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工-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菜地里的大白菜已经全部用软草捆扎好,叶片也开始向内收缩生长,因为品种问题,估摸第一代还无法长成出后世那种结实的菜球,但也有了雏形,存放过冬不是问题,看这长势,半个月后便能采收。
一小片萝卜被二丫照顾得很好,绿油油的叶片随风轻摆,煞是喜人,青蒜是采过薹,准备长蒜头的,看上去蔫不拉几,却引起李彦的极大兴趣。
既然能种韭黄,为什么不试试蒜黄呢?道理应该也一样吧,李彦不清楚这时代有没有蒜黄,没有的可能性更大,值得去尝试。
当然,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培植韭黄,如果成功,再种蒜黄便很容易。
家丁被李彦派去河边割茅草,并收集一些树枝,李彦则小心地将刚刚割去一茬的韭菜中,露出地面的韭叶清理干净,并进行简单的培土。
然后在韭菜地的四周钉下木桩,用树枝和茅草围成严严实实、比膝盖略低的篱笆,只在北侧背阴处,留下可以开合通风的缺口。
篱笆顶部也搭上树枝,再用茅草覆盖,透不进半点阳光,远远看去,倒像随意放着的一小堆杂草。
“嘿嘿,少爷,你给这韭菜搭棚子干什么?”包有才和家丁们都觉得很迷惑,难道给韭菜遮风挡雨?
李彦笑了笑,没有解释:“你们以后会明白的。”
李彦见过农民用黑色塑料膜覆盖来培育韭黄,如今没有这个条件,便用这个搭得严严实实的草棚子代替,照理来说,应该是行得通的。
李彦作农事的经验并不多,包括培育韭黄也是根据后世一星半点的见闻,以及常见的科学知识,如光合作用进行推理,这也是他在这个陌生时代,所具有的不多优势之一。
只要这次能成功,他就可以从中总结出一套科学的方法,然后雇工种植,而将自己解脱出来,去做其他事情。
在他的计划中,未来还可以利用这些新式作物,向产业链的上下游发展,譬如上游的育种、下游的餐饮和粮食加工,都要比单纯的种地或种菜来得有钱途。
并且,不管种菜还是屯田,都是为了打基础,为他个人的事业打基础,也为工业化的梦想打基础。
第二卷 创锁记
第三十一回 训练家丁
等一切布置妥当,天色已经擦黑,回家路上,正看见郑书让人将两担番薯挑进屋子,李彦脸上露出笑容,远远招呼:“郑书,收了几亩地?屋里还放得下吗?”
郑书听到李彦的声音,忙转身作揖行礼:“已经收了七亩二分田,共计收获番薯一千三百四十八斤五两六钱……”
“等等,你是说七亩地才收了一千三百多斤,一亩才一百多斤?”李彦难以置信地问道,他记得后世番薯的产量,亩产都是五六千斤,甚至上万斤,而这时的亩数,还要比后世略大,就算品种差,可也不能连稻米的单产都不如吧?
“是七亩二分田,收获番薯一千三百四十八斤五两六钱,亩产一百八十七斤三两,”郑书认真地说出精确的数字。
“你确定已经挖得足够深,没留下什么吧?”李彦皱了皱眉头,感到非常疑惑,难道说盐碱地并不适合番薯的生长,又或者这时候的番薯产量本来就低?
“田地已认真翻挖,应该不会遗漏,”郑书看出李彦是对这个产量不满意:“相对别处盐地的麦黍只收得三五斗来说,亩产一百八十七斤,已经高出一两倍了。”
李彦知道郑书说的是实话,这个时代田地的产量还处在一个很低的程度,特别是天津附近的盐碱地,亩产三五斗也就是八九十斤已经非常不错。
但这还是鲜薯,用升斗计量的话反而要少些,折算成谷物肯定不划算,李彦记得后世都用五比一折算的。
李彦心中疑窦重重,亲自去田里看了一次,发现郑书说得果然不错,田地翻得很彻底,不过挖出的番薯个头小、数量也少,确实不像高产的样子。
看来要向徐家打听打听,问问番薯在南方的产量,弄清楚到底是品种问题还是土壤问题,李彦觉得无趣,便让长工们今日到此为止,暂且回去吃了晚饭,明天再来干活。
长工们都有些不愿离开,除了干活的热情高涨,还觉得第一天就吃两顿好饭,还有馒头与肉带回去,再算算下午做的活,也就每人挖了二百斤番薯,听说这东西灾年救荒,平常用来当饲料喂猪,就算和大麦一个价,也不值几个钱,都怕东家觉得不划算,以后就没有馒头吃了。
闻香楼的后院中,王好贤弥勒佛一般肥大的身躯陷在宽大的木椅中,目光阴森森地盯着躺在床上的王兴,要是李彦能看到,一定不会相信这个满脸戾气的胖子就是那个满脸堆笑的闻香楼老板。
“王兴,你这个贪钱的毛病能不能收收?”王好贤压低了声音怒道,充满恨铁不成钢的味道。
王兴哼了两声,目光中全是忿恨:“三叔,那可是一百多两银子,可以买十几个清官人,凭什么给那个农夫?”
王好贤目光一闪:“和你说过多少遍,咱们是要做大事的,区区一百多两银子又算什么?”
“大事?那是要掉脑袋的,要我说搂银子就是大事,”王兴没好气地冷哼道:“不管怎么样,今天这场子我要讨回来。”
“父亲和我经营三十年,闻香教信徒数百万,何愁大事不成?”王好贤冷冷地看了一眼王兴:“这个李三娃是要教训,但不是现在,这段日子,你就安心留在后院养病吧!”
说完这句话,王好贤将手上的茶盏重重顿在桌面上,起身离开房间。
屋内,王兴突然敏捷地跳下床,暴躁地将书桌上的茶盏物品扫落在地,像只受伤的狼般,露出凶狠的目光:“李三娃,咱们等着瞧。”
次日上午,王好贤亲自来到小直沽李家,以少许高出原来商定的价格,韭黄每斤两钱银、番薯每斤五分银、玉米每斤二分银的价格,分别购买了三斤、十斤、十斤,并签下为期一年、保证独家供应的字据。
在这次交易中,李彦总共得银一两三钱,比较起来,单靠菜谱就换到一百二十两银子,确实不少,要知道这三样东西的价格相比普通蔬菜已经高出一大截,市场上猪肉的价格也不过三分银一斤。
光种地还不行,价值太低,暴利机会只有一次,李彦迫切感受到寻找新办法的必要,不过眼下还是要将田地种好,这是他起家的基础。
虽然番薯产量有些低,李彦却没有怕花银子,又让包有才去募了六七个长工,而从原来的长工中,又选出两人,与夏二狗、崔石头一起,组成李家的家丁队伍,由宋大牛领着。
连续与周彪、王兴发生冲突,还有直觉王好贤笑里藏刀,也不是个好人,与这样的人做生意,双方处在的位置并不平等,也让李彦将安全问题提升到首要位置。
除去每天锻炼身体,练习拳法,并尝试使用棍棒,提高自身武力值外,就是打造可以信赖的家丁队伍。
家丁们平常不用下地干活,主要进行训练,项目由李彦亲自制订,包括对身体的锻炼、打熬力气,以及简单的格斗术和棍棒。
李彦不是军人,但他有练拳的经历,更重要是能全面、科学的分析、思考,至少从表面看,这套训练计划条理清晰、且涵盖了各个方面。
每天早上,在村头的菜地会合后,首先是担水浇地以锻炼腿部力量,李家的菜地少,用不了两桶水,连带将不远处徐二娘、宋里正等邻居家的菜地也照顾到。
然后就是在荒地里做俯卧撑,锻炼手臂力量,做完后围着村子开始长跑,这是要练耐力、肺活量,都做好了,才能吃早饭,进行休息。
白天要进行的训练,上午徒手格斗,下午棍棒,家丁们不需要掌握复杂的套路,一开始都是练习最基本的动作,如直拳、勾拳、直踹、侧踢等。
至于棍棒,李彦也是在摸索,从基本动作开始操练,无非是直刺、横扫、抡砸,其中又以刺练得最多。
李家的这些动静被人看在眼里,自然是风言***不断,都说李家三娃败家,要将父母留下的遗产挥霍一空。
与北方普通中田亩产八九斗、五六斗,下地二三斗相比,盐地上能种出一百多斤庄稼,还算不错,但在外人看来,产量就是差不多,又从未见过,不知道能不能吃,自然是相当不划算。
再提起之前用亩产一石多的水田交换盐地的传闻,李彦在胆小鬼的名号以外,又有了“傻蛋”的绰号。
对这些说法,李彦并不在乎,实力才是一切,除了家丁的训练,田里的农活也在郑书与石柱子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进行,虽说番薯产量让李彦大失所望,不过近四十亩地,也要收七千多斤。
此外,十亩玉米的产量也很糟糕,亩产只有六十斤,能收六百斤。
李家只有两间土屋,才收到一半,屋里已经放不下,李彦也觉得有改善住房条件的需要,所以他决定建房子。
第二卷 创锁记
第三十二回 流言蜚语
要建房子,必须先选地皮,原来土屋周围的空地不多,不符合李彦的要求,他看来看去,最后决定将房子建在那几十亩旱地中,靠近卫河的一块高地上,大概有七八亩的样子。
高地上原来种着玉米,已经差不多收完,李彦便安排人平整土地,为了加快进度,在落霜前完工,又招募了一些人手,将长工队伍扩大到二十几人,加上泥水匠和木工,忙得热火朝天。
他还开出优厚价格,收购需要的材料,不仅商贩趋之若鹜,许多村民也将家中零星的材料拿出来转卖,只要是能用的,李彦都会收下。
“李家的娃子,又发傻了呢!”拿到银钱的村民,有的还主动帮忙,有的反而站在路旁,看着热火朝天的工地,酸涩地讥讽道。
“折腾吧,看他老母留下的家财,几时被败光,”几个村民聚到一起,说着说着就将李彦往日做过的“傻事”翻了出来,什么拿水田换盐地、捆菘菜叶子、给韭菜搭草棚、让长工吃肉,以及不务正业,和几个年轻人舞枪弄棒,当然也少不了在村外造房子。
“整天游手好闲,与几个年轻的娃子舞枪弄棒,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