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日出厓山 >

第91章

日出厓山-第91章

小说: 日出厓山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百二十二章 四等人制(2)

 从心底来说,真金并不赞成目前对汉人的政策,蒙古人如何统治汉人和南人呢,除了建立维持强大的军队和严密的地方保甲制度外,在最底层的村落里,每个村子派一个蒙古家庭统治整个村子的汉人,汉族人姑娘要结婚,必须和这家蒙古人的男人睡三天觉,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这位姑娘的处夜权是属于蒙古人的;汉族老人到了六十岁,必须送到野地里的一个墓穴里等死,这个墓穴也就是老所谓的“砖打墓”。

颇为讽刺的是,这些“砖”后世被挖出来,却依然材质良好,甚至比现代又红又黑的某主义砖窑用现代法子烧出来的砖还好,只是,谁能想到,这却是一个民族最深的耻辱呢?某些所谓专家拿着这承载着华夏民族最深耻辱的砖,却在那里大谈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这样的人,不该杀么?

为了防止汉族人造反,忽必烈下诏,敕令天下,每五家汉族人才能有一把菜刀,而且这把菜刀是放在蒙古人家里的,只有蒙古人同意,汉族人才能生火开灶,所以汉族人习惯的把这家蒙古人男人叫“老灶爷”,女的叫“老灶奶”,还画了图贴在厨房,每到新年,这家蒙古人要到县城汇报整个村子的情况,为了让“老灶爷”“上天言好事”,到腊月二十三,每家每户都会把好吃的送到蒙古人家里,谓之“祭灶”。直至千余年后,中华这片土地上的“老灶爷”和“老灶奶”的图像,依然会发现,图中的人物穿着打扮都是蒙古装。

可是,真金却听到各地报告无奈的汉人在这种情况下,却只能选择将第一胎活活摔死!他们宁愿亲手扼杀十月怀胎的骨血,也不愿意沾染上一丝蒙古人的精血,可见汉人和蒙古人之间的血仇到了什么地步!真金听见了,没有像王公们那样肆意的嘲笑,反而充满了忧虑。如果,一个民族愿意亲手扼杀骨血却不愿意让他染上另一个民族的血脉,这般隐忍而积压的仇恨将有多大?长年累月之后积蓄的力量将有多强?

诚然,真金赞成很多高傲的王公们说的那样,汉人自私,懦弱,胆怯,压根就不敢反抗。可是,正因为如今,统治他们根本不用这样残酷的手段,只需要略微给点小恩小惠,给他们一条活路,一点点所谓的尊严,他们就会是最温顺的绵羊,让你挤奶剪毛吃肉,临死前还能对你感恩的咩咩叫,来感激你是多么的仁慈,杀他的时候是多么轻柔。可是真金不明白,那些人为什么一定要对绵羊还这般虐待,他们不知道无数绵羊集合起来拼命起来,也不是一两只老虎能镇得住的么?更遑论,若干年后的勇士们,还是不是老虎呢?

是的,现在看来,摔死第一胎很愚昧,很凄惨,孩子确实无辜,可是,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保持我汉家血脉的纯正,只有这样,才能为华夏留一丝骨血,蒙古人的这笔血仇,华夏儿女不应忘,也不能忘!谁忘就是数典忘祖!谁忘就是寡廉鲜耻!只恨朱元璋当过和尚,没有对蒙古人下死手,只恨红色集团搞什么虚伪的民族政策,对于这样的劣等民族,对于根本没有进化的野蛮民族,对于他们,我们却虚伪可笑的把他们当成一分子,却不知羞耻的把汉家百姓辛苦创造的财富给他们挥霍,时至后世,无知的懦弱的卑劣的腐朽的统治者,居然无耻到侵犯汉人的生育权,却毫不限制其他民族的生育权,相反,还是大力鼓励他们生,从而让那些劣等民族快速扩张,如果照此下去,汉人总有一天会失去庞大而坚强的人口优势,不知到那时候,那些野蛮的劣等民族,会不会把汉人当成兄弟?

真金清楚的记得,十五年前,忽必烈的叔父甚至建议一度要杀绝天下汉人,让良田尽为牧场。若非耶律楚材劝说,使他们意识到中国人还有“纳税”这一功能,加上真金苦劝,忽必烈犹豫一番后才收回成命,否则,当今天下,早就没有汉人的痕迹。可是就算如此,蒙古人仍然曾经把李,陈,孟,江等几个大族杀得干干净净,就是早就归顺四川,东西路军之争,也屠杀了数百万人口。真金查阅金中都和宋临安的档案得知,天下人口已经有一亿锐减至五千万,这个数字,让开明的真金一点高兴不起来。他知道少掉的五千万冤魂,几乎是解不开的死结,他知道如今汉人虽然没有反抗,可是仇恨的种子却已深埋,他担心总有一天,这股仇恨会变成燎原大火,烧掉一切。

真金希望的,是天下太平,百姓安居,蒙古人和汉人和睦相处,甚至从内心深处,他不介意全族学习汉人的文化,全族说汉语,穿汉服,让整个民族融入华夏的圈子里去,毕竟,马刀和弓箭可以杀人,可是坐天下需要的,却是犁锄和织机,是纸笔和书册,只是,这些话,却是永远不能讲也不敢讲的。

真金不是那些只知道吃肉和交媾的王公们,不像他们看见了汉人的鲜血就兴奋,也不像他们那样狂妄到以为凭借马刀和弓箭就可以永远奴役汉人,他知道曾经欺负了汉人七十年的匈奴人被赶到了极西之地,他也知道那些穷凶极恶罪恶滔天的羯人最终激起了冉闵,导致族灭血绝的下场,华夏文明四千载,可是自从汉人成为一个民族以来,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屈服过,真金很怕自己的祖辈们浴血奋战得来的江山,就这样拱手让出。

近乎痛苦的思考了一天,直到双眼布满血丝,真金终于决定,赌上太子宝座,也要支持安童,一定要改变如今残暴过度的四等人制,他必须为国人的千秋万代负责。虽然他晓得,这一步走出去,可能就是不归路。

第一百二十三章 殿试(1)

 此时,身在台湾的萧统,却暂时无暇顾及大陆的局势,如果说把大陆比作一锅汤,那么汤不煮沸,萧统是吃不到里面的肉的,如果元廷保持长时间的稳定和统一,想凭台湾弹丸之地来完成光复中华的大业,是难上加难的,可是,萧统却有信心,在固本培源壮大自己的同时,不断的削弱鞑子的力量。

祥兴三年六月初八,辛巳科科举考试,这也是宋朝以来的第一百一十九次科举考试,在台南如期举行,台澎金马和大陆侨生共一百八十人,在这些人里,将选出五十名进士。

这次考试在中极殿举行,在繁琐而冗长的仪式后,百八十人鱼贯而入,其中之人有十一二之总角童子,有七十五之耄耋老者,萧统看了,自然心中欣慰,为了尽可能多的铨选人才,萧统特地下令,无论是谁,只要愿意考且能证明自己读过书,都可以参加考试,因此也造成了最后进入殿试的人年龄太过参差,只是,由于朝中阻力太大,匠人走卒等贱籍的人,在这一次依然没有参加考试的资格,这也是萧统很是遗憾的地方,在他看来,应该是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甚至无分男女贵贱,但凡有才学者皆可应试,可是目前连士农工商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更遑论男女问题。

在殿内,礼部又折腾了萧统好久,等到日出之时,吉利之刻,考试才开始,接着,下面的考生们就开始奋笔疾书起来。

第一场是考策论,这道试题可是萧统亲自出的,在陆秀夫请示他时,还让他想了好久,最后灵机一动,脱口而出,就是《律法教化之至论》,要求么,自然是紧扣题目,论述律法和道德教化对百姓,对治国的影响了,这是萧统取自于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而想到的,他想看看目前这一代知识分子,对于这个很尖锐的问题,究竟是怎么看的。

为了防止考生们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却都说空话,萧统特意指示,要从民政实际出发,从百姓琐事说起,从四海清晏为考量,务必言之有物。

这场考试,只有两个时辰,因此对于考生的反应能力和书写速度要求都很高,当然,这是科举考试,如果字写得太难看自然是不行的,若是墨迹污染了试卷,或者忘记了避讳更是很麻烦,因此众考生可谓精神高度紧张,不少人甚至写字时都脸胀的通红。

殿角上的香炉里,插着计时用的香,随着那柱香越来越短,不少人脸上已经汗涔涔的了,有的人一手拿笔一手抓耳挠腮,有的人居然也咬笔尾,当然,也有人奋笔疾书,写的甚是欢畅。

而萧统一直注意到,坐在第一排最右边的那个考生,也就是这一次年纪最小的考生,来自台南府的陆英,拿到试卷后,只想了半盏茶时间,就开始写起来,中间一刻不停,头也不抬的。

萧统自然晓得,这名考生如今仅十四岁,算是这次的一个亮点了,虽然科举实行几百年来,也不是没有这样的神童,可是萧统主政时也能碰上这样的,则算是一个不小的奇迹了,因此不消说,萧统也对这陆英甚为期待,说不准,这就是他的甘罗呢?

这科举考试还是很重视书写的楷法,加上台湾这地方造纸业并不发达,所以这大概有试卷纸又厚不易写,萧统曾经试了一次,那光是将试卷写满都得占去大半时间,若是自己来答这份卷子,几乎来不及构思文章。

可是萧统探过头去一看,却发现这陆英已经把这大概有后世八开大小的八开的试卷写满了七开半,而且工楷圆满,无一脱漏的字。只是那字,却是少了几分遒劲。萧统仔细一看,那陆英唇红齿白,眉清目秀,端得一副好模样,尤其那双眸子,黑漆漆如墨珠般,紧随着飞速而下然后换行的狼毫,那副认真的模样,却是别有一番俊俏。

萧统看了,不由连连点头,那字可比自己写的那鸡爬好的太多了,再看他的内容,“周公制礼,遂有华夏四千年忠孝之道,列国制律,方萌天下两万条律法之芽,孔子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然商君又曰‘法用民则国治,刑无等级,上下同罪,明法利民,四海则清,轻罪重罚,民则安生’,故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古之圣贤,莫不儒法并举,以德教化百姓,以法约束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