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大明政客 >

第651章

大明政客-第651章

小说: 大明政客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云清和刘仲基看着苏天成,都没有说话。

苏天成叹了一口气,他很清楚,两人都没有明白自己的意思,两人都是读书人,对于商贸的巨大作用,根本就不了解,脑子里面想到的,依旧是农业为主的理念,这可不是一下子能够转变过来的,没有实际的事实,两人根本就不可能明白。

不过如今明白这一点的,也不是很多。

“好了,多余的我就不说了,从现在开始,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整顿一下官府中的吏员,凡是那些口碑不好,甚至是劣迹斑斑的吏员,悉数都要裁撤,官府必须变得精干高效,官吏总人数,控制在一千人以内,不能够突破这个数目,至于说你们重点需要做的事情,除开钱粮和刑名事宜,其余都按照督师府的要求展开。”

在青州府城转悠了一圈,苏天成有些恼火,大街上的人不多,商铺也显得死气沉沉,和登州莱州确实不能够比较,这样的景象,是无法吸引大量的人员的,更是不可能作为商贸集散地的,看来自己需要提前动作了。

万成贵赶到青州府城,直接进入了官驿。

苏天成在这里等他。

万成贵已经成为了富甲一方的大老板,当然了,他知恩图报,每年都要赶到京城给苏天成拜年,而且他还拿出来不少的银子,以各种名义捐献给江宁营。

万成贵非常羡慕宋思军,认为宋思军才真正是大气的商人,人家不仅仅控制互市,还能够在特殊情况下,调动江宁营将士,蒙古各部落的商贾,包括内地进入安宁吧和靖边的商贾,看见宋思军了,都是恭恭敬敬的,不敢有丝毫的怠慢。

接到了苏天成的口信,万成贵是马不停蹄的赶赴青州,苏酥坊不过是万成贵一个方面的生意了,他经营的范围,早就扩大到粮食、食盐和茶叶等方面了。

看见了苏天成之后,万成贵连忙跪下行礼了。

“万老板,不要这样客气了,赶快起来,你如今依旧是江宁县商会的会长,也算是有身份的人了,见到我了,不要这样大礼相待的。”

“小的有今日的气候,都是依靠大人的提携啊。”

“不说这些了,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看见万成贵坐下之后,苏天成慢悠悠的开口了。

“万老板,我知道你很是羡慕宋思军,也想着能够做到那样的高度,如今我给你一个机会,看看你是不是能够抓住。”

刚刚坐下的万成贵,听见苏天成这样说,激动的一下子站起来了。

“大人有何吩咐,小的万死不辞。”

“呵呵,也简单,将你的生意,全部都迁到青州府城来,而且还要招募一部分有实力的商贾,到青州来,分散到各县,青州很快就要发生巨大的改变了,到时候会有数不清的商贾,集中到这个地方来,不亚于安宁堡和靖边,至于说着市场的管理,我是准备交给你的,就看你能不能按照我的要求做好了。”

完全相信苏天成的万成贵,根本没有犹豫。

“小的这就回到江宁县去,将所有的生意都迁到这里来,包括济南府的生意,只不过安宁堡的商铺,小的想着保留啊。”

“呵呵,那是没有问题,我也没有说,你就只能够在青州做生意了,不过到时候,你恐怕会忙不过来的。”

第七百三十九章 汉八旗的成立(1)

苏天成在登州、莱州和青州忙碌,皇太极也没有闲着。多年来,投奔大清的汉军,地位一直都是有些低下的,这也是因为汉军的战斗力一般,同时汉军的将领,也普遍受到歧视,特别是在满人权贵看来,这些汉军的将领,不想着报效自家的主子,却选择了投降,品质肯定是不好的,这样的人,不值得重用。

内心深处,皇太极也有这样的看法,他对来投降的汉军,欢迎的仪式是非常隆重的,规格也是非常高的,甚至在大清国成立的时候,敕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这个举措,震惊了满人权贵,在很多公开的场合,皇太极一再强调,必须要重视汉军,包括汉军的军官。

皇太极之所以这么做,是认识到了汉人的重要性,汉人文武大臣,比满人官员更加熟悉官场里面的潜规则,在治理国家方面,能够提出来很好的建议,他很清楚,汉人来投靠,自己必须要做出来足够的姿态,要不然是留不住汉人的。

不过皇太极的苦心,也有遭遇挫折的时候,不少已经投降的汉军军官,有些再次叛逃,离开了后金,甚至愿意放弃军队,回到大明去过普通人的日子,这里面的原因,还是因为政策没有真正的落实,皇太极明确了不少优待汉军的政策,可惜这些政策,需要满人官员来执行,这样的情况下,政策根本不可能完全落实到位的,投降的汉人和军官,包括朝中的大臣,遭遇满人的歧视和凌辱,对大清国慢慢的失望。宁愿放弃一切,离开大清国。

皇太极的认识毕竟是不一样的,他内心里面,不会百分之百的信任汉军,但他做出来的姿态,是完全的信任。他很清楚,自己必须这样做,满人不多,想要征服大明,就必须要团结汉人,集聚到他身边的汉人越多,对于大明王朝的打击就越大。

为了让投降的汉军放心,皇太极甚至制定了一条政策,汉官汉军投降与否。大清国不得勉强,愿意投降的,大清国欢迎,予以重任,不愿意投降的,可以自行离去,就算是投降之后又离开的,也不与追求。甚至再次来到大清国,也是欢迎的。

这一条措施。皇太极用高压手段落实了。

而且,为了改善汉军的地位,皇太极甚至惩戒了歧视汉军的多尔衮和多铎等人,因为这样的手段,大清国对汉军的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

这就是皇太极英明和伟大的地方。不管自己是不是心愿,也不管自己是怎么想的,只要对大清国有利的事情,就必须要去做,因为他是皇帝。他必须为了大清国的未来考虑。如果他仅仅是为了满族权贵,那么大清国就不可能有未来。

关宁锦防线稳固了,蒙古那边的局势,也不是很好,旅顺的水师,正在建设的过程中,眼前的局势表明,大清国暂时没有进攻大明的机会,这样的时候,皇太极是不会闲着的,大清国必须要发展,不能够停滞不前。

这个时候,皇太极想到了建立汉八旗。

满八旗和蒙古八旗都建立起来了,而且满八旗的骁勇,谁都是知道的,八旗制度,是父皇努尔哈赤创建起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军事建制,极大的整合了大清国的军队,增强了战斗力。甚至可以说,八旗制度是后金能够立国、大清能够建国的根本之所在。

八旗制度,不仅仅是军事制度,更是军民合一、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最为关键的是,大清国朝廷里面的文官,绝大部分都是出自于八旗军的,譬如说代善、多尔衮等人,既是八旗旗主,也是朝廷里面的高官。

汉军隶属于满八旗,这种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汉军的一种蔑视。

孔有德率领的汉军,总人数是最多的,高峰时期,达到了五万人,可惜在大凌河城之战中,损失大半,剩下的汉军,留在沈阳,皇太极将其编入了镶黄旗旗下,耿仲明率领的汉军,总人数接近三万人,尚可喜率领的汉军,总人数两万六千余人,这还没有计算编入到水师之中的汉军,也就是说,为大清国效力的汉军,总人数达到了七万人,这么庞大的队伍,设立汉八旗,是完全可行的。

如何的设立汉八旗,皇太极早就有所考虑,耿仲明和尚可喜两人,被敕封为王了,不可能担任汉八旗的固山额真,皇太极不可能将汉八旗的固山额真,悉数都敕封为王,若是耿仲明和尚可喜担任固山额真了,余下汉八旗的固山额真,不可能与两人平起平坐,这里面肯定是会出现麻烦的。

如何有效的建立汉八旗,关乎到大清国的命运,皇太极是绝不会小视的。

如何平衡这里面的关系,皇太极所依靠的,还是范文程的建议,范文程几乎成为了皇太极最为信任的大臣了,在出谋划策方面,甚至超过了代善和多尔衮等人。

皇太极考虑也是有道理的,他不管怎么信任范文程,都不会对自身的地位造成威胁,也不会对自己的后代造成威胁,范文程是忠心耿耿的,一心为大清国的繁荣富强努力,不管范文程是不是有私心,在为自己效力方面,无可挑剔。

范文程提出来的一些建议,效果确实很好,特别是皇太极将代善和多尔衮调离沈阳之后,局势迅速稳定下来了,诸多的满族权贵,很快就老实了,如今进入了暂时和平的时期,皇太极对范文程,就更加的倚重了。

大殿之上,众人都散去之后,皇太极留下了范文程。

“文程,朕这些天,一直都在思索建立汉八旗的事情,不知道你是如何考虑的。”

范文程知道这件事情,皇太极已经要求他思考了。

范文程内心,也有一个挣扎的过程,他很希望汉军能够强大起来,在大清国有着一席之地,但这种强大,必须限定在某种范围之内,若是过于强大了,肯定是损害到大清国的利益了,满族权贵是不可能让汉军强大起来的,更不会让汉人的势力占据上风,若是出现这种情况,那就是汉军的灭顶之灾,哪怕是皇太极都无法维护的。

当然,这种情况,短时间之内,是不可能出现的,依照汉军的实力,远不是满八旗的对手,甚至不是蒙八旗的对手,可不管是满八旗还是蒙八旗,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人员不足,满人和蒙古人,与汉人比较起来,微不足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军占据上风,只是早晚的问题。

换做应对其他人,范文程根本是不会考虑的,直接赞成就可以了,未来如何发展,那是未来的事情,不需要现在考虑。

但范文程不能够这么做,他面对的是一代明君,皇太极文武双全,睿智过人,恐怕早就考虑好成立汉八旗的相关事宜了。

代善和多尔衮离开沈阳之后,范文程的地位强了很多,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