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新传-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招黄得功回朝述职?亏他想得出来!”多尔衮长笑不已:“这贾宝玉还真有创意!”
也难怪多尔衮嘲笑王燃。在你对人家表露出如此强烈的“敌意”、而且摆出一副恨不能灭之而后快的架势后,居然希望人家放弃大部队,单枪匹马地来到你面前这不明摆着自投罗网、任你宰割吗?……回朝述职?回朝受审才是真的吧,更何况。前面已有堵胤锡的前车之鉴,黄得功怎么可能看不出来?!
“摄政王,奴才总觉得此事有点蹊蹊……”龚鼎孽一如既往地忠心耿耿:“贾宝玉目前只有阎应元地八万人马可以动用,庄子固的军团到现在还没见影,估计还在东瀛……按理说,这个时候贾宝玉应当尽力稳住黄得功。给自己多争取一些时间……可他这道命令无异于逼着黄得功造反,这……贾宝玉的动机别说瞒得过黄得功,恐怕连他自己也明白谁都骗不了……”
“所以我说他是昏了头!”多尔衮不屑地说道:“贾宝玉毕竟只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如此复杂的局势岂是他能把握住的?南京还把他当做什么传奇将军,着实可笑!”
“请摄政王明示……”龚鼎孽配合地说道。
“前面的事不提,单在这件事上,便接连犯了几个重大的错误!”多尔衮面含一丝得色,以一种高姿态评论自己的敌人显然令他心旷神怡:“首先,贾宝玉低估了黄得功,他以为自己可以有时间慢慢对付黄得功,因此在平了其它三镇后,没有一鼓作气拼下黄得功,反而派兵去了东瀛……可事实就是这么无情,他想等等再说,可黄得功可不想再等,谁也不是傻子,等你什么都齐了来打自己!……黄得功这一提前发动,显然打乱了贾宝玉的部署。”
“第二,贾宝玉低估了清流……”多尔衮接着说道:“贾宝玉主管全国兵事,手掌朝廷实权,明明有机会和实力连根拔起清流一派,乾纲独断,但他却优柔寡断,以妇人之仁放过了这个政治对手,致使出现目前这种清流与黄得功相互呼应地态势……若是他早一步铲除了清流,舆论早已被他左右,想定谁的罪不行?!哪还用得着如此辛苦地和清流斗法?争取舆论支持……一大半的精力和时间都用在了和清流打嘴仗,哪还有精力对付黄得功?!”
“第三,贾宝玉高估了自己……”多尔衮摸了摸嘴上的胡须,笑道:“他以为自己打了几个胜仗就是知兵之人了,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就拿这次来说,黄得功部完成作战准备只用了不到十天,而贾宝玉才刚刚完成了阎应元所部的准备,庄子固所部还不知在哪儿呢……八万对十万,贾宝玉想赢?难着呢!”
多尔衮说的确实有道理,黄得功不愧是老军务,虽然动员地比王燃要晚,但由于长期处于对左梦庚部的备战状态,动作相当快,不到十天的时间,其麾下十万人马均已进入了作战状态,随时可以出发。
“你这个奴才!是不是还没有听明白?”看了看想说话又咽了回去的龚鼎孽,多尔衮笑着拍了一下他的肩膀:“你们汉人的兵书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那贾宝玉什么都没搞清,弄出这样的笑话又有何稀奇之处?!”
“摄政王英明,见解胜奴才万倍,奴才佩服万分!”龚鼎孽被多尔衮亲切的称呼喊得浑身一轻,赶紧弯腰说道。
“不过话说回来,贾宝玉发布这个召黄得功入朝述职的命令倒也有一定的作用……”多尔衮再次得意地笑道:“黄得功若是听命返朝,自然就等于是自投罗网,但若是不从,便等于是违抗了朝命军令,断他个图谋不轨之罪便是理所当然,贾宝玉在名义、民意上便占据了上风……至于能占多大的上风就得看他与清流的交锋结果了……”
“不管谁占了上风,贾宝玉与黄得功这一仗已经是在所难免,”多尔衮总结道:“不是贾宝玉率军讨伐这个‘图谋不轨’的黄得功,就是黄得功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讨伐贾宝玉!……看目前的局势,后者的可能性显然更大一些。”
多尔衮不愧是在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人才,对情况的估计相当准确。
在接到回朝述职之命的当天,黄得功便扣押了前去颁旨的钦差,打出“清君侧”的口号,宣布三日后便将集结所有人马兵发金陵……上至已经很长时间不问朝事的弘光皇帝,中至文武大臣,下至普通百姓,再次乱成了一团。
这件事好像颇有些讽刺意味……半年前,左梦庚便是打着“清君侧”的口号起兵叛乱,沿长江东进直逼金陵,一路烧杀劫掠,幸被黄得功拦在铜陵,可现在黄得功却很明显要沿着左梦庚的足迹走上一遍。
“黄得功还有三天便到金陵城外?”王燃转身命令到:“通知下去,一切按计划行动!”
随着黄得功发布“清君侧”的总动员令,王燃宣布金陵开始进入战争状态。
《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了一系列极其醒目的文章,“有人背叛了国家、背叛了民族……”、“除了肉体毁灭和精神摧残,我们还能给这些民族败类什么?”、“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是我们站出来的时候了!”……黄得功宣布三日后出兵,而就是在这短短的三日中,金陵城老百姓的情绪彻底被挑动了起来,到处是一片喊打喊杀之声。
。。。。。。。。。。。。。。。。。。。。。。。。
“这是两回事!”金陵的朝堂上,黄宗曦怒不可遏地看着王燃:“左梦庚乃野心悖逆之徒,起兵就是想叛乱……黄将军则是被人冤枉,他起兵完全是被逼上梁山!怎可与之混为一谈?!……而将黄将军称为民族败类更是无稽之谈!”
“逼上梁山?谁逼他了?……招他回朝述职本就是例行公事,本官身为兵部尚书,难道没有这个权利吗?”难得上朝的王燃一脸的无辜:“再说,谁说黄将军是民族败类了?”
王燃这倒不是狡辩,《人民日报》发表了这么多文章中,确实没有指明这“民族败类”的姓名,但稍微有一点文化的人谁看不出来?就像大家都了解黄得功想“清”的“君侧”是谁一样……当然王燃对此是不承认的。
“招他回朝述职不过是个引子,自从黄将军抓了你贾家的家人后,你就一直……”看着王燃仍然一副装傻卖痴的样子,黄宗曦差点忘记自己一代大儒的身份。要直接去抓王燃的衣领暴叫……也难怪人家着急,黄得功部马上就要准备发兵,不管他与王燃谁胜谁负,一场内乱就要开始,本就风雨飘摇的南明哪还能经得起这种折腾?
“黄大人不要如此,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顾炎武赶紧上前将劝住黄宗曦。然后转向王燃说道:“贾大人,您现在打算怎么办?”
“什么怎么办?”王燃还是一副欠扁的模样:“准备开打呗……”
“贾大人!”一直成熟稳重的顾炎武也禁不住声音大了起来。
“天哪!我大明难道真的气数已尽了吗?”黄宗曦突然眼泪纵横。仰天长叹。而见此情景,众清流也纷纷顿足叹息。只有王燃继续保持一副“漫无心机”的模样。
顾炎武长吸一口气,尽量保持一种缓和地语调对王燃说道:“贾大人,事已至此。别的也不必再多说……就眼前的事而言,依我看来。还是能不开战便不开战……战事一起,我朝必然陷入内乱……”
“战则两损,和则两利……我想这个道理,贾大人身经百战。自然比我更明白……”顾炎武诚恳地说道:“如果贾大人同意,我愿立刻亲往黄将军大营,劝说他罢兵还防!”
说顾炎武“诚恳”二字确实不含任何的讽刺意味,他所说地话,王燃也确信是他的真心话……顾炎武地人品本就是岗岗的,从谢启光等人的葬礼上便可以看出顾炎武的通达与爱国。是清流一脉中难得地务实派人物。
王燃并没有看错,根据王燃原本时空中的记载,顾炎武不仅是一位治学态度谨严而慎重的学者,被称为“清学开山之祖”,更是一位伟大的民族志士,“耿耿孤忠”,至死未向清统治者低头。
据记载,顾炎武平生“足迹半天下”,一面考察山川形势,同时结识豪杰,联络同志,希望能有机会恢复明室。虽然抗清活动先后失败,但顾炎武却从未放弃,并以填海精卫自喻,留下“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这样的绝唱。
在这方面,顾炎武显然要比黄宗曦更有节气,清军南下不久,黄宗羲便接受了这个现实,剃发清装,虽然他终生坚持不出朝为官,屡屡拒绝了清廷的招任,但他却以此为条件,亲自将自己地两个的儿子与众多门生送上仕途。而同时黄宗羲本人的文章中也有诸多赞扬康熙皇帝以及当时大臣如叶方蔼和徐氏兄弟等人的文字,因此将黄宗羲列入“大节不亏、小节可议”显然是不过分的。
话说回到现在来,不但是顾炎武,以顾炎武为代表的诸多清流在这段时间里都成熟了许多。应该说,清流们本就具有相当强烈的爱国热情,在经过了几次“教训”后,他们虽然依旧喜好“清谈国事”,但在务实方面却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为搏自身之名而莽撞行事。像这次面对《人民日报》关于“民族败类”的种种论述,《光明日报》便没有针锋相对地攻击要被清的“君侧”,而是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顾炎武所说“愿前往黄得功大营,劝他罢兵”之语亦是诸多清流们商量后的结果。
“你们去找黄得功?”王燃看向眼前认真无比的顾炎武不觉一怔。
说实话,王燃虽然一直认为清流们的本质不坏……这也正是王燃屡屡手下留情的重要原因……但他们能够如此顾全大局,在这么短的时间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倒还真有些让王燃感到意外。
“贾大人放心,黄将军铮铮男儿,对我大明更是赤胆忠诚,此番出兵也是有不少苦衷……只需解开其中的误会,要他罢兵并非难事……”顾炎武继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