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大科学家 >

第124章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124章

小说: 重生之大科学家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按照道理来说,如此大肆的血拼,应该能购得数十万、乃至数百万册图书。其实并非如此。书籍在二十世纪初是一种稀缺资源,一个书店能有一千种图书,已经称得上“浩瀚”了。而且在质量和价值上也良莠不分,大量的是各种《圣经》教义、流行小说、诗集,科学书籍是陪衬,有价值的科学书籍更属凤毛麟角。孙元起虽然不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拉丁语之类的,只要请翻译人员略略讲述一下文中内容,或者自己略微看看文中的公式、图画,便能大致挑出自己想要的书。逛了几十个书店,才淘到三千多种、一万册图书。即便如此,这些书也花了近二十万美金。

这一万册图书,装了七八十个大箱子,孙元起一行自然无计可施。里面都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珍贵图书,加上易碎的实验仪器,交给别人运送断断是不放心。在马赛时,就发电报给留守学校的张元济,让他组织车队,准备运送到天津运书。

果然,孙元起的轮船在大沽一停泊,就有人过来大声打听“国子监的孙大人”。孙元起一愣,才想起自己还兼着正六品国子监司业的闲职,那是今年刚从从六品国子监监丞职位上提拔的。这“国子监的孙大人”说得不正是自己么?急忙应道:“在这里!”

那个青年人像条滑腻的泥鳅,在下船的人流中三转两转,就窜到孙元起面前,麻利地打个千儿,然后起来回话:“这位爷,孙大人他老人家在哪儿?我是受人之托,专程在此恭候大驾的!”

孙大人他老人家?孙元起“噗嗤”一声乐了:“别老人家啦,我就是你说的‘孙大人’。谁派你来的?经世大学的张老爷吧?”

那人一愣,心想:吔,这位大人真年青欸!看上去也就二十来岁,和自己差不多大,居然就是正六品的大官了!不过在码头上混的,自然是精明角色,见识也多,知道这大清科第一甲出身,循例要授从六品翰林院修撰或正七品翰林院编修,几年一转也就到了这位置上。当下跪倒,磕了几个响头:“原来是状元老爷,请恕小的眼拙,猪油懵了心,有眼不识泰山!死罪死罪!”

这个小伙子磕头的声音大,说话的嗓门也大。这几句一说,周围人看过来的眼神明显有了敬畏之意,规避之余,少不得窃窃私语一番:“哟,原来这是位状元公,一路上可一点儿也不显山露水啊!”

“啊,文曲星下凡哪!瞧瞧人家那份气质,啧啧,果然不同凡响!”

“那是!状元公还和俺说过几句话呢,真真是一团和气。”……

“京油子,卫嘴子”,果然不同凡响,一顿大响头,几句恭维话,顿时把人哄得遍体舒泰,什么气也要抛诸九霄云外了。孙元起也不说破,只是叫他起来回话。

“京师的张老爷带着几十辆大车,前两日赶到塘沽,在小店里住下。因不晓得大人您什么时候到,便叫小的在码头上候着,到了通知他……”那人虽然是一口天津腔儿,说话倒很清楚,不费力。

孙元起随手赏了他一块碎银子,打发他立马去给张元济报信。喜得那家伙立马又跪下磕了通响头:“谢老爷赏!恭祝老爷步步高升,早日封侯拜相!”

步步高升、封侯拜相?孙元起听了又是一乐。

待那小子转身离开,早有几个官绅打扮的中老年人围了过来:“这位仁兄,这厢有礼了!敝人甲午科三甲、同进士出身谭绍裘,现以候补同知待用,不知尊驾是哪一科的?”

九十二、君从何处购此本

“……”

这些人也太听风就是雨了吧?可是别人好心过来打听,又不能不解释,可这“状元公”怎么解释呢。先是打了个哈哈,说些“久仰久仰”的屁话。然后才说道:“刚才的小厮是没说清楚,他说得状元公,乃是敝人家叔祖孙寿州中堂。”

孙家鼐乃是咸丰九年的第一甲第一名,如假包换的状元公。孙元起自以为这样一解释,那群人知道真相,自然会散去。谁知那些人听到“孙寿孙中堂”,眼睛熠熠直冒贼光,如果刚才脸上挂着是微笑,现在几乎就是标准的媚笑了。

你想啊:大清立国到现在出了一百一十四位状元,可状元能做到大学士的能有几人?据朱彭寿《旧典备徵》卷一“状元宰相”条统计,只有十四人,是个零头。大多数的人是绚丽之后,平淡一生。所以体制内人对“状元公”更多是一种好奇,而不是敬畏。

但提到孙寿州,那可是现在的大学士、政务大臣,一等一的权势人物。眼前这位自称是他“侄孙”,跟他交好,岂不是多了一条上进之路?从自身利益出发,大家伙能不主动交好巴结一下么?

“哦,原来是寿州中堂的犹孙,果然是王谢子弟,气象不凡啊!”

“观贤弟之仪表,足徵家学渊源!”……

一时间,马屁成风,谀辞如潮,直熏得孙元起欲退避三舍。可现在自己代表的是寿州孙氏,不能给老中堂丢脸不是?也不能就这么甩袖子走人,只得耐着性子和这些人胡扯。

好在张元济住的地方不远,闻讯立马赶来,把他从马屁堆中救出,否则孙元起就要骂娘了。即便这样,那些人在分手时,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纷纷表示“到北京后,一定到府上拜访”,把孙元起吓得够呛。

从去年6月份赴美,眼下是西历的新年2月,已经半年多不见。张元济他们走过来时,与孙元起相视良久,然后拱手作揖。大约中国古代的朋友相托、肝胆相照,就是在这一礼节中完成的。

一抬眼,发现老赵带着景行、景范两个小子还跪在后面呢。

景行、景范现在都是半大小伙子了,嘴唇上一层细细的茸毛。到北京之后,俩小子一直跟在孙元起身边上学,吃得饱,穿得暖,营养尽跟得上,个子比他老爹高一个头,真是“山东大汉”了。即便如此,老赵哪会儿看不顺眼,一巴掌就抽过去。别说,在老赵淫威下长大的俩小子,平日里咋咋呼呼的,看见老赵就像经了雨水的鹌鹑,缩成一团。

孙元起急忙上前,扶起老赵:“哎呀,老赵,您这么大年龄,怎么也过来啦?”

眼下,老赵也就四十来岁。在现代,四十岁还算青年呢。可在清末,模样就是小老头了。老赵这五六年来没受多大累,瞅着比同辈人年青些。但毕竟年轻时饥寒劳累过度,加上岁月不饶人,已经颇有些老态。

老赵闻听,在孙元起扶持下站起来:“老爷,您一走就是大半年,家里空落落的,大伙儿都没了主心骨。俺每天做梦都在想。您回来了,俺能不来看看么?”说着眼泪就下来了。

在老佟去世后,老赵一直以“孙府管家”、“头号忠仆”自居。早先,还管孙元起叫“先生”。自从孙元起当上了劳么子芝麻官后,老赵言必称“老爷”,纠正了无数次也不改。孙元起家里每日打扫清洁、端茶倒水,老赵必定吩咐人做了。孙元起一再解释,老赵一家没有“卖身为奴”,身份清白,可这又管什么用呢?

安慰了老赵,又与诸人寒暄一番,开始张罗搬用行李。

回到学校,春节也来了,又是一番忙碌。孙家鼐、张百熙、丁韪良、康格等亲朋好友自然要拜访,学校里面留守的老师、学生也要包红包慰问一番。

纷纷攘攘过完春节,孙元起在会议室内邀请张元济、杨守敬、廖平、严复、罗振玉、王国维、爱因斯坦、齐白石等人,开始筹划本年度学校的规划,“一年之计在于春”嘛!

说到规划,大家自然都有自己的理想,不外乎全国招生、引进师资、改善校园环境、提高师生待遇、加大科研力度、营造学术氛围。似乎几百年来学校里都是这些问题。但说到最后,归根结底还是根源在“钱”上头。

说到学问,在座的各位大师硕儒可以横扫一切。说到赚钱,大家就都沉默了。孙元起离开的大半年间,主持校务的张元济可算彻底明白了,除了依靠捐助,这学校根本就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相反,老师薪水、学生补贴、校工工资,都需要学校支付。也就是说,孙元起每年都要往里面扔近十万两白银。感情孙元起每年往国外跑几个月,那是化缘去的。

“屎难吃,钱难赚”,话糙理不糙。更何况是求人施舍那么一大笔钱财?

孙元起似乎明白了大家的想法,展颜一笑:“刚才诸位先生都说得很好。在新的一年中,我们的目标就是把这些美好的想法逐步实现。我知道,大家比较担心学校的财政问题。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已经到账一笔近百万的美元捐款,折合成白银有一百余万两。因而,财政问题不再是问题!”

大家一愣。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一百万两白银,岂不是要当三十年的清知府才能捞到?哪国洋人会那么财大气粗,一口气捐出那多钱!

随之,就是一阵欢声。既然是捐款,而且到了中国地界,自然就算“尘归尘,土归土”,彻底落到袋里。目前应该筹划着这么花钱了。在座的都是书生学者,从来没见过那么多钱,一时间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效仿古代学校,置办学田!把学校搬进城里!购买黄金保值!办企业,买股票!……

说了半晌,一隅的廖平敲了敲桌子,用浓重的四川话说道:“我们四川有句话,叫‘有了一顿充,没了敲米桶’,敝人以为不当如此。此笔巨款来之不易,要详尽规划,总须细水长流方好。”

大家一时间齐齐点头称“是”。

孙元起看了看随手记录下刚刚大家谈论的内容,总结道:“在座诸位先生,我等建立经世大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培育出经世致用的人才,为国家之兴盛富强尽一份力量。尽力的基础,就是学校的长期生存发展,所以这一笔钱需要有四成左右存在可靠的银行中,作为学校的保证金。这样,即便发生变故,也可以有备无患,不至于捉襟见肘。”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是因为有大楼、大人,而是有大师之谓也。”拽了句文,孙元起接着说:“所谓大师,不仅先生是大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