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大科学家 >

第119章

重生之大科学家-第119章

小说: 重生之大科学家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诺贝尔奖奖金有多少?”孙元起突然问了这么一句。

“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支票。”卢瑟福答道,“而奖金的金额数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目前来看,大概是11000英镑,折合31000美元。”

“哦,才3万美金啊……”比起前世的一百多万美金,三万美金确实少了点,所以孙元起有些失望。

“约翰逊,您不应该太关心奖金金额,”卢瑟福很不满:“更重要的是世界上科学家对于你学术成果的认同,这是一位研究者的莫大荣誉。”

一个追名,一个逐利,有区别么?孙元起腹诽道。不过他对卢瑟福向来以良师益友视之,所以口中还是恭敬地回答:“那不是学校建设要需要大笔的资金么?呵呵。话说回来,这些年都有哪些科学家得过诺贝尔奖?”

“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这三个奖项我没有太关心,所以不了解。”卢瑟福顿了顿,“至于剩下的,则都有耳闻。三届物理奖分别颁给了发现X射线的伦琴先生,发现磁力对光塞曼效应的塞曼先生,创立电子理论的洛伦兹先生,发现放射性元素镭的居里夫妇,以及发现天然放射性现象的贝克勒尔。化学奖则是颁给了创立化学动力学和渗透压定律的范托霍夫,合成嘌呤及其衍生物多肽的费雪,和建立电解质溶液电离解理论的阿伦尼乌斯。”

“伦琴、塞曼、洛伦兹、居里夫妇、贝克勒尔、阿伦尼乌斯……啊,都是些名人哪,注定会出现在以后的大学教材中。”孙元起不禁地感喟道,当然也是实话实说。

“哈哈,那么你呢?要知道,现在很多学者把你视为是牛顿之后的第一人!”卢瑟福开玩笑地望着他,“诺贝尔物理学奖第一位获奖者伦琴,在他获奖演说中就曾提及你对原子结构的认识;之后洛伦兹教授、居里夫妇都曾表示你的理论对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当然,你对化学反应的重新认识,阿伦尼乌斯也是赞不绝口,曾公开表示自己的理论没有你那么全面、那么系统。正因为如此,以至于去年他获得化学奖的时候,学界还很有些非议,大部分学者认为他的电离解理论,只是你在《化学原理》中所阐述的一部分,却没有你解释得鞭辟入里。如果他能获奖,那么你也应该获奖,不能因为他是瑞典人就厚此薄彼……”

对此,孙元起只能报之一笑。

一般说来,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但科学家是有国界的,故而在评奖、撰写科学史等方面难免存在着意气之争。

仅举阿伦尼乌斯为例,美国科学史教授弗里德曼在2005年出版的《权谋:诺贝尔科学奖的幕后》中写道,1906年诺贝尔奖化学委员会通过对门捷列夫的提名,但身为物理委员会委员的阿伦尼乌斯,却在皇家科学院带头批评、贬低门捷列夫的工作,结果,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的门捷列夫最终没能获得诺贝尔奖。

通过对1950年以前诺贝尔奖档案的调查,弗里德曼还发现,同是物理化学的奠基人,德国物理学家能斯特从1901年起就连续被诺贝尔奖评委会提名,直到1921年才获奖。据说因他的一个学生曾对阿伦尼乌斯提出挑战,阿伦尼乌斯便在评选过程中进行刁难。能斯特获得当年55个提名中的22个,委员会才同意将1920年没有颁出的化学奖授予他。而物理化学创始人之一的奥斯特瓦尔德,则在阿伦尼乌斯的大力支持下,在1909年就已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当然,不能这样就说阿伦尼乌斯小心眼,毕竟大公无私的人本来就很少。

“……所以,在今年的诺贝尔奖评选时,英国皇家学会、德国物理学会乃至美国、法国、加拿大的许多教授都提名扬克你,所以你是最有希望获奖的。”卢瑟福得意地望着孙元起。

“这么说,你也是我的提名人咯?”孙元起盯着卢瑟福。

“你说呢?”两人同时大笑起来。

笑了一回,孙元起试探问道:“那你推荐我获得物理学奖,还是化学奖?”

这个问题可是有的放矢。

要知道,在诺贝尔奖设立之初,瑞典王室是想只颁给自己国家的研究人员,只是方案被否决。于是便派出了瑞典最有名的科学家阿伦尼乌斯参赛,希望能为自己的国家争光。1901年,开始首届评选诺贝尔奖的时候,阿伦尼乌斯是物理奖的11个候选人之一,可惜落选了。1902年他又被提名诺贝尔化学奖,他也没有被选上。

1903年,阿伦尼乌斯卷土重来。前两次评选,瑞典居然颗粒无收,这让国家颜面无关,这次是志在必得。评奖委员会已经内定了阿伦尼乌斯,但是,对于他应获得物理奖还是化学奖发生了分歧。电离学说在物理学和化学两个学科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人们一时很难确定他应该获得哪一个奖项。诺贝尔化学奖委员会提出给他一半物理奖,一半化学奖,这一方案过于奇特,被否定了。又提出他获奖问题延期至第二年,自然更是被无情否决。最后,阿伦尼乌斯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

同样,眼前这位物理学巨擘,也是因为“研究元素的蜕变和放射化学”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哦,我也想过这个问题。”卢瑟福点点头,“根据你发表的论文来看,你的关注点主要是在辐射强度与光波长之间的函数关系、质量与能量的关系,还有量子力学、无线电技术等物理学方面。但是这些成果目前还没有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也需要时间和实验的检验。相比之下,你对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原理的认识就更广为人知,并且发现一种新的反应模式——核反应。这些都直接地改变了现在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你先后发现了氡、镥、镤3种元素——哦,对了,还有锝。所以,我向诺贝尔奖委员会提名你的是化学奖。”

“化学奖啊……”孙元起不禁一阵苦笑。物理系的研究生要得诺贝尔化学奖?这个玩笑开得有点大了吧!

八十七、十里栽花算种田

至于获奖,于孙元起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事。

自己借鉴发表的成果,绝大多数都是诺贝尔奖的获奖项目,获奖那是理所应当。如果没能获奖,对于自己现在偌大的名声也没有任何损碍。要知道,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都没有出现在诺贝尔奖的获奖名单上呢!这不但无损门捷列夫和爱因斯坦的伟大,只会给后人诋毁诺贝尔奖增添口实。

况且,得诺贝尔奖对于国家、学校又能有多少益处?除了三万美金的奖金能够缓解学校的经费问题,似乎之外更无一点帮助。若说诺贝尔奖能振奋人心,印度在二战前就有泰戈尔、拉曼两人得过诺贝尔奖,可国家依然颓败如斯,先后被英国和日本殖民,没见有任何一点起色。

故而卢瑟福这么一说,孙元起也就这么一听。说完、听完,大家继续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鉴于回旋粒子加速器对于科学研究,尤其是原子核物理的重要作用,孙元起建议卢瑟福研究放射性衰变模式的同时,注意在实验室中使用回旋粒子加速器来研究原子核。这个建议,为卢瑟福获得后来诺贝尔奖的一系列工作指明了研究方向。

回到美国后,孙元起再次前往长岛,拜访和慰问教主大人。要知道在过去的一年中,教主可是混得相当不得意!

去年与孙元起见面之后没多久,特斯拉便带着初步成果,兴致冲冲地向大金主摩根先生汇报了自己的宏伟构想:如何利用地球的电离层,来给地球上的所有人提供免费电力。

摩根先生表面上还是一如既往地热情,实际上他在马可尼取得无线电传送专利的时候,已经失去了资助特斯拉的兴趣。只是资助出去的美金,好比嫁出去的女儿,所有权已经不归自己,自然不好再说什么,只能捏着鼻子认了。现在倒好,人家居然用自己捐出的美金,来挖自己的墙角,是可忍孰不可忍?

教主设计的沃登克里弗塔,在1903年的时候只是大致完工。按照教主设计,187英尺高的铁塔顶部,还应该再建造一个直径为68英尺的半球型圆顶。为了避免这个“天才的疯子”把他伟大构想变成现实,摩根几乎是立即停止了对特斯拉的资助,并表示不会再提供任何额外的后继资金。暗地里,摩根还煽动其他资助人撤资。几乎所有的资助人都不希望有免费电力出现,于是在很短时间内,教主实验室就出现了严重的资金短缺。

尽管教主眼下还有交流电机和输变电等方法的专利使用费,但这远远不足以支撑庞大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在此情况下,除了工程停工外,实验室也开始裁员。如今,教主已经不能安坐于实验室开展自己的研究了,他要外出寻找其他的替代资金——甚至试图利用沃登克里弗塔来提供广告服务——可在摩根的施压下,没有什么人愿意、敢于出这笔钱。

孙元起如今看到的,就是勉强支撑的特斯拉先生。相对于一年前,教主有些落魄,皱纹明显增加许多,见面之后还强笑道:“约翰逊先生,听说你又搞出一个新玩意,还用它发明了一种新元素?真是可喜可贺!”

“谢谢!那个小玩意确实还有点用。”孙元起旋即表示了关心,“特斯拉先生,你还好么?”

教主招呼孙元起坐下,又端来一杯咖啡:“除了资金上有些问题,其他的一切都好。”

“研究出成果啦?”孙元起也很关心这个问题:如果这位大牛真的能研究出使用免费电力的方法,即便美国搞不下去,还可以去中国搞嘛!中国不仅需要电力、没有财阀,还可以有老大人罩着,相信不会有人整出什么幺蛾子。

“哦,好像遇到那么一点问题。可现在又没有充足的资金让我研究下去,来把这些问题解决。”特斯拉有些烦恼,“大家似乎对天上掉下的馅饼,天生有一种排斥感,都不愿意赞助这个项目!”

“那你这个项目还需要多少资金,才能研究出最终成果?”孙元起试探着问。

“十万美金?当然,如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