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112章

大明天工-第112章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彦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完全打乱了白守采和金元嘉的计划。如今看来。李彦是铁定要霸着京城这块了。

“实在不行。就挑动他和徐大聘相斗。等他们两败俱伤。就将徐大聘弄回来。或者直接弄下去。让你去清江浦分司好了。”白守采万般无奈。私下里只好这样安慰金元嘉。

徐大聘也不是好相与的。不过他还是认为两人若是斗起来。失败的一定会是徐大聘。毕竟李彦的后台太大了。这也是他们不敢和李彦直接冲突的原因。

“这个蠢货!”金元嘉小眼中闪动着阴狠的目光:“那就让他们斗吧。”

李彦并没有去管白守采和金元嘉的小算盘。在都水司的会议中。他在众人面前捍卫了自己的权力范围。是为了在这个范围里。做出一些重要的改变。而不是争权夺利。

他也给署理清江浦分司的郎中徐大聘去了一封信。信中言明他受皇帝旨意。管舟车。本应在徐大聘的领导下。打理好漕船修造。以及竹木料等。但因为诸事繁多。故而难以赴任。还的让徐大聘亲力亲为。只能表示万分歉意。

话虽说的客气。却无疑再次重申了自己的态度。漕船修造和竹木抽分。这是李彦的职权。至于在某某的领导下。不过是场面话。

当然。这样的措辞。让人看了会很舒服。而且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徐大聘的职权也并未受到损害。对方应该能够接受。

本来。白守采也于当天给徐大聘发了一封挑拨的信。而且比李彦的信发的还要早。不过李彦的信走的虽然也是驿道。但因为是和《华夏商报》一起。走的更快。先一步到了徐大聘手中。从而让白守采的挑拨信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李彦暂时不想去动清江浦和漕船体系。他向朝廷提出建立大型车辆厂及造船厂的方案。与此同时。他还否决了一份由辽东经略袁应泰提出的造车计划。认为花费太高。如果是华夏机器厂来做的话。差不多只需要一半左右。

李彦认为。如今大明造船造车。除了清江浦船厂。大多数是分散进行。或者平时分散。用时集中。譬如造车。不管是效率、成本还是品质、管理。都难如人意。

李彦因此建议朝廷仿织造局。建立大型的造车厂、造船厂。不仅可以提高车船建造的水平。还能够保障朝廷对车船的需求。

针对国库空虚。可能拿不出钱来筹建工场的情况。李彦又提出官督商办的方式。可由商人集资、建厂和经营。并提出一系列的具体做法。

如果说建厂的方案还能被接受。那么官督商办无疑让朝廷上下为之惊讶不已。他们很难想象关系到国家命脉的车船。能够交给私人来修造。

质疑主要有三点。一是商人是不是有那样的实力。组建大规模的车船厂;二是商人的信誉问题。所谓无商不奸。他们会不会偷工减料;最后一点则是大规模的工厂。会不会带来不安全的问题?

因为此事事关重大。又是朱由校亲自下了旨意。所以工部召集相关人等会议。

“据下官所知。大明最好的船在福建。那并不是官厂修造的。而西洋人的船更胜过福船。那也是私人造的。如今最好的车也出自华夏机器厂。故而下官以为。车船制造。并非唯有官造。私人同样可以造!”李彦对这次会议早有准备。他给每个与会者都准备了一份调查报告。上面都有详尽的事例说明。由不的他们虚言反对。

“你说的毕竟只是特例。”工部左侍郎王永光微微笑着摇头:“何况。福建的船厂规模也有限。至于华夏机器厂。那是李大人的才华。如今既在工部做事。何不于工部造车?”

“下官请建车船厂。也是想在工部制造车船。”李彦看了王永光一眼。此人督建山陵。似乎也不廉洁:“不过诸位大人也都看到。官厂的耗费。比之私厂要更多。既然如此。何不由私厂制造。朝廷出银购买即可。”

“呵呵。官造的起码不会偷工减料嘛!”王永光笑呵呵的说道。

“大人当然不会。可底下的小吏就难说了。不过是有诸位大人监督。才能保证质量而已。”李彦不相信王永光会洁身自好。也不想在这方面刺激他。

“官造有监督。商人好利。若是偷工减料。又当如何?”一直沉默着的工部右侍郎姚思仁板着冷脸。沉声问道。

李彦笑了笑。对这个问题他也是早有准备:“商人好利。则必定千方百计降低成本。然而若是降低质量。必为顾客所不喜。进而压价。因为精明的买家也能分辨物品的好坏。所以对商人来说。最好莫过于成本低而质量好。这应该是一位成功商人所应该追求的。”

“商人性奸。哪里那么实诚。总是会千方百计偷工减料的!”姚思仁摇了摇头。冷声道。

“大人说的是。”李彦点了点头:“商人中少不了有的会偷工减料。但下官以为。现在卫所、船厂造车船。若是没有诸位大人管理监督。他们也必定会偷工减料。私人造车船也同样如此。同样要接受工部的监督。我不出钱。若是不合格便不要。想来那些商人也骗不了诸位大人。若是再偷工减料。损失只能是他们的。”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二八回 大办工厂

“工部只管监督、采办,而不管生产,事有专务,人有余力,商人便是想要作奸犯科,也难有机会,”李彦所说的这个办法,其实和工部现在所做的差不多,他们对卫所军匠、船厂的监督力度实际上很小。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兴办两座大型的车船厂,对工部的权利并不造成损害,反而有所增加,工部尚书王佐、左侍郎王永光都倾向于答应,但右侍郎姚思仁充满疑虑,坚决反对,只同意官办。

姚思仁以为,李彦虽然说得很好,但所谓的官督,很难落到实处,而官商勾结,又在所难免,车船厂必得官办才行。

但要由官办,工部也拿不出钱,为免陷入扯皮,李彦提出一个新的方案,由官办,但可以让商人入股分红。

这个方案有些类似于后来洋务运动时期的“官督商办”,资金通过民间招募,但用人、生产、经营和财政的大权皆由工部掌握,一般商民无权过问。

这相当于拿商人的钱,来给官府办事,但姚思仁又提出:商人分利,则朝廷有损,也不适宜。

“可以用市场的价格结算,别的官办厂是多少,车船厂就是多少,甚至可以低一点,”李彦做出保证。

“你怎么知道一定能赚钱,亏了怎么办?”姚思仁继续提出“刁难”的问题。“总之是商人出钱,而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李彦道。

姚思仁的问题虽然苛刻,但都在李彦有准备的范围之内,姚思仁虽然顽固,起码并不僵化,李彦的解释让他无话可说,虽有疑虑,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件事。

“只怕。商人不会接受这样的合作条件,”到了末了,姚思仁却担心条件太过苛刻。

“大人请放心,只要授予下官全权,此事定然办成,”李彦微微笑道。

“但愿如此。”姚思仁淡淡看了李彦一眼。说起来。十六岁能做到都水司主事。也太过骇人了一些。

随着姚思仁不再反对。这件事最终一路绿灯。得到通过。

这样地车船厂实际还是官办地厂。难以避免官僚机构地通病。因而并非李彦所想要地。不过交由他来掌握。也有信心将其办好。具体如何。未必是尚书、侍郎会过问地。

之所以选择由工部来办。而不是华夏机器厂。也是因为朝廷始终是最大地集团消费者。而作为购买者。朝廷对私人产品地疑虑。始终存在。特别是在大型工程。以及军需方面。很少会向私人购买。

车船厂被李彦选在天津。一则这里靠近运河与大海。从南方运输物料比较方便。二则车船厂地建立。主要还是供应辽东。而天津也是辽东物资转运地中枢。

对外。李彦仍将车船厂声明为官督商办。官商合作。这种形式对朝廷、对商人。都是全新地。

大型的生产组织,对商人来说还显得非常陌生,主要存在于官方地织造局、铁冶所、矿场等少数地方。

这时代的商人。还习惯于做商品贸易,而不是工场生产,因而车船厂的招商工作,在很多人看来,会比较困难。

“只有傻子才会拿钱出来,投进自己管不到的厂子里去,”金元嘉对于未能成功挑起李彦与徐大聘之间的矛盾依然耿耿于怀,尖刻地讽刺道。

“那也不好说,”白守采嘿嘿笑道:“说不定这位以神奇著称的主事大人。能够空手变出两座车船厂。”

“拉倒吧!”金元嘉与白守采一起时。说话相当随便:“运木头的那个刘大麻子昨天请我喝酒,问起这件事。他道:朝廷是不是要他们出血|Qī…shū…ωǎng|,不出不行?”

“你说这个李三娃,会不会就打的这主意?”金元嘉眼中闪着贪婪的目光:“这个数字可不小。”

“怕就是这样了!”白守采目光一闪:“这件事你给好好盯着。”

金元嘉连连点头:“知道了,只要抓了他地把柄,嘿嘿,咱就将他撵下去。”

白守采微微颔首,皱着眉头沉思起来:这个李三娃,听说和东林的左光斗、杨涟等人走得很近啊!

对于同僚的冷嘲热讽,或者冷眼旁观,李彦置若罔闻,他只是按部就班,从机器厂、趣玩馆和大生纺织厂地红利中抽调了一笔银子,开始筹备工作。

虽然有种种困难,但官办车船厂也有自身的优势,其一就是基本物料仍然可以通过竹木抽分,以较低的成本获得;其二是可以从工部乃至兵部、内府抽调足够的工匠,如果是民间商人的话,很难短时间做到;最后就是车船厂可以为朝廷制造车船,仅仅是辽东所需要的各种战车、运输车,就是个极其庞大的数字。

消息灵通的商人早已通过各自的渠道获得这个消息,但对此多持观望地态度,毕竟这样的事情以前没做过,甚至有很多人以为,朝廷是想借此摊派。

甚至有人已经风声鹤唳,开始动员朝中的关系,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立刻以戕害百姓为由进行弹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