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金鳞开 >

第187章

金鳞开-第187章

小说: 金鳞开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那些没圈到地或者圈得少的贵族更不肯轻易出兵——凭什么我好处拿得不多,送命的事却要我去做?打仗是要死人的,旗下人又都是贵族的私人财产,就算抢到了人口和土地,总得算算这笔买卖是否得利。万一自己打下的土地,又被别人圈去了怎么办?岂不是人财两失?

在确定名分之前,满洲人势必要在多尔衮面前大打口水官司。这就是八旗制度最可爱的地方,仍旧带着部落和部落联盟的特性,并不是一个彻底中央集权的组织。黄台吉若是再多活二十年,可能情况会大大不同,然而现在执政的多尔衮本人也是一旗旗主,当然不会做出削弱自己的蠢事来。

“只要多尔衮不确定圈地所得,以及日后的战利品分配,满洲大军就不会大举出动。”朱慈烺道:“而且起码在夏收之前,大同宣府一线无法承担大军过境的粮草供应。”

大军过路,私库或许还能藏下一部分粮食,但公库里的粮食却肯定不会留下。李自成之所以从井陉撤回山西,正是因为他知道自己一路从三关入京,沿途没有留下什么粮食。而任继荣和李友的人马不多,应该还能匀出一部分给他。

“由以上两条可以推论:满清大军在内部统合、夏收完成之前都不会有大动作,我们就是要趁这个时间,迅速将山东西部的人口、粮食、物资、运到东面,充实防线,缓缓朝西推进。”

第243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11)

朱慈烺让人抬出一张山东全省沙盘,上面标注了各府州县的位置,他拿着木鞭指到:“若是满清南下,东昌府首当其冲。为了打通南北漕运,这里也是他们必先攻取的目标。分配到东昌府各县官员,任务最重,要转移人口、转移资粮、还要阻断运河!”

京杭大运河的代价是一个王朝的崩塌,从隋以来,这条南北动脉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历代都不能轻视。然而朱慈烺此刻却宣布要将它截断填平!

参与讨论的高层官员早就知道这个决议,脸上并不震惊,其他人则无不惊骇。

“殿下,运河非但关乎漕运,也关乎周围农田灌溉啊!”莱州知府吴伟业当即起身道。

朱慈烺是看他最近工作还算卖力,方才给他面子,道:“满清人少,为了疏通运河,势必要分散人力,能大大减轻我军压力。我们人多,只要能够收复故土,就不用担心疏浚运河的消耗。至于粮食,原本也不能指望那边。”

作为农业国家,对农田灌溉的影响自然放在首位。如今只是六月份,河南河北的许多农田都需要大量的水来灌溉保证收成。运河一但被截断,河水外溢会造成人为水涝,淹死作物,而截断区域又会导致田中缺水。

“这事已经做了决定,就不用讨论了。”朱慈烺压了压手,道:“蔡公,要劳您亲自坐镇济南府,监督治下州县官,做好人民转移之事。”

“臣遵旨。”蔡懋德上前应道。

“周公,”朱慈烺转向周应期,“百姓迁徙到了新地,一应安顿就交给你了。”

周应期连忙起身领命。他在天津屯田安民,颇为百姓称道,是个着实为百姓打算的好官。正是因此,朱慈烺很信任他,只不过手下只有半个山东省,高级官员不好安顿,这才让他以天津巡抚的身份在登、莱巡视,指导那些新嫩的县官治理地方。

“张先生,”朱慈烺叫道,“粮食还是当前要务,大军在前线作战,更要确保后方粮食充沛。”

张诗奇如今是山东布政使司参政,兼登莱粮道。

他出班道:“殿下,即便算上五月收割的大麦,如今登莱各州县粮食缺口仍有三万石之巨。而朝廷一直从东南买粮,已经导致粮价上涨二成有余。臣恳请调船从朝鲜购粮。日后南船从青岛上岸,朝鲜船在登州卸粮。”

只要能买到粮食,朱慈烺才不会管他从哪里买的。朝鲜半岛资源匮乏,不过南部较为平整,水源充沛,气候与山东相仿,是重要的产粮区。尤其京畿道附近的土壤肥沃,粮产量较高。

“准!”朱慈烺当即拍板道:“还可以考虑直接在朝鲜买地,招募辽民种植番薯等作物。”

朝鲜北部山区对于当前朝鲜人的生产力,基本是无法耕种粮食作物的。然而明人却有番薯、玉米和土豆这些不挑地的作物,完全可以在北朝鲜买地,以朝鲜人的名义进行耕种。朝廷也不指望他们能够缓解粮食压力,只要自己能够活下去就好。

“徐光启在天津时就在研究育种了,到现在都多少年了?”朱慈烺说高产作物,不免又特别关照道:“你别把精力光集中在买粮上,育种的事也得抓紧。人手不够就多招老农。”

张诗奇连连称是,对育种的事也颇为头大。他总觉得徐光启在书里大吹法螺,怎么可能有番薯一窝长七八根,根根都比婴儿手臂还粗还长?偏偏皇太子中了徐光启的毒,对此深信不疑,硬说这些作物只要育种育得好就能高产。可这事又不是三两天就能看出来的,还不得一年年来么?

朱慈烺也很无奈。粮食缺口是根据所有登记人口日均最低消耗所计算出来的,也就是说只要有缺口存在,就肯定有人会被饿死。事实上,就算填平了缺口,考虑到资源分配不可能达到完全均衡,仍旧会有人饿死,只是不会出现大范围的饥荒罢了。而且这回鲁西百姓东迁,以及京畿、河北、河南大量流民涌入,势必会加重粮食消耗量。

如果在秋收前要进行大规模的作战,粮食压力会更大。

朱慈烺宣布完散会之后,不等众人起身作礼,已经从后门出去了。在对面的厢房里,已经坐满了一屋子的将校。这些人多是各部参谋,并没有军事主官在内。当前如此紧张的时期,朱慈烺也不敢轻易调派军事主官回来。

尤世威最终被授予中将军衔,担任总参谋长,讲武堂祭酒反倒成了不足为道的兼职。这次的军事会议其实是他发起的参谋部会议,其中有一个议题是东南剿匪对缓解粮食压力的影响。朱慈烺见参谋部也在考虑“粮食压力”这一问题,理所当然要来旁听。

“以后不等旁听席。”朱慈烺进来,见众人在交头接耳开小会,并没有开始正式会议,连忙关照了一声:“开始吧。”

尤世威从上座起身,带领军官们想朱慈烺行礼,然后才走到地图前,手持竹鞭在掌心中敲了敲,严厉道:“近来夏收,一直到秋粟收获之前都是农忙时节,各村寨乡勇训练进展缓慢。各军训练参谋都必须尽最大努力,确保日常队列训练的达成。”尤世威虽然对于“参谋”十分不屑,认为真正的将军是不需要这么多人辅助的。等他自己成为了参谋头子,很快就意识到这个职位的重要性,干得十分投入,再不说废除的话了。

乡勇虽然历代都有,但到了东宫这里却不是真正的战力,而是各部战损的补充。这些兼顾生产和战备的乡勇,由各部抽调的老兵担任驻村教官进行训练。如果出现新募兵无法完成补充的较大战损,就会用这些乡勇补充部队。原则上是“谁训练,归谁补”,所以各部对于村落的乡勇训练也很重视。

尤世威见自己的将威镇住了这些年轻的校官,心中颇为得意,继续道:“大家可以看地图。”他指向高悬放大的大明坤舆图,继续道:“现在开始议题:其一,顺贼溃败之后,河南、河北、京畿一带盗匪横行,总参谋部建议剿匪任务交给预备营。在座诸位可有异议?”

在座的都是各部参谋的代表,若是与满洲东虏作战,他们还会争一争,对于剿匪事却不很热衷。而且预备营也的确应该见见血,剿匪对于他们来说正是恰如其分。

朱慈烺本身也有这个安排,听尤世威预先提出来,还进行商议,心中更是满意,只等这条建言提交到手就传令下去。

尤世威见提议通过,继续道:“议题二:派独立游击营南下就食,减缓山东军粮压力,大家有何异议?”

朱慈烺将目光投到朱家骏身上。他记得这个在汝阳之战中受伤的少尉,因为他的刻苦用功,成为了“战转参”的典型,被公开表扬,后来分到了罗玉昆部成为营参谋长。如果他没有提出异议,其他营、部的参谋们当然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这个意见其实就是独立游击营提出来的,朱家骏作为主倡者,当然不会有异议。

“万一和其他友军发生冲突怎么办?”有个少校举手发言问道。

尤世威手里的计划书中虽然有各种情况的应对预案,但还是望向了朱家骏,把解释的权利让给了他。

朱家骏会意,站起身先向皇太子行礼,旋即走到台前,取了一支竹鞭,准准地敲在了“徐州”上。

第244章 粉身碎骨浑不怕(12)

“徐州乃四省通衢,南北交汇之要地,咽喉命脉之所关。”朱家骏点着徐州,将四周所毗邻的府县一一报出,就像是给众人上了一堂地理课,可见下的功夫果然不少。

“占据徐州,可以屏蔽南京,也可以全山东之地。”朱家骏说着,似有若无地点了点淮安、庐州一片地方。

淮安是刘泽清逃亡之地,庐州是黄得功的驻地。加上徐州的高杰和寿州的刘良佐,正是原历史剧本中的江北四镇。此四镇对于南明而言,是北部最后一道防线。而在这个世界,却是山东背后的盾,或者是矛。

从朱家骏的角度来看,成为矛的可能性更大。

东宫军体系的组成与大明其他军镇差别太大,以至于士兵在融入东宫体系之后,自发地对其他大明军镇产生了排斥感。尤其朱家骏这样的老人,一路走来,所见的只有东宫军浴血奋战,而大明官兵却是望风而降,从骨子里就不会认同那些打不得仗的军镇。

本着东宫的训示:猪一样的友军与敌军同类。

朱家骏首先想到的就是解决这些猪一样的友军,好让山东这个基地更加安全。

“不过更主要的,还是南下就粮。”朱家骏将竹鞭收入手中,轻轻拗成一个弓形,道:“我本人在随军驻屯日照后,亲眼见了日照县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若是有东宫系县官整治地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