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借天改明 >

第123章

借天改明-第123章

小说: 借天改明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祯皇帝深吸了一口气,平缓下情绪,然后问孙承宗道:“孙师傅,眼下该怎么做为好?”

“陛下,大明敢和建虏野战面对面硬拼,并且能拼得建虏胆寒的,曾经有两支部队。”孙承宗心中已有计较,见崇祯皇帝问了,就给他分析道。

“孙师傅快说给朕知道。”崇祯皇帝一听,身子前倾到御桌上,等待孙承宗的解答。

“天启元年,浑河血战,就曾经野战杀的建虏头破血流,胆战心惊。”

孙承宗这么一说,崇祯皇帝就想起来了,孙师傅不就是说西川白杆兵和戚继光遗留的浙兵嘛。

崇祯皇帝重新坐回身子,叹息道:“可惜浙兵已全军覆没了,否则海船直达天津,现在就能用上了。”

崇祯皇帝说到这里,稍微停了下,又自己给自己分析另外一支军队:“勤王诏应该已经到达西川了,不知道白杆军是否已出发。嗯,肯定出发了。”

崇祯皇帝抬头对孙承宗说道:“对了,孙师傅,朕去年见过白杆军总兵秦良玉,那是个女中豪杰,朕相信她一定不会罔顾勤王诏,或拖拉不至。”

说到这里,崇祯皇帝换了一种语气,带着一丝商量,问孙承宗:“朕马上派出信使,前往四川,一则看白杆军到哪里了,二则也可协调各省,方便白杆军,孙师傅,你看这样可好?”

孙承宗心里微微一笑,皇上说到底还是年轻人啊,刚才说得信誓旦旦,现在又暴露出了他心底的一丝不自信。于是,孙承宗鼓励崇祯皇帝道:“陛下,此策甚善,臣观西川路远,集结部队也是需要时间。如有天使协调各省给予方便,该能快速赶来京师。”

崇祯皇帝点点头:“孙师傅与朕所见略同,朕马上派出信使。”

就在这里,内阁首辅温体仁前来求见。崇祯皇帝一听,传旨接见。

温体仁进得文华殿,见孙承宗也在,就点点头示意下,然后向崇祯皇帝禀告道:“陛下,内阁今日又收到两份辞呈,一份是御史高捷,另一份为吏部右侍郎刘鹏。请陛下定夺。”

崇祯皇帝有点奇怪,两份辞呈,加上张凤翔那一份,就是三份了。成基命那份是崇祯皇帝自己暗示的,所以他没算在内。

“都是身体不适?”崇祯皇帝知道高捷和刘鹏还没老到退休的年龄,就猜测另外一个最有可能的理由。

温体仁看了下孙承宗,然后回答道:“是,陛下。不过,内阁还收到三份由各部堂官递上来的七品以下官员的辞呈。”

“七品以下的就由内阁批示,转司礼监披红吧,这两份身体不适的,温阁老怎么看?”崇祯皇帝的注意力显然集中在御史高捷和吏部右侍郎刘鹏身上。

崇祯朝的司礼监相对天启朝来说,简直成了打酱油的,都怪崇祯皇帝太勤勉了。现在,司礼监只在鸡皮蒜毛的事情上面批个红而已。

“臣未见过此两人,故不敢断言。”温体仁回答崇祯皇帝,话里带着一丝暗示。

“这两人的辞呈先留中,内阁派人前去探望下,如果身体实在不能再为朝廷效命的,就再批不迟。”崇祯皇帝听了温体仁的话后就吩咐他。

“是,陛下。”温体仁领命,然后他又关心的问道:“陛下,可是前方战事有变?”

内阁前两天只收到永平失陷的战报,但温体仁见孙承宗亲自面圣,以为又出了什么变故。

崇祯皇帝看看孙承宗,然后对温体仁说道:“孙师傅,是来给朕提要求的,否则难言击败建虏。”

“哦,军需粮草又不足了?不是刚拨下了百万两银两么?”温体仁有点奇怪。

崇祯皇帝苦笑,让孙承宗给温体仁解释下。

温体仁听了恍然大悟,原来是因为这原因。内阁现在正有非议,有阁臣提出为什么城外勤王军还不去找建虏决战,原来原因是这。

温体仁正待说什么,内侍又报中兴伯钟进卫和礼部左侍郎徐光启求见。

崇祯皇帝一听,敏锐地感觉到,是水泥烧制有了结果。心里不禁有点患得患失,竟忘了说话。

水泥要是烧制成功,说明提升温度之法可用。按照钟师傅的说法,西洋之玻璃,军民急需之钢铁都将有飞跃,紧接着成立国企,大明的一潭死水就能盘活了。

内侍等了会,不见动静,有点诧异的抬头看了下崇祯皇帝,到底是传还是不传?

孙承宗倒不知道钟进卫在搞什么,不过主动来见肯定是有要事。看崇祯皇帝发呆,就提醒他道:“陛下,中兴伯求见。”

孙承宗虽然没有刻意提高声音,但那天生的大嗓门威力还是可以的,直接把崇祯皇帝从患得患失之中唤醒过来。

崇祯皇帝连忙道:“快传。”

温体仁看着内侍转身出殿去传中兴伯,心里明白是什么事情。于是,向崇祯皇帝一躬身道:“恭喜陛下。”

崇祯皇帝一听,呵呵笑了下,然后把注意力转移到殿外,想从中兴伯过来的脚步声或者走动的姿势中了解到,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孙承宗看崇祯皇帝这样子,有点纳闷,这中兴伯到底是干啥了,让皇上如此期盼?自己在城外待了也没多久,难道中兴伯又搞出啥动静了?

第一百五十二章 流水线和标准件

很快,钟进卫和徐光启出现在殿门外,然后快步走进来。

崇祯皇帝看着钟进卫和徐光启都带着笑容,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肯定是好消息无疑。

钟进卫到达殿中,稍微等了下落后的徐光启,然后一起奏道:“恭喜陛下,水泥烧制成功。”

孙承宗看崇祯皇帝和温体仁听了都乐呵呵的,感觉自己错过什么东西了,连忙问道:“陛下,何为水泥?”

崇祯皇帝此时的心情,格外的好,孙承宗又是他信任的人,就亲自给他解释起来,包括一条龙计划,前前后后,都给孙承宗说了。

孙承宗一听水泥的功效,马上就联想到辽东筑城计划,如果有此水泥,进度会快不少,筑城就更增一分胜算。

然后又听到后续的一揽子计划,有的他已知道,有的他不知道,此时听崇祯皇帝细细说来,眼前不由得展现出一幅和谐的场面:商人运粮到灾区,老百姓修路换粮,路好了收税,又有国企利润,这些再按照规划用出去,官员,百姓,将士,商人全部皆大欢喜。

当然,那些大盐商,北方粮商,卖西洋玻璃的商人以及西洋人等少数既得利益者,就被孙承宗直接忽略了。

孙承宗想着想着,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等到崇祯皇帝说完,他连忙问道:“陛下,水泥在哪里?”

崇祯皇帝看向钟进卫,温体仁和孙承宗也随着崇祯皇帝的目光看向钟进卫。

钟进卫兴奋地道:“就在午门外。”

崇祯皇帝一听,就想去午门看看。钟进卫知道可能会出现这个情况,连忙出声道:“陛下,臣这里有一小包水泥,其实没什么看的。灰色粉末而已。”

钟进卫说完,就从袖口中拿出一小包水泥,然后呈给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从御座上站起来,走到钟进卫面前,直接展开看。温体仁和孙承宗也围了过来,伸着头看。

确实如钟进卫所说,看不出有啥特别的地方。

钟进卫在一边建议道:“陛下,午门外有一车水泥。可找地方让臣带来的工匠吴胜大,建一处房屋给陛下看看。”

崇祯皇帝把手中的小包水泥随手递给孙承宗,然后对钟进卫道:“好,就在午门处吧,建好了朕带文武百官都去看看。”

然后他又问出一个关心的问题:“钟师傅,那是否可以烧制西洋玻璃了?”

钟进卫点点头:“陛下,臣觉得应该能烧出来了。可以让琉璃厂的工匠过去学习新式窑的建法,然后按照烧制琉璃的特性,新建一座窑炉,烧着看看。”

崇祯皇帝听了道声“好”,然后转向钟进卫一侧的徐光启道:“徐卿,内阁提名你为工部尚书的奏章,朕已经批了。明日早朝,正式公布。而后,你要集中琉璃厂,炼铁坊中经验丰富的工匠一起前去陶瓷厂学习新式窑。”

“是,陛下。”徐光启高兴地答应一声。

“陛下,臣还有个问题。”钟进卫见崇祯皇帝好像有点高兴过头,连忙出声准备泼个冷水。

崇祯皇帝看向钟进卫,笑着开起了玩笑:“钟师傅,是要赏赐了?”

“啊,不是。”钟进卫一听,闹个大红脸,连忙转移注意力道:“陛下,新式窑还不成熟,哦,不是,还没成型。还有许多地方要改进,最重要的是,目前的新式窑产量有限,不能达到流水线作业要求。”

“流水线作业?”几个人都听不懂这个名词,脑中都冒出一个问题,由崇祯皇帝问出了他们心中的问题。

钟进卫看看他们,见他们满脸疑惑的表情,奇怪地道:“流水线作业,就是像流水一样,源源不断的做出来啊。”

钟进卫一点破,所有人都觉得形象,要真是这样的话,这效率确实很高。

特别是徐光启,他是技术型官,对此更是有所体会。想起自己见过的一些器械,就向崇祯皇帝奏道:“陛下,臣想马上回去陶瓷厂,研究这个流水线生产的方式。”

崇祯皇帝看着徐光启有这么高的做事积极性,很是高兴,对他摆摆手道:“不急在一时,等明日早朝后你再去不迟。”

钟进卫刚才顺口一说起流水线作业,觉得有必要强调下。毕竟,现在大明的作坊里,基本都是手工作业,还不能做到流水线作业。以后,社会的发展,流水线作业是趋势。

于是,他向崇祯皇帝说道:“陛下,这流水线作业,很重要的。”

崇祯皇帝一听钟进卫如此强调,就认真听着。

“陛下,流水线作业,能明显提高产量。分为两种,一种是像流水一样,所有步骤都自动,原料进去,成品直接出来,中间不需要干扰,能远远不断的生产。另外一种是,把一个物体拆成很多小件,每个人只负责其中一个小件,所有人都完成后,成品自然就出来了。”

徐光启若有所思,崇祯皇帝却对第二种有点不以为然:“钟师傅,你这第二种法子,还不如一个人负责一个,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件成品,这多好计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