,此人起于微末,垂钓渭水待天机,最后扶摇直上,这样的经历,以及在民间的口碑,作为主角都相当不错。然而,先生在构思之前,应该确定读者,咱们这本书,不是给普通人看的,所以,主角必须,也只能是武王。”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武王不能亲临战阵,故而不好安排戏份?先生差矣。”
“封神之战,胜负靠的不是兵马调度,而是那边的神仙法力高,法宝多,这些神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姜子牙请来的……哦,我有这么说过?好吧,就当我说过好了,但是,我同样说过表面形式不重要,关键的是内涵。”
“什么是内涵?就是请神仙来助战,需要君王的虔诚,君王越虔诚,来的神仙等级就越高。姜子牙只是个传信的,能不能请来神仙,请来什么样的神仙,关键不在他,而在武王身上!只有这样写,才会有代入感。”
“既然我们达成了共识,接下来就可以继续讨论等级问题了。咦?你觉得没必要?错,大错特错,这个很重要的,只有让读者清楚力量体系,才能更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样也有升级的快感……”
“就想咱们考科举似的,秀才,举人,进士这么一步步的奋斗上来,重点就是努力的过程……好吧,你不要那样看我,我确实没考过秀才,这本书讲的也不是这个,这个题材,留待将来再用,写个儒林外史什么的……”
在刘同寿的淳淳善诱下,文学巨匠被拐进了黑乎乎的小胡同,彻底走上了邪路。但吴承恩自己并没有这个觉悟,他只觉眼前一亮,看到了一片崭新的世界,为读者写作,读者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赢得足够分量和数量的读者后,就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东西了。
所以,他很感激把他引上歪路的小道士,认为刘同寿给他指点出来的,才是真正的金光大道。
是不是文学的金光大道,刘同寿无法确定,但他可以肯定,这肯定是一条通天之路。前世的西游记和封神演义虽然很好,但不可能对嘉靖的胃口,没有代入感啊。
西游记即便不崇佛,单凭里面那个老太太似的唐太宗,就只有被嘉靖吐槽的份儿了;而封神演义的武王,更是没用到家的废物,对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姜子牙来说,武王就是个大累赘。
试问,这种作品,怎么可能讨嘉靖的欢心?嘉靖崇神,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只有迎合了这一点,才算得上是投其所好。
好在吴承恩并非迂腐之人,崇佛也是他在晚年的潦倒生涯中,形成的信仰,现在他对佛道之分,并没有明确的理念。最关键的是,刘同寿本身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活生生的神迹,比什么都有说服力。
“就这么定了,从今天开始,先生就是道家协会的宣传副会长,这两天,我就会组建个团队出来,专事后商书的编纂工作。不用别人帮忙?等书写完了再发表?吴先生,不是我说你,你这观点太落伍了。”
“写完了再发表,多没效率啊!而且,你闷头写,也无法得知读者的反馈,万一写偏了,岂不是糟糕?一边写,一边发,吊着读者胃口的同时,还能根据读者意见,进行修正,这才是王道。”
“要知道,咱们以后都是翰林院的人,翰林院是什么地方?御用文人聚集的地方,咱们是为读者,也就是皇上服务的,节操什么没用。”
“就这么说定了。吴先生你负责正文的撰写,那些描写类的,比如诗词什么的,都交给你的助手,对了,还有插画,这个也很重要。等明天去翰林院报过道,我就带画师来见你……”
两人一席长谈,一谈就是半宿,结束的时候已经是三更天了。
三月时节,夜风拂面而来,吹在头脸上,很有些凉意,但刘同寿的心里却是一团火热。吴大神领衔撰文,专业团队辅佐,丹成前后的四个月,想必不是那么难熬了。
当然,光凭一本书是不够的,哪怕这本书会让皇帝爱不释卷也不行,这个过程中,必须要持续加料,才能将嘉靖的注意力牢牢的吸引住。
刘同寿有了个计划,那是个大计划,可以一揽子解决所有的麻烦。
第209章 朝争再起
“砰!”
“荒谬!荒谬至极!”
“部堂大人,您不能眼睁睁的看着此等玷污士林清誉的事情发生啊!”
“对!夏部堂,我等欲联名上书,向皇上请愿,如果能得您首肯,必能一举建功!”
刘同寿修商史之事,在士林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大多数都是反对的声音,特别是清流中,固守传统的那些人,更是义愤填膺,无法自已。
夏言与张孚敬争权,两人的关系和后世的在野、执政两党有些类似,而夏言确实也很看重名声,隐隐有了清流领袖的气派。
在政争时,多了一帮摇旗呐喊,帮腔作势的喽啰固然很爽,但麻烦也是存在的,清流的诉求其实也不少,比如维护旧制,保护传统这些事,都被清流视为己任。
群情汹汹,他这个领袖也难以置身事外,正应了一句俗语:出来混,不能光拿好处,总是要还的。
看着面前咋咋呼呼的这一群人,夏言面沉如水,心里急速思考着,要筹谋出一个完全之策来。
响应众望,领衔上疏?肯定不行啊!反对张孚敬不是目的,而是将其推下台的手段,眼见大局已定,现在应该是展示宰相气度的时候,还跟以前一样,整天反对这,反对那,又怎能让皇上和朝廷看到自己治政的能力和胸怀?
夏言可不打算将从前的角色进行到底。
然而,不答应的话。也不是个事儿。清流的愤怒和不满终究是要宣泄出来的,要知道,他们已经憋了很久了,从小道士参加会试就已开始。夏言如果不答应,那这股洪流很可能会转向,把他自己给淹没了。
夏言一脸凝重的说道:“事关重大,还当从长计议……”
他想着先观望一下。至少看清楚宫中的风向再说。
“夏部堂,莫非您这样的刚正不阿之人,也屈从于那幸进之徒的淫威之下了吗?社稷不幸。天下何辜啊!”话还没说完,就被一声悲呼给打断了,发声之人也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就是一顶大帽子扣上来。
意识流,在清流之中很有市场,引起了众多的共鸣,一阵吵嚷声中,夏言的立场迅速向刘同寿靠拢。天地良心,老夏一共只说了半句话,不过,谁让他面前的这些人是清流呢?党同伐异,本就是他们最拿手的。
“朝廷规制,自有成法可依。张大人,既然你口口声声要匡扶社稷,不如,就由你率先上疏,本官和诸位同僚随后跟进如何?”夏尚书也是清流出身的。自然不会被这种小场面吓倒,他直接找上了出言之人,反将了对方一军。
弹劾刘同寿,和皇帝的老爹不同,不会引起当初大礼仪那样的反弹。就算上疏的人多,但法不责众。皇帝也不可能治所有人的罪,率先出头,以及言辞最激烈之人,才是最危险的。
夏言不愿意当出头椽子,煽动群众的张景华当然也不愿意,他高声道:“夏部堂德高望重,乃是士林众望所归,提出来的劝谏,皇上也须得慎重考虑,岂是下官所能比拟?只要夏部堂有匡扶之心,下官不计声名,旦附骥尾。”
除了少数脑子不开窍的,在场的都是聪明人,如何看不出来,这俩人在互相推诿?不过,态度不是问题,只要有了明确的目标,大家就可以站队表明立场了。
很快众人就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张景华,力主夏言领衔出头,谁让老夏地位最高,名声最大呢?另一派则多是夏言的嫡系心腹,自然不会让自家老大冒险,场面变得更加混乱了。
夏言的嫡系人数虽少,但另一边的联盟也不算紧密,这种争执自然不会有什么结果。宣泄了一阵子,哪怕是最激愤的人,也开始恢复冷静了,于是,夏言的时机到了。
“各位同僚,本官说从长计议,并非是推诿的借口,请各位想想,修史……哪怕是集中数十人,用最荒诞的写法来撰写,又岂是一时三刻能够完成的?那位刘修撰带人去了天一阁,虽不合规制,但却可见其撰文的思路,他也是要找些经典来参考的。”
说到这里,夏言稍作停顿,用锐利的眼神扫视一周,然后沉声道:“急切间,直言劝谏,可能会招致皇上误会,不若用春风化雨的手段,循序渐进方是上策。所以,本官才说,要从长计议。”
天一阁是翰林院藏书所在,收录的史籍经典极多。在资讯不甚发达的时代,想要正儿八经的修史,不在这里盘桓几年,是不可能的。
刘同寿修的显然不会是正史,不过,他既然是打算以翰林的名义出书,那书中的漏洞就不能太多,至少表面得说得过去。这样一来,他需要的时间就比较多,哪怕他召集了数十人作为幕僚也一样。
“夏部堂言之有理,不过具体……”
“很简单。”夏言从容一笑,道:“各位同僚要上疏,不过不要直接弹劾,而是从经史对朝廷的重要性讲起……”
夏言的办法就是稳扎稳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嘉靖耐心的消耗,一点点的推进。等到一两个月之后,嘉靖的耐心消耗得差不多了,舆论也酝酿足了,再一起发动,岂有不一举建功之理?
嘉靖那朝三暮四的性子,夏言实在是再清楚不过了,若非如此,他又怎能取张孚敬而代之?
夏言简要将计划说了一遍,清流们的态度也随之转变,纷纷赞叹起来。这法子显然比直接弹劾好,既能邀名,又规避了风险,最后还有功劳拿。
夏言捻须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