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68章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68章

小说: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聪明人想法就是不一样的。

还有哥哥又说了一句,担心郑家子长不大,一开始不明白,真的不是很懂,过了好几天才渐渐领悟过来。

渐渐长大了,知道得更多。

自己早晚要嫁人的,可找了一个夫婿,乍就这么多麻烦?

想到这里,不由的恨恨用毛笔,在纸上狠狠戳了几个大墨汁。

“小妹,你在做么?”

崔娴急忙将纸叠起来,回过头,咬着牙,看着大哥二哥三哥,不平的嚷道:“哎,我长大啦,这是我的闺房,你们进来,请通知一声好不好?”

二哥老实,嘿嘿道:“是大哥拉我们进来的。”

大舅哥朝他瞪了一眼,然后笑嘻嘻的说:“小妹啊,郑家子出来啦。”

“他又到哪儿生事了?”

“没……”说得很不理直气壮,这次郑家子出来虽没有做坏事,也不能说没有生事。

三哥嘴直口快,直接说了:“我听说他此次出来与人交流书法的,去了洛阳,找了一个去年的进士叫欧阳修的,又去了河中府,找了范仲淹,接着又去了绛州找文彦博,然后转到东京城,找了国子监的博士,书法大家周越交流心得。也不算是生事。”

“不生事,怎么传到你们耳朵里面?”

三哥不能言,过程是这样的,中间却出现了一些古怪的细节,所以才引人注意。

二哥道:“小妹,我们三人商议了一下,他在京城,京城里的书法高手多,一定会逗留很多天,不如我们一道去京城,你偷偷看一眼。”

“我为什么要偷偷看他一眼?”

不就是让你安一个心吗,可这话儿怎么说出口?

但就是崔娴不去,哥三个也要去看一看,怕郑朗万一长不大,那同样关系到小妹一生的“幸福”。

第九十一章 为官大道

一开始郑朗来到京城,无人知道。

是周越的作用。他虽是低层官吏,也接近六十岁。什么人情世故不懂?传扬出去,前来拜访的,问话的,将会严重的耽搁了这个少年的时间。还是这样好,不但使此子能迅速长进,自己好象这几天因为眼前这个神童的“奇思妙想”,得到了许多好处。

面对各种书体不断的出现,他还能说什么呢?

只能说神童果然与众不同!

但受益更多的是郑朗,以前学习书法,仅是脑海中的资料,然后自己琢磨,至于更细致的理论教导,却是严重的缺乏。这几天的学习,正好弥补了他书法的不足之处。

可纸终包不住火的。

本来就有人议论,有可能郑朗会来京城,来到京城后必然找周越,现在郑朗每天带着两个小美妹,出入周家,怎能不引人注意?

第九天,郑朗正在与周越交流,来了客人,是刘知州派了家仆来请郑朗的。

你只顾学书法了,好歹我还是你半个座师,到了京城也不来看望我。刘知州有些恼,听说后就派了仆人过来。

“疏忽。”郑朗拱手抱歉。

带着江杏儿与四儿,到了街上买了一些礼物,来到刘宅。

见了刘知州,再次谢罪,毕竟这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年代,况且刘州确实给了他许多帮助。

既然来了,刘敬也不怎么生气了,问道:“怎么想起来,要观摩书法?”

听到许多传言,真假难辨,问一问。

郑朗将事情真相说了一遍。

“书法终是小道……”

五人的看法皆不同,钱惟演是雅人,没有反对。周越更是认为对的。范仲淹略劝了一下,而因为他成名较晚,所走的道路也使范仲淹更加看好厚积薄发,对少年就扬名不是很赞成,磨一磨,也许是好事,耽搁一些时间,以后能弥补上来。刘知州喜欢书法,可将郑朗视为他的学生,就站在了郑朗以后成长的角度来考虑了。

江杏儿对文彦博很反感,不仅郑朗喜欢书法,她自己更喜欢书法。可是文彦博同样是好心。否则你就是再神童,与他有何干系,难道他差了吗?

“刘少监,后生只是出来走一走,不仅是书法,也是开阔眼际。能悟出更好,悟不出,心也就死了,几月后回去也能安下心去。”

刘敬还能说什么呢?

现在他也不叫刘敬了,文家那是小心的,这才改了姓氏,避讳也不用避到那种地步,但听到了文彦博,刘敬想到了这段故事,于是自己儿也将名字改掉,换成了刘处。再次劝戒了一番,对书法的看法不同,所以并没有象郑朗,在翼县差一点与文彦博不欢而散。

刘处说是小道,实际对书法还是很看重的,不过仅认为眼下郑朗还是以学业为重,谋取了功名后,那怕再沉迷于书法,倒也问题不大。交谈了一会儿,相互离开。

刘处听说了,更不用旁人。

客栈老板一听这个少年正是郑朗,腆着大肚子,带着媚笑迎上来,道:“不知郑郎来到,怠慢之处,还望恕罪。”

客栈的老板都知道了,况且老太太。

只过了三天,就让老太太喊进了宫,顺便着将四儿与江杏儿也一道喊了进去。

坐下后,刘娥看着江杏儿。

虽是行首,老太太不排斥,当初她是什么身份?跟着丈夫在京城谋生,一手打着小鼗鼓,一边说着鼓儿词,四周的人围得水泄不通,说好了,唱好了,喝一声彩,手拿着小托盘,开始收铜钱。老太太是没有看过《还珠格格》,否则一定大发同感,俺当初就是那个小燕子。

这与行首有什么区别?

看了看,梳着一个童子头,穿着一身净白长裙,倒也十分干净。于是道:“你就是江杏儿?”

“奴是。”还好,书痴,外界的事物看得淡,勉强能控制心情的紧张。虽身体略略有些颤抖,已经很不错了,有的大臣地位低,第一次进宫,比江杏儿还要更差。

“你倒也命好。”

“是……谢过太后。”

“为什么谢哀家?”

“太后说奴命好,奴命好不好是在郑郎,郑郎命好不好,是在太后。”

“咦?”刘娥惊讶一声,与帘旁的罗崇勋对视一眼,不错嘛,这个小行首,倒也不是书呆子。

但今天谈话主角不是江杏儿,喊江杏儿前来,仅是满足一下自己好奇心。转向了郑朗,问道:“郑家小子,你又来京城掀风鼓浪!”

“我也不想的。”心里面埋怨,之所以有今天,还不得谢你老人家,不将我关进开封大牢,哪里发生这么多事?

“哀家听说你要悟什么书道?”

“是。”郑朗将经过说了一遍,大约这段时间被人劝多了,又怕老太太碎牙,说完了又说道:“太后,臣民斗胆请问一句,即便考中状元,以后能否进入宰辅行列?”

“不能,要看他的吏治之材。”

“是啊,朝廷科举制度十分完善,读圣贤书,修心养性。固《大学》有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嗯,继续说。”

“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后国治,天下平,自己都不能做到心正,如何辅助天子治国安天下?”

“有理,但与你的字有什么关系?”老太太七分欢喜,三分恼羞不得。正是因为抱着这信念,所以一介布衣,黄毛小子,都敢与自己据理力争。但是这样的人,从长远角度来看,才是朝廷最需要的忠良之臣。还不象那个寇老犟子,无法无天。这小子又懂一些名份、法度,不过终是小了,只好留给养子以后重用。

“有。且听臣民说下去。祖宗法制就很好,先让人在青少年时读圣贤诸义,修身立心,然后名列高榜,再进行勘磨,有才有德者,逐步提拨,这才是真正的选官之道。真说起来,不仅是字,文章,诗赋皆是末流,修的德操、吏治之能,才是官员的大道所在。”

“也有理。”老太太道,在帘后她又冲罗崇勋点了一下头,眼中是赞许之意,别看这句话,放在一个成熟的官吏身上说出来,也许不足为奇,但一个少年读书人,说出来很是不易的。

但还是不知道这与书法有何关系?

“太后,臣看过欧阳推官的字,范判官的字,文县令的字,皆是以人入字。臣民只顾钻研了书法技巧,却疏忽了这一点。”实际不对的,以人入字,早就知道,可不仅以人入字,他仗着领先于这时代的书法知识,想创出一个既以人入字,又能流传后世自成一家的书法,这才陷入了苦逼的瓶颈之中,但不能说出来。说出这番话,仅是说服老太太不要反对就行了。

又道:“可臣民愚钝,至今没有领悟,这一次出来,看别人如何作书,顺便看看我朝的山河壮丽,人物风情,用外物对比自己,不仅仅是悟得书法之道,也是悟得做人之道。人都做不好,学一些教条的儒家圣言,有何作用?”

说完了,垂下双目。

就看能不能将老太太忽悠了。

不容易啊,对面坐着的可是智商达到妖孽级别的大人物!

第九十二章 争琴

其实老太太对他学不学书法,根本没有在意。

郑朗说得很简单,但这句话不仅是为官之道,也是人君的择才之道。李煜与宋徽宗亡国,正是将这点忘记了。将文章之才书画之才当作了吏治之才,又不顾官员的德操,一味以才艺用人,结果用了许多宵小之辈,国家迅速腐败。

老太太不是这二个主儿。她看重的是郑朗在内宫那一番言论,对政治的见解。

考不中进士又怎么的?开一个恩科,岂不同样录用?况且她也不相信郑朗连一个小小的省试都难住了。嗯,若不认真读书,不好说的。若是加上解试,一年参加科考的学子最少有几万人,到了仁英时,最多一次达到四十二万人,仅是贡举省试的就能有两万人,然后从中选出那可怜巴巴的一点进士。

那有那么容易录取的?

看看郑朗这几年来,每天抱着骈文苦读就知道了。

老太太没有往深处想,一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