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山变-第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哎!您老兄是外乡人,也难怪不知此事。若是问到旁的人,无异于问道于盲,问我们哥俩,却是正正好。”王委员嘻嘻一笑,适逢大雨倾盆,三个人左右无事,正好可以给他解说一番。
盐商豪奢是从来就有的,从前明开始,有一个叫袁世振的人,官职是两淮盐法梳理道,提创‘纲法’,是仿唐朝善于理财的遗法加以改良而成。朝廷以售出盐引来完成盐课的收入。换句话说,盐引就是完税凭单,当然,是有指定的销售地区的。
盐引就如同路引,盐、引互不相离,一旦分离,就算是私盐。在纲法出台之前,朝廷积引甚多——也就是盐产滞销的情况很严重。后来经过改良之后,各省自有指定的盐商可以销售,旁的人不能上岸,自然获利极大。
而规定、写明了盐引销地的文书,就叫纲册。一共有十本。其中九本销现引(就是本年产的盐),一本是销积引。
不过盐这种东西不能多吃,每一年的销售都有一个大约规定的数字,这个数字叫‘额引’,若是额引已满,则积引如何销售呢?针对这样的情况,袁世振又想出了一个法子,叫减斤加价之法。把每引规定的斤数减少,却又价格上扬。
这样一来的话,原本认购了盐引的盐商里外发烧,两头吃亏,为了弥补他们的损失,朝廷下旨意:准许这些人永占引地,称为‘引窝’,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引地是江宁的话,则世世代代都允许你在江宁售盐,其他人,一律不许从中再掺一脚。这是一种一次吃亏,世世大站便宜的好事,自然的,盐引开始发售的时候,认购的非常踊跃。
到了本朝,从入关定鼎中原开始,前朝的纲册便作废了,接下来便是重新认购,而且清朝的盐政在前明的基础上做了一番改动。大约是这样的:从来能够占到引窝的盐商,名叫业商,除了可以到岸销售,还可以将盐引出租。租金按引计算,每一引便是一两银子。两淮盐引合计一百六十万引,也就是一百六十万两银子,这些钱就归那十几家有资格出租盐引的商户所有。
某一家有十万盐引,每年如此,年年如此,每一年就为子孙留下不劳而获的十万两银子进项。所以有‘凭一纸虚根,先正课而享巨例’之谓。
“一年是十万两,十年就是一百万两,”刘炳章一边听,一边掰着手指头算:“三十年为一世,就是三百万两,三世积存,就是千万家资,这些钱可怎么用啊?”
“穷了想有钱,有了钱还有个不会花用的吗?”周、王二人大笑起来:“还能怎么用?无非是穷奢极欲四字而已!”
说起盐商的豪奢,两个人更加来了精神,半是羡慕,半是妒忌的讲了起来:“盐商豪富,自不必说,不过这些人起居服御恪于定制,不敢逾越,更加不敢招摇,就好像京中六部书办、主事发大财的比比皆是,却只能关起门来享受,表面上还是保持着朴素谨饬,没有一个敢于得意忘形的。”
“后来出了个大盐商,这个人叫安琦,字麓村,据说是朝鲜人,后来投入康熙年间权臣明珠的门下,有人说,他认购盐引的本钱都是明珠给他的。由于明珠的势力,他行盐无往不利,不数年的功夫,就成了巨富之家。”
“自从安麓村发财之后,因为他的靠山很硬,根本不理那些定制的规矩,大肆扩充庄院,饮食起居尤胜王侯。旁的人想参他也参不动。时间久了,越来越多的盐商跟风而起,朝廷管不胜管,也就不了了之了。”
“安麓村是个很有才的人,而且精于鉴赏,收藏极富。著有一部《墨缘汇观录》,所著录的古人铭记,无不成为他的家藏,和他比较起来,其他的那些盐商就很不堪一提了。”
“这些人钱是有很多,却于风雅二字,全然不谐。盐商买字画,真假好坏分辨不出来,只要有名人题跋的就认为是好的;买古董更加的好笑,凡是价钱贵,而古董上有残缺的,就认为是真品。也不知道给那些门下的清客们骗去了多少银子。好在是这些人有钱,也不大在乎。”
刘炳章扬声大笑:“果然好笑!”
“不过嘛,说到文物古董,这些人略识之无,说到盖园子,这些人确是讲究得很。”周委员接上了话头,继续说道:“这些人盖园子,围墙基脚用石块垒成,拿江米熬成稠浆粘合,这是仿效明太祖建南京城的做法,据说可以保持千年不坏呢。”他又说:“扬州城中最有名一座园子叫容园,只是用来待客的厅堂,就有三十八座之多,其规模也就可以想见了。”
“修一座园子就是花费再多,总是可以看得见的,倒是那养护的费用,才真正是个无底深渊。”
“怎么呢?”
“刘先生您想啊?这样大的园子,只是日常用度,即令每一项都是细微之处,积累起来,也成巨数。相传有一个人,为人举荐到盐商家中任职,总管一问,这个人没有读过书,也没有什么本事,便安排他做了个司烛的差事。在这个人想来,照管烛火,该当是个很清闲的事体。殊不知全错!”
“第二天上工之后听说午后主人要宴客,司烛要遍点烛火,从太阳未落山开始,到天黑还没有点齐。这还不算,烛火不能熄灭,一支儿臂粗的蜡烛快要点完,就要换一支新的上去,一昼夜要点四支,一个园子里的烛台上百支,照这样算法,又该是有多少花费?”
“那,可有斗富之举?”
“当然有了。不过不是像石崇那般,砸碎你一株一尺高的珊瑚树,然后拿一株更大更高的赔给你那样,而是更多了花样。更加的文文气气,争奇斗巧。例如:有的人喜欢人物漂亮,从司阍到灶下婢,都要那清清秀秀,年轻;有的偏偏要选用老丑。有的好大,便是一把溺壶都要三尺高,有人好新,无一日不制衣履,也有人好旧,新做成的夹单衣物,一定要找那好干净的,穿得半新的时候才上身。总之是花样百出,不一而足。”
“总之啊,这些人太多钱了,又好新奇,家中总是养着一群清客,旁的不管,只是专门给他们动脑筋,挖空心思的替他们花钱。”周委员听同伴说得差不多了,撩起车帘向外面看看,雨已经停了,而几个人的目的地也离此不远,接过同伴的话题,说道:“哦,前面就是朵园了。”
第119节 盐商豪奢
盐商分为买盐的‘场商’和运盐的‘运商’,既买盐,又运盐的才叫总商。扬州共有八家总商,是扬州盐商的领袖,这一次两个委员带刘炳章来拜望的,是其中的一个,姓顾,名叫万全,在家行七,人皆称之为顾七爷。
顾七爷家盖的园子叫‘朵园’,来历已不可考,不过论起园子中景致之美,和著名的容园比较起来也不遑多让。将手本递进去好一会儿的时间,园子中门大开,一个穿着簇新的穿绸长衫纱马褂的老人,红光满面,精神抖擞地迎了出来:“失敬,失敬。哪一位是刘先生?”
刘炳章猜到对方就是顾七爷了,赶忙上前一步:“在下刘炳章,见过顾七爷。”
来人正是顾万全,前数日的时候,陈醉月派来的专差已经将一封书信递到他的府上,信中把湖北巡抚龚裕托请自己的事情和对方说了一遍,并请他从中联络云云。
顾万全不敢怠慢,在刘炳章未来之前,就已经事先把另外七家总商聚集在一起,商讨过这件事:“……就是这样了,大家看呢?能否由我等出面作保?”
“此事尚需万全考虑。谁知道龚裕在想些什么?若是招安陈醉月,能够使得官盐畅销,于我等也有大好处,也就罢了;若是陈醉月如同当年黄玉林一案一样,最终只是借刀杀人,把几个和他有私怨的盐枭抓来交差了事,官引滞销如故,又当如何?”
黄玉林一案就是当年害得两江总督蒋攸銛丢官罢职,身败名裂的一段故事(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不赘),在座的几个人中大都不知其详,只有一个叫李兆普的,年岁甚长,算是当年之事的亲历者,不过也已经年纪老迈得很了。
“大家与陈醉月均有各样的交情,愿不愿意具结保他,想来大家心里有数。可是我要提醒大家,具结书中有陈醉月招抚之后,‘私盐断绝,官引必可畅销’之言,便等于是我等自己具了切结,若是日后仍旧滞销,我等如何应付差事?两江,湖北那边和我们打起官腔,又当如何料理?这一节可是要想清楚的。”
“七爷说得对!”有的盐商竖起了大拇指赞叹:“看事情洞若观火,陈醉月无事了,一定会不老实。若是照样卖私盐,官盐自然也就畅销不起来,到时候官府以我等具结文书说话,盐课一文也少不了。我看,这是陈醉月和官府联合起来的圈套,可不能轻易上当!”
这一来,会议就没了结果,对陈醉月派来的人只是说要商量,让他等消息,一连等了好几天,刘炳章这边已经从湖北出发了,盐商那边还是没有任何落地的回复。于是陈醉月知道,这件事怕是要黄。
若是盐商拒绝作保,则湖北那边也轻易不敢招抚,陈醉月想洗净上岸的念头也就成了镜花水月。来人回去禀明,陈醉月大怒,派了个人再一次到了扬州,对盐商总会的人说:“陈某人于两淮百姓只好不坏,两淮的总商、散商更是有着很多的交情放在那里,如今不求旁的,只求诸位笔底春风,具个名字而已,竟然也不答应,真让人伤心难过。”
陈醉月派来的人又说:“既然你们不讲交情,我也就顾不得这许多了。你们不肯救我性命,陈某人临死也要拉上垫背的,我从来没有做过杀人的勾当,这一次要开杀戒了。哪个不答应我,我杀他全家!”
来人把话说完,顾万全真有点害怕了,把总会的另外几个人再一次召集到一起,将陈醉月的话说了一遍,最后说道:“人急悬梁,狗急跳墙,陈醉月是亡命之徒,又不是本地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我胆子小,决定具结保他。各位的意思怎么样?”
有了一个领头的,其他人自然也是一诺无辞,不过事情不能这样简单的