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大明天工 >

第111章

大明天工-第111章

小说: 大明天工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彦这边,李小为、李睿、李茂、徐洪、刘铁锁、孙彪差不多都已经独当一面,而要说到核心。依然还是郑书、包有才和石柱子。

这不仅是因为三人与李三娃地关系非比寻常,也同三人的特点有关,郑书的冷酷,包有才的灵活,石柱子的谋略,以及他们分别为李彦打理产业,搜集信息和运营华夏社。这些都是核心中的核心。

“说说看,你们都有些什么想法?”李彦微笑看着三个同伴和属下,一年多以前,他们怕是谁也想不到会有今日,能够参与朝廷重要事务的管理。

“属下是没有什么想法,只负责提供信息,”包有才笑呵呵地说道,在李彦的要求下,他们都是不在自称“小的”。但在议事的时候。还是坚持称“属下”,李彦也只好由得他们去了。

李彦伸手点了点包有才:“这可不行。作为情报部门地负责人,准确客观固然是第一要求,起码的分析判断还是要有的。”

“情报部门?”包有才一对小眼骤然亮起。

李彦点了点头:“或者叫信息部门,如今咱们要做的事情越来越多,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你地采风科就相当于耳目,这方面的事情可就都指着你了。”

“属下明白了,”包有才兴奋地呵呵笑道:“那属下可就说了,属下觉得,舟车这两方面的事情,看起来都差不多,虽然说是工部管,钱和料都在工部手里过,但在事实上,都是下面的人在做,分得很散,不好管理。”

“譬如造车,辽东用的车,大多是自己召集各镇军匠做的,都水司也只是分派任务钱料,似乎也参与具体的制造。”

“漕船地修造也是差不多,”石柱子继续补充道:“江北漕运由设在淮安的清江厂负责,清江厂又下属京卫、中都、北直隶、卫河四总厂,每总厂又下属很多分厂,但清江厂属漕运总督管理,工部还是只管钱、工、料的批核。”

“江南的湖广、江西、浙江和南直隶,漕船的修造分散在各卫所进行,有时团造,不设专官,也是由漕运总督督管,都水司只是审核确认应该修理或建造所需的物料,由各卫所批单领用而已。”

“也就是说,都水司的权力其实不小,掌着银钱和物料的审批,想要贪钱是极为容易,但要干预具体的制造,却很麻烦?”李彦也已经理清都水司主事地职权,但这并不是他想要地,他想要直接管理生产,以造出更好的舟车,推动舟车制造业地发展,而不是钱料的审批权。

“工部还管着清江、卫河等船厂的坐住工匠,”郑书缓缓说道。

“那又怎么样,难道我能不顾漕运总督的反对,将工匠从清江厂抽调出来?”李彦无奈地反问了一句。

清江厂由漕运总督管,具体又由淮安同知管京卫、卫河二厂,扬州同知管中都、直隶二厂,工部似乎只能管生产计划,而这个计划,通常是漕运那边提交,都水司审批。

“该死的审批!”李彦恶狠狠地骂了一句,他也知道很多人为了这个审批权而眼红,这偏偏不是他所需要的。

“李大人,你的令名,本官与诸位同僚已是如雷贯耳,”李彦报到的首日,都水司郎中白守采笑呵呵地将他引荐给其他官员。

李彦客气地一一见礼,口中也不忘谦虚:“末学后进,以后还要请诸位大人多多指教。”

“能与李大人共事,也是吾等的荣幸,”众官员大多礼貌地回应,他们确实知道李彦的名字,京城的官员,不看《华夏商报》的几乎没有,也不可能不知道华夏社。

除了《华夏商报》,《华夏文学》倡导的自然文风,以及涉及面广泛的策论,也是大多数京官必然要看的。

故而,虽然李彦以监生出任都水司主事有些不合常理,不过以李彦的文名,以李彦的恩宠,也完全可以。

只有一位瘦瘦的主事冷哼一声:“岂敢,李大人可是以军户恩荫国子监监生,此等恩宠,举朝罕见;历任锦衣卫百户、军器局大使、营缮所所副,这等资历,吾等望尘莫及;如今又是工部都水司主事,管舟车,兼理军器局,责任重大,岂是吾辈能望项背的?”

这些话明着像是在吹捧李彦,语气却是冷嘲热讽,影射李彦军户的出身,以国子监出任都水司主事不合常理;而所谓的资历,也都是非主流的小官,一下子就出任位高权重,向来只有进士才能担任的都水司主事,无论从出身还是资历来说,都是不够格的。

“金大人?”李彦微微一笑,知道此人便是原本实际兼管水利和舟车的都水司主事金元嘉,也是李彦此次任命的最直接受害者,他对李彦有意见,也是正常。

李彦更从包有才那里知道,这个金元嘉在都水司主事的位置上,上下其手,可是赚了不少家财。

仅仅是这个原因,李彦便不准备在这个位置上做出退让,他上辈子最痛恨的就是贪官。

至于其他人,事不关己,自然没必要出头做恶人,更没必要得罪李彦这个皇帝面前的大红人。

简单的客套以后,白守采便请众人分坐两旁,微微眯起双眼,锐利的目光扫过在座诸人,轻咳一声道:“李大人的事情,想必大家都已知道,发明弹子锁,解弥天危机于无形;组织华夏社,发天下士林清越之音;创办大生纺织,使我大明织造愈显繁荣。”

李彦有些意外地看了白守采一眼,据他所知,金元嘉应该与白守采靠得很近,而在七位主事中,金元嘉的位置是最重要的,这自然也是白守采保举的缘故,没想到他会为自己说话。

白守采所说的这些,也正是部分朝臣支持李彦出任都水司主事,朝野间反对的声音也很微弱的主要原因,李彦不禁有恩宠,还有文名,有实绩,除了出身和资历不够,要论其他,担任主事确属足够。

而李彦的文名、实绩,又让攻击他出身与资历的人变得肤浅,如此一来,加上吏部尚书周嘉谟,工部尚书王佐的鼎力支持,天启皇帝的旨意,李彦出任都水司主事,可谓顺理成章。

“由此可见,以李大人的文名才识,署理舟车,实在是最合适不过了,”白守采对李彦微微点头:“圣上有旨,李大人署理都水司舟车事宜,咱们今日就议一议,诸位的分工应该如何调整。”

看着白守采笑眯眯的模样,李彦隐隐意识到此人怕是不太好对付。

第三卷 巧木匠

第一二七回 建车船厂

在李彦看来。理想的工部应该是一个技术和产业的管理部门。但他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晚明的工部。更像是一个财政部门。他们征收货物税、匠役银。审核各种修建、制造计划、预算及拨款等。而对技术和产业的发展。缺乏必要的贡献。

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手工业上。即便是奉行“以农为本”的国策。作为主管部门。工部也乏善可陈。水利失修。面对天灾无能无力。即便是前番关于京畿屯田的争论。也是一些言官和的方官在较劲。

看着眼前这些工部都水司的官员。李彦是绝对没有好感的。耳中只听到白守采对都水司职责侃侃而谈:“舟船的修造。事关漕运。职责重大。向来由清江浦分司管理。皇上既命李大人管舟车。便由李大人署理清江浦。不知李大人意下如何?”

“清江浦分司负责所有漕船修造计划的审核。以及清江浦钞关的竹木抽分、渔课。事关紧要。也确实需要李大人这样的能员。方能管好啊!”白守采呵呵笑道。

说话间。白守采已经与金元嘉交换了一个眼神。清江浦分司确实如白守采所说。位高权重。所以通常是由一名郎中驻扎署理。

他们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李彦派到清江浦去。那么他所谓分管舟车一事。自然有名无实。届时在京城的事务。还的由金元嘉来“兼管”。

在他们看来。清江浦分司确属肥差。但和他们无关。这样处理。李彦一定很乐意。他们也没有损失。

“分司还要管河道畅通。及黄河水闸吧。”李彦笑眯眯的看了白守采一眼。要不是先前和郑书他们仔细研究过都水司的具体情况。还真会被白守采给蒙了。

虽然白守采已经一再暗示清江浦是“肥差”。奈何李彦对此根本没有兴趣。他知道。就算自己掌管了清江浦分司。要做出改变。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短时间里也休想取的成绩。

当然。只要是他职权范围之内的。他也会按照轻重缓急。做出安排。

“区区这点小事。想必李大人也能管好的。”白守采笑着说道。

李彦微微摇头。多一点权力没有关系。但他知道白守采没按好心。更何况他也不想常年驻扎在清江浦。他现在想的。是辽东。

“下官能力有限。皇上既有重托。下官唯有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李彦摇头说道。

“那么李大人的意思是……”白守采不为人觉察的皱了皱眉头。很快脸上又堆满了笑容:“李大人若是常驻清江浦。多做一点事情也没有什么嘛。若是不驻清江浦。本官倒是担心你与徐郎中之间。难免会有冲突啊!”

白守采就差直接说。徐大聘品级比你高。你要是呆在京城不去。徐大聘是不会将权力转移出来的。

白守采小心的看着李彦。等着回答。他现在已经有些后悔。应该私下里给李彦说说清楚。或许这个愣头青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不过他也是没有办法。因为李彦一直都在到处跑。根本找不到人。这次任命又下的如此突然。丝毫不给他运作的时间。

“下官只管车船。”李彦丝毫不理白守采惺惺作态。微笑说道:“航道、水闸、渔课诸事。与此无关。下官是不会管的。至于漕船修造以及竹木抽分。也非本官独力能为。可仍由徐大人兼理。”

“那你怎么办?”白守采愣了愣。几乎是脱口而出:这不是将金元宝往外送么?

“下官只管车船。”李彦再次重申:“下官以为当下对车船的修造管理办法。并非合理。将会为此上一个条陈。厘清具体的管理办法。”

李彦完全不按常理出牌。完全打乱了白守采和金元嘉的计划。如今看来。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